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倩 《理论与改革》2020,(3):118-130
随着农村贫困人口的空间转换,城市未来将成为贫困问题凸显的集中地,为完成城市减贫目标,必须回到城市反贫困的政策之中。当前中国在城市反贫困政策上存在定位偏差、目标偏差和执行偏差的情况,救助政策侧重于消极保护,救助对象范围较小,政策之间难以衔接。为解决这些问题,须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实践的经验,从定位转型、目标扩展和政策衔接三个方面入手,建设以积极支持为主要内容、以城市居民和新贫困群体为主要对象、"网式"服务的反贫困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更多的是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但在反贫困工作中,农村老年贫困人口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老龄社会的到来,将进一步加大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的严重性。文章分析了导致农村老年贫困的原因,并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农村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城镇贫困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产生城镇贫困问题 ,主要原因有体制转轨、工资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政府再就业培训与指导缺失或严重不足、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和不健全、城镇贫困者个人禀赋与家庭因素等七个方面。解决城镇贫困问题的基本对策是 :广开就业门路 ,提高社会就业率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 ;创新扶贫制度 ;借鉴西方国家城市反贫困经验 ;建立城镇扶贫的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4.
国外反贫困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秀 《学理论》2011,(14):73-74
贫困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的反贫困措施有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制度、实行区域开发和社会发展政策和实施由政府组织、企业及公益机构具体执行的各种反贫困计划等。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措施有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培训和促进就业等。国外反贫困的经验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贫困问题,国家初步建立了涵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在内的城市反贫困制度法律体系。但是这一制度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还存在城市反贫困主体单一、社会参与有限的问题,尚未建立系统完备、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法律体系。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贫困、制度贫困和法律贫困是致使产生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反贫困工作管理机制,解决反贫困制度建设滞后和立法不规范的问题,科学规划、统筹规范反贫困工作,形成以宪法为基本依据、以《反贫困法》为核心、以《社会保障法》等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为支撑的反贫困法律体系,强化城市反贫困权利救济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城市反贫困制度化、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农村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政策设计和制度建设要立足长远,而且要在解决贫困人口生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贫困治理效应常态化。要通过消除贫困生成的制度因素、培育贫困治理的内生动能、构建复合多元的贫困治理体系、优化扶贫治理机制等举措,从根本上治理贫困,防止脱贫后的返贫及贫困再生等问题,让贫困人口真正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反贫困行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1978年的2 5亿减少到1998年的4200万 ,20年间减少了2亿多人。同一时期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却有增无减 ,处于市场化转型之中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贫困发生率也在大幅度增加。在这一背景下 ,作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能够在反贫困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性成就。90年代初期 ,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 %左右 ,占第三世界国家中绝对贫困人口总数的10 %左右 ,因此中国缓解贫困的行动不仅事关中国人民的整体福利 ,也关系到全球范围内反贫困行动的成败。在新世纪来临之际 ,回顾中国反贫困行动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和教训 ,提出21世纪的反贫困战略 ,对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茂林 《理论探讨》2006,(5):100-102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反贫困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针对以往我国反贫困战略的缺陷与不足和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的发生机制,要完成反贫困的战略任务必须进行反贫困的制度创新.西部"教育反贫困"战略实施的内容包括"教育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段、重点和难点、措施等一揽子方案.  相似文献   

9.
《瞭望》1996,(22)
在1994年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中国政府承诺要用本世纪最后的7年时间,解决农村80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社会各界反响热烈,积极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贫困运动。据最新统计,目前中国贫困人口数字已下降到不足7000万。去年末以来,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这个承诺,到2000年在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中国在面临世纪之交的短暂5年中,如何实施更为有效的反贫困战略呢?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10)
新疆的贫困问题与稳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贫困是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疆的反贫困工作中,国家给予了重点扶持,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显著下降。但是,新疆返贫率高,扶贫难度大。贫困影响新疆的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问题又制约新疆经济的发展。要从根上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理好新疆以及边疆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与稳定之间的关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一种亲市场的经济政策与具有"剩余"特征的选择性社会救助,体现在生产性的开发式经济扶贫和处于"激活"程序中的农村五保与医疗救助政策.长期以来,旨在救助贫困者的社会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附属者角色,然而贫困者所面临的生计风险需要传统社会政策在扶贫框架中的转型.本文通过分析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在诸多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比较,结合我国农村贫困的现实,以嵌入性要素来理解我国农村社会政策转型的方向.在这方面,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在反贫困战略中提供了可让我们选择的嵌入性要素.它们是:减少风险管理成本的社会资本、反社会排斥的劳动力政策、农村生计的保护与发展、健康与医疗政策的整合以及资产为本的个人账户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瞭望》1999,(49)
中国政府的扶贫行动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85年以前,中国政府虽然没有针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采取专门的反贫困行动,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但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一直在大幅度下降。1978年以前,在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农村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和“五保”制度。这种制度在经济发展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有效地缓解了农村的贫困问题。1978年发动的农村全面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贫困发生率急剧下降。在这一阶段,缓解贫困的成就完全是借助全面经济增长,特别是全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的。———随…  相似文献   

13.
吴振东 《瞭望》2020,(15):60-61
按照我国推进反贫困事业进度推算,今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脱贫,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将成历史,接下来的反贫困治理重点、难点将从显性的绝对贫困转向更加隐蔽的相对贫困。与物质财富匮乏造成的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往往参照特定群体而言,如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阶层成员之间因生存水准差距较大造成的贫困。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水平低加剧贫困产生,提升社会资本水平将起到反贫困之效.我国民族地区社会资本水平偏低,加剧了普遍的贫困,为此,要大力提高民族地区的社会资本水平,促进反贫困进程.四川藏区是我国民族地区一个典型的社会资本水平偏低,贫困问题严重的地区,应对四川藏区或类似四川藏区的民族地区构建和完善利于反贫困的正式组织与制度,提高结构社会资本水平;积极推进利于反贫困的非正式组织建设,提高关系社会资本水平;扬弃民族文化,建设利于反贫困的非正式制度,提高认知社会资本水平,有效推进反贫困进程.  相似文献   

15.
反贫困治理结构中政府功能的缺陷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2000年底,我国的贫困人口还有4 2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在这4 200万人中有半数以上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缺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此外,在已脱贫的人口中,有10%~20%的人口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活水平在逐渐下降,又回到了贫困人口的行列。因此,我国的反贫困工作已进入了攻坚阶段。如何在加大反贫困力度的同时,确保反贫困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就成了反贫困战略目标的关键。总结国内外反贫困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有效的反贫困治理结构,消除政府反贫困功能的缺陷,将会大大提高反贫困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医疗保障扶贫要坚持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各项制度协同配合,形成保障合力,既要重点关注农村贫困人口,发挥"济贫"效应,又要兼顾贫困边缘人口,发挥"防贫"效应。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反贫困面临以下困境: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保险的分配偏见困境、医疗救助的目标人群覆盖扩大及补偿水平提升困境、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的充足性发展困境、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困境。基于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反贫困功能定位及面临的现实困境,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反贫效应的协同配合,要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对低收入者的分配偏好,加大大病保险对贫困人口的倾斜支付力度,进一步增强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效应,提高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的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7.
武国丽 《学理论》2013,(12):65-66
如何缓解贫困,帮助穷人摆脱贫困是世界各国反贫困政策的核心议题。纵观各国的社会政策实践,大都实行以收入来确定救助标准,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达到缓解贫困的目的。1990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迈克尔.谢若登首次提出了以资产建设为基础的社会政策。旨在对资产社会政策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容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与中国的贫困救助政策相结合,分析其对我国反贫困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农村落实得并不理想。除已基本开展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均呈现出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特点,贫困地区尤为突出。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专项救助三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其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消除贫困方面的功能,使贫困人口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证,从而持续稳定地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反贫困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实际上陷入了某种瓶颈之中。要突破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瓶颈,就必须在全社会确立起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在此条件下,针对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存在的问题分别采取以下几项实际的对策:缩小城乡反贫困政策之间的差距;启动农村的职业培训;将公益性(救济式)扶贫与生产性(开发性)扶贫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对失地农民需要采取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重视极端贫困地区的搬迁式扶贫。  相似文献   

20.
"弱有所扶"是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弱有所扶"的提出将会推动中国反贫困的目标从目前的绝对贫困群体转向更大规模的相对贫困群体,由此不但扩大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范围,而且将会推动从多维贫困的视角对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干预。为此,应推出低收入标准(线),全面开展多维贫困的监测和政策干预;推动《社会救助法》早日出台;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分类管理,建立弱势群体激活的政策体系;落实针对贫困儿童与家庭的公共服务清单,强化公共服务清单执行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