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睿骁 《重庆行政》2019,20(2):102-103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第一次出使西域。到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和礼物再度去结交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和西域各国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令汉武帝始料不及的是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相似文献   

2.
肖兴文 《人民公安》2006,(21):53-53
张骞是出使西域第一人。我曾写诗对张骞的《出塞》大加赞叹,认为他是历代文官中最有男子气慨的男人。张骞是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担任郎官。那时汉武帝想消灭匈奴,派使者去联络与匈奴有仇的月氏,但是通往月氏的路必然经过匈奴统治区。又危险又困苦的事派谁去干呢?王公显贵是不  相似文献   

3.
【战略要地“大夹缝”】当失联达13年之久的张骞重新出现在长安城时,汉武帝明白,属于汉朝的光辉时刻,即将徐徐展开。此前,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25岁的张骞带着汉帝国“断匈右臂”的使命,试图前往西域联合月氏部落抗击匈奴,在经历被匈奴长达十多年的软禁后,逃脱控制,继续西行,最终继续游历西部,在历经13年的艰辛旅程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归来,带来了大量关于西域的第一手资料,史称“凿空西域”。  相似文献   

4.
小资料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东汉人班超,有一次,奉命出使西域,进行抗拒匈奴的联络工作。他到了鄯善国(今新疆一带),起初该国国王对他很热情和尊敬,后逐渐怠慢起来。班超经过了解,知道这是匈奴派使者来进行挑拨离间的原因。于是班超马上召集同来的三十六人计议,如何应付当前的危险处境。他向大家讲了“不入虎  相似文献   

5.
<正> 说到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边疆地区民族部落的和亲,人们多是提起公元前33年的昭君出塞,公元641年的文成公主入藏,其实更早的是汉家公主远嫁天山以北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在西域寻求同盟以夹击匈奴。他提出汉朝联合乌孙切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得到汉武帝刘彻的采纳。当时乌孙有十二万户、六十三万人、十八万八千兵,在西域是比较强大的国家。乌孙也想依重人众富强的汉朝。匈奴听说乌孙与汉朝建立  相似文献   

6.
这是司马迁被人给废了的原因。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子领父职,雄心勃勃,开始编撰《史记》。谁料想写作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李广利出兵祁连山,李陵为偏师,率五千步卒出居延北,“以分匈奴兵”,结果遭遇匈奴主力,兵败投降。汉武帝征求司马迁对李陵的看法。司马迁与李陵曾同在“侍中曹”共事,并无深交却了解他的为人。他认为李陵投降是因为“矢尽道穷,救兵不至”;且“士卒死伤如积”,不能置残余将士的性命于不顾;或根本就是假投降,视其世代之忠,“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于是不计利害,…  相似文献   

7.
《前进》2018,(11)
正刘渊,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匈奴族,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军事统帅。公元304—310年在位。刘渊掀开了五胡十六国战乱的序幕,历来为人所诟病,但他是汉化程度很高的匈奴人,他所建立的汉国打着继承刘姓汉朝基业的旗号,在不断与西晋汉族中央政权冲突的过程中,民族融合也不断加深,客观上为中国最后  相似文献   

8.
《春秋》1995,(6)
巨野县有一座保存完好的高大石碑,碑额篆刻「御史卜公庙碑」六个大字。这就是巨野卜氏家族七世徂——牧羊人出身的汉武帝御史大夫卜式(公元前一一二年任职)的庙碑。此碑立于后金泰和五年(公元一二○年),主要介绍了卜式的身世和德行政绩。对于卜式的事迹在《史记·平准书》及《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许多古籍中均有详细记载。卜式原为河南洛阳人,以田畜为事,有暇则读书。在山里从牧十余年,羊发展到上千只。当时正值汉武帝开拓疆域,多次攻打匈奴,急需大量军费之机。卜式多次输财助边,并上书汉武帝,「愿输家之半助边」。汉武帝派人问他:「欲官乎?」他说:「臣少牧,不习仕官,不愿也。」使者又问:「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卜式说:「无所欲言。」使者又问:「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卜式讲:「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  相似文献   

9.
<正> 龟兹国的王城在今天的库车,古代称延城,是"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根据考古发掘证明,这里有比较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能铸冶,所产铁器可供西域三十六国用。因此,龟兹在当时是比较强大的,一些小国,如扜弥等经常派王子到龟兹国作人质,以求和睦相处。龟兹王绛宾在位的时候,正是西汉和匈奴在西域连年战斗的年代。一方面,汉朝想一举把匈奴的势力赶出西域,完成统一西域大业的任务。另一方面,匈奴奴隶主靠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非洲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二千年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勾通中亚、中非商道,被人们传为美谈。公元十世纪的唐宋年间,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指南针和造纸术通过埃及传到各国。公元十世纪初,东非的层檀国(即今桑给巴尔),曾两次派使节访问中国,被学者称为中非国家间最早的官方外交来往。  相似文献   

11.
在秦王朝短暂的 1 5年历史上 ,惟一一次保卫边疆、开拓边疆的战争是公元前 2 1 5年的秦击匈奴之战。这次战争以修长城为始终 ,以后勤保障为重点 ,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反对北部游牧民族入侵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关于这场战争 ,还有一些奇妙的传闻。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 :秦始皇击匈奴是因为他看到了“亡秦者胡也”的“录图”,认为“胡”即胡人匈奴 ,而不知是其少子胡亥 (秦二世 )。其实 ,这只是一种传言。秦击匈奴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中原农耕民族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挤压。而且这种挤压成为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的重大…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北伐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大事件,学者累有论撰。笔者不揣翦陋,拟就秦始皇北伐匈奴的时间、规模、失策以及司马迁记述的寓意诸问题,粗加述论。 关于秦北伐匈奴的时间。《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为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自司马光纂《资治通鉴》采纳此说以来,似乎已成定论。其实不然。秦北伐匈奴是在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北伐匈奴的统帅是蒙恬。太史公对北伐记载最详的也是《蒙恬列传》:“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阜宁县政协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协商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出席,高度评价常委及委员们的发言,表示将在会后认真研究建议,积极吸纳,确保将康居工程建设成廉洁工程、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去年6月23日,一场罕见的龙卷风、冰雹灾害突袭阜宁,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损失。阜宁县委、县政府在全力做好抗灾救灾、灾后重建工作的同时,深切地感到: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是事关广大百姓安居康居乐居的  相似文献   

14.
汉宣帝刘洵在位期间(公元前74年——前49年),对内注意发展农业,严明吏治,对外使匈奴臣服,从而使西汉的政治、经济又出现回升的景象,历史上称之曰“中兴”。  相似文献   

15.
《前进》2020,(3)
正有汉一代,汉与西北诸民族之间的相互攻伐始终不断。尽管自西汉中后期,北方匈奴之患已基本消除,但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平定叛乱、安抚异族,仍旧是西汉王朝一项重要任务。于是,上党冯奉世就成为一时颇具影响的杰出人物。冯奉世,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9年,原籍上党潞县(今山西黎城),后来又迁到了杜陵(今陕西西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据《史记·索隐》引张晏说:“殷时始迁北边。”  相似文献   

17.
马莹  戴江 《今日民族》2012,(11):40-44
公元前122年,出使西域回来后的张骞回到长安,他向汉武帝上奏说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见到许多蜀地的布匹和邛竹杖,也就是说有一条秘道自蜀地经西南夷(云南地区)直通身毒(印度),汉武帝十分震惊,并派四路使臣下西南,以探明这条道路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正> 匈奴在西域的统治秦汉之际,匈奴族在北方草原日渐强大,到公元前209年冒顿为单于后,国力更强,大力向四周扩张。在平定西域,又北服丁零、鬲昆、薪黎等国后,匈奴所控疆域从原来的河套、阴山,扩大到北至贝加尔湖、叶尼塞河流域,西至天山南北,东至辽东平原,南至河北北部及山西、陕西北部的黄河以东以南地区。其辖区内的各民族皆隶属于匈奴,"并为一家"。西域诸城邦小国最早见于汉代史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美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西方现代派艺术对我国文艺的冲击是相当大的,人们对这个几乎席卷全球的艺术“怪物”已过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但有一点似乎被人们忽视了,这就是现代派艺术与黑格尔美学的关系。一般,人们将现代派艺术的哲学渊源推到康德(1724—1804),然后越过黑格尔(1770—1831),到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柏  相似文献   

20.
文梼  郭国祥 《求索》2010,(12):254-255
两汉对匈奴的战争和欧洲现代诸国的形成本是两个独立的历史事件,一件发生在中亚大草原上,另一件在古老的欧洲大地上演。但北匈奴在东汉永元一役大溃后,被迫西迁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却是任何人始料未及的。北匈奴西迁有如摧枯拉朽般把日耳曼人从森林里赶出来,直接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及日耳曼诸国的建立,以致欧洲现代诸国的初步形成,毋庸置疑,匈奴人是始作俑者。由此可见,汉永元一役可谓世界史上之重要一役,其在中国自此之后少有匈奴寇边之祸,在欧洲封建制度始初步确立。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偶然中带着必然,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就在这必然中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