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卫·哈维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资本主义逻辑布展的空间形态,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视域。然而大卫·哈维在为我们解析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思想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其在继承马克思批判思想的同时,透露出蕴含其中的关于阶级的理论,这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资本主义空间布局过程中各阶级的地位和力量的演变,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错综复杂且日益加深的多层次阶级矛盾,为我们透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真实阶级状况提供了清晰的写照。  相似文献   

2.
资本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思考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维度。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扩张需要文化的辅佐,文化发展需要资本提供动力,这既表现为资本的文化逻辑,又表现为文化的资本逻辑,两者在发展逻辑上呈现出相融共生的特点。必须看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由资本掌控的,即它是以资本为原则的,资本逻辑就是它的发展逻辑。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宰制文化,必然导致社会陷入普遍的异化和拜物教之中,人的精神意义和生活价值也会随之物化。因此,随着文化权力的终结,资本权力也将终结。以追求意义建构为目的的文化,完全可以在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中为人类的存在和价值赢得空间。但是,文化的资本逻辑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永远只能做资本的"奴仆"。只要"资本"主导整个社会,资本主义要真正实现自身的超越是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正确审视资本与文化的关系,在制度的层面为其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3.
大卫·哈维作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代表人物一直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而著称,他提出的"时空修复"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理论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与政治经济学的解读阐释了空间视域的重要价值,分析了时间推移与空间扩张、地理重组是当代资本主义处理过度积累和经济危机的重要方式。"时空修复"理论的建构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我们分析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局势和中国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但"时空修复"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辨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如何界定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的特质,存在着"垄断资本分析范式"和"帝国主义批判范式"两条主线。前者以"垄断资本"形式的变化发展为线索,后者则以资本的空间扩张逻辑为中心。承袭"帝国主义批判范式"的新帝国主义论,强调的是资本逻辑已经从地理学意义上的显性广度空间扩张转向了文明学、人类学意义上的隐性空间扩张,并最终打造出资本力量操控一切、人们普遍认同的全球控制社会。新帝国主义论实际上就是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逻辑批判,它体现出当代左派思想家对资本逻辑向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渗透的忧虑与反思,但过于渲染资本逻辑的无法操控,一方面不符合民族国家主权力量依然强大的事实,另一方面必然导致人类社会发展前景悲观论调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王学荣 《理论导刊》2012,(7):51-52,57
资本逻辑与空间生产逻辑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种不同的逻辑,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表现出一种"二律背反"的关系:一方面,资本逻辑极大地促进了空间生产的历史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不断激励现代人的创新意识,促使世界历史的"生成",使空间生产由地域性向世界性、全球性转化,并促使人口和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使城市化和"时空压缩"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资本逻辑的发展表现出对空间生产发展逻辑的"相悖",资本逻辑所主导的生产是一种"过度"生产,势必造成对空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并且背离空间生产的价值逻辑,导致空间生产的异化。资本逻辑与空间生产逻辑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6.
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大卫·哈维认为,空间不再是一种可以置之不理的客观容器,已经成为理解资本主义危机形式和内在机制的关键,必须将其纳入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当代理解之中。在哈维看来,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主要根源是过度积累所导致的资本盈余缺乏赢利的机会,而危机的克服则是通过以危机操控和私有化为主要手段的剥夺性积累不断地为资本主义生产开辟新的空间。资本积累的空间扩张并未带来发展的均等化,反而加剧了区域的不平衡,导致了不平衡地理发展,使危机和阶级斗争扩散至全球。  相似文献   

7.
王巍 《理论视野》2014,(1):41-45
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资本所具有"生产要素"与"社会关系"的双重含义衍生出资本的广义与狭义的双重逻辑,这双重逻辑又必然产生双重作用。从总体上看,可以从"维度"和"领域"两个方面把握资本逻辑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维度上,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把握资本逻辑;在领域上,资本逻辑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哲学诸领域有不同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发展形态嬗变导致资本的形态及其表现形式和运作方式不尽相同。在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分析范式并未过时。  相似文献   

8.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本质上归属于空间正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站在空间正义的立场上,从生产地位的空间分野、居民社会品格的空间分异、城乡空间环境病态式发展等三个层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了批判性揭示,并将其归因于资本逻辑对空间生产逻辑的宰制以及政治权力对空间规划的操控。以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正义理论反思与审视当下中国的城乡关系,传统村落的瓦解与消逝、城市权利的缺失与空间归属感的危机、生态环境治理不平衡等城乡非正义问题正制约着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在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城乡之间空间资源的共享、城市权利的赋予以及"场所精神"的赋义,有助于寻求空间正义、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一幅"二重裂变"的壮丽图景:一方面,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史诗"般的巨大成果;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又历经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这二者的相互交织构成了现代社会矛盾裂变的典型特征。如此声势浩大的"二重裂变"之所以恰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发生,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最为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得从"内力"着眼,此处的"内力"其实就是资本逻辑二重性的应力作用。可以说,资本逻辑二重性的应力是现代社会发生"二重裂变"的原动因。探讨现代社会的二重裂变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联,对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详细考察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本主义崩溃逻辑。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阶级结构的批判性分析构成了资本主义崩溃逻辑的两条主要路径。资本主义崩溃的历史意义在于资本主导逻辑的终结和阶级社会的结束,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替代物,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共同体意义上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过程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大卫·哈维认为,"空间区隔"是剥削的新形式,要通过"空间革命"夺取空间权利;斯蒂安·福克斯认为,"数字劳动"是剥削的新形式,要利用网络和技术抵抗剥削;芬巴尔·利夫西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逆全球化"的"后全球化时代"。囿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他们仅仅停留在"认识世界"的理论维度,无法真正"改变世界"。同时,马丁·雅克对"中国模式"表示高度肯定",中国模式"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又称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亦称唯物史观。《资本论》书写的学术使命在于揭露资本主义的腐朽、资本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等,这表明《资本论》不仅是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著作,还是哲学著作,具有唯物史观意蕴的哲学著作。从"资本"或"资本主义"应该"是什么"的唯物史观逻辑视域理解,资本主义或资本逻辑不是资本正义的现实展开而是资本异化正义的现实揭露。从"为什么是什么"的唯物史观逻辑视域理解,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在于能够满足剩余价值榨取的资本逻辑。从"未来是什么"的唯物史观逻辑视域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资本逻辑充分展开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资本霸权在不断的建构与解构中实现了从传统霸权向现代霸权的演进。以巨型垄断企业为载体实现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控制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资本霸权的建构逻辑;扩张过度导致大萧条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产业资本必须休眠金融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资本霸权解构的逻辑;产业资本积累的长期障碍迫使资本寻求新的积累途径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金融资本新霸权建构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自然从未缺席;相反,不可化约的自然始终是一切人类活动得以可能的存在论前提。尽管马克思确立了人作为自然存在者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永恒必然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事实,但马克思并没有陷入"自然主义"的窠臼。马克思思索为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象化的劳动使人和自然都陷入异化的危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反自然""反生态"的内在本性,认为正是资本逻辑导致与人的异化相对应的自然的抽象化和被蔑视。通过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克服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瓦解资本逻辑,使市民社会过渡到"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运动的共产主义,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共产主义,它都包含深刻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5.
空间与正义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十九世纪欧洲工业城市的观察,揭示了由资本的逻辑所导致的阶级居住分异的空间非正义现象。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运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力图生动而具体地展示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本质及空间正义问题,为当前城市社会治理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城市空间分异与空间正义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需要积极面对的治理议题。  相似文献   

16.
消费社会中的商品在技术设计的作用下日益呈现出"美学"特征,浮华的外观和诱人的宣传构造的商品幻象通过与消费体系和资本市场紧密结合,重构了人的价值观和行动逻辑,使得人们在追逐物质商品的享受中失去了批判和反抗的能力,造成人的生存异化局面。商品美学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型统治策略的真实呈现,透过消费社会现象追问消费行为体系背后的生产体系和资本逻辑,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不仅是关乎人性的哲学主题,也是建构现代社会正义的制度议题。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文明在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中衍生出自身无法克服的现代性问题,具体呈现为经济、政治、文化三重发展困境。资本主义文明是资本逻辑不断增殖与反噬自身的历史,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人在微观领域的劳动异化和宏观层面的生存异化的经济困境。资本主义文明所宣扬的自由与平等是对市民社会现代性诉求的抽象表达,其囿于政治解放的维度而沦为虚假的意识形态,陷入自由平等的形式与实质断裂的政治困境。资本主义文明的精神困境则集中表现为理性的自我矛盾,理性作为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精神内核却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异化为操纵人的工具理性而必然走向虚无主义的深渊。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方伦理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把正义视作理性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强调那些形成正义倾向的事物来源于人自身的"我能成其所是"的德性,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是内向性的。黑格尔看到了亚里士多德内向性正义以"自我沉思"的方式追求正义的局限,主张以法权这一外向性维度完成正义实现的理性必然,但由于黑格尔缺乏对社会生产方式的研究和剖析,导致其正义理论仍然带有抽象性和片面性。马克思则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发现了资本对劳动的绝对支配这一隐匿着的资本逻辑,主张无产阶级以革命实践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既突破了亚里士多德的正义和德性的内向汇通,也超越了黑格尔的正义和法权的外向交叉,在历史和社会的生产方式变革中实现了正义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对于生态危机根源的追问与思考,形成不同的批判路向。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国的部分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于资本所主导的生产,另有部分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则认为是生产本身引发生态危机的爆发。两种不同批判路向的分歧的原因在于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路向的不同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资本是带来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且把资本逻辑作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跃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路,从唯物史观的立场看,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具有同一性,资本逻辑或生产逻辑的"泛化",是需要跳出资本主义社会来看待的另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的、逻辑的反映,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霍耐特"承认"理论揭示出,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一种"承认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承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社会主义民主承认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超越资本主义民主的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它的生长必须累积"中国特色"的承认资本,摒弃"普世价值"思维;必须累积"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并不必然关联的承认资本,促进民主政治生长的"中国样板";必须累积家庭、社会、国家三个维度上的承认资本,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微观、中观、宏观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