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能够化水为理,融情于水,写出这般精辟之语的朱熹,若非武夷山水的蕴养,也未必有这样的智慧。朱熹在武夷山居住近五十载,这一带的山水花木,早已如方塘鉴影,徘徊于朱子心中了吧。人心总是本能亲近自然,我们的祖先最早是从大自然中垒起一砖一瓦以容身,  相似文献   

2.
人本漫议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心。半亩方塘,清澈如鉴,天光云影,映现其中,这等美景,与读者心境交融。哲人的思想,何由具有如此生机?“为有源头活水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也会有这种常读常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读书如树木清代文学家法式善,写有一首《读书》诗::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读书如活水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  相似文献   

4.
创新,在路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之一,主要是写"因读书而茅塞顿开的愉悦"。本期"特稿"《创新在路上》编者引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以诠释我市人大工作之所以"永葆生机与活力"源自"不断探索和创新",颇  相似文献   

5.
刘梦溪 《北京观察》2014,(11):66-69
正当代文化价值理念的建构,亟须填补的,就中国传统这一块,我讲的以"敬"来带领的这些价值理念,包括诚信、忠恕、仁爱、知耻、和同等,应该是最重要的亟待填补的精神价值。国学概念的渊源与流变"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庐山下面有个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  相似文献   

6.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今年初出差所住宾馆大堂里悬挂的大幅字画,字画挂在宾馆出入必经之处,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不知什么人,什么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发出抑扬顿挫的吟咏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看得多了,听得  相似文献   

7.
人本漫议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 ,看似写景 ,实则写心。半亩方塘 ,清澈如鉴 ,天光云影 ,映现其中 ,这等美景 ,与读者心境交融。哲人的思想 ,何由具有如此生机 ?“为有源头活水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 ,也会有这种常读常新的感受。马克思主义源远流长。唯其源远 ,故而流长。如所周知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主要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然而 ,不论是三个来源还是三个组成部分 ,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则是一个整体。其根 ,深植于资本主义的物质的经济事实之中 ;其源…  相似文献   

8.
古田林用中     
吴谨 《福建乡土》2014,(6):39-40
正古田玉田素有重教崇学之风。自南唐余仁椿建蓝田书院创私学始,经北宋李堪立庙兴学,至于南宋,教化事业已是独秀八闽。邑中才俊辈出,享誉朝野。然则,能称为风化重地者,其域内必有为学之典范,供后世学子景仰、效仿。或言南宋朱熹、吕祖谦、张栻为一代学者宗师,今纵观玉田历史,当首推林用中为古田之"学宗",并应立其为偶像,供后代学子去顶礼膜拜。林用中,古田西山人,南宋庆元间进士,学者称"草堂先生"。他一生访拜名儒,游学天下,术业专精,名噪当时,为理学至尊朱熹  相似文献   

9.
朱火金 《台声》2001,(3):43-43
朱熹( 1130- 1200),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朱熹一生除任 9年地方官和 46天宁宗皇帝侍诏兼侍讲外,均从事教育。他生前曾竭力推行书院教育,亲手创办兴复福建武夷、考亭、庐山白鹿洞、湖南岳麓书院等书院,在书院讲学和著述终其一生,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我国古代教育和书院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与厦门隔海相望的金门,是朱熹最早办学的地点之一,岛内的“朱熹燕南书院”是朱熹最早的授课之所。宋神宗熙宁年间( 1068- 1077),金门始立都图,归统于…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公民导刊》2012,(5):56
《基石》·创新创新是人大工作不断深化的结果,创新是人大工作发展的基石。正如"特稿"《基石》前言第二段诠释的那样:"创新,不是对法定的职能,职权、职责的突破,而是要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走出思想认识误区,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树立新理念,确立新标准,培育新作风,探求新方法,建立新机制,追求新作为,从而促进基层人大工作(岂止于"基层人大工作"啊!)得到不断深化。""特稿"《基石》编发的六篇文章,无一不是说明:"创新,是人大工作不断进步的灵魂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永葆生机的源泉,是人大工作的生命线。"《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之一有云:"半亩方塘一鉴  相似文献   

11.
正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本身,就是人大工作的"源头活水"。它是智慧之源、民意之源。自2014年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启动至今,我对这项工作的感悟是: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一鉴开"——如何开源取水,这是工作的困境。现有的来信、来电、电子邮件中,纯建议类的质与量都不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里,挖掘出有质有量的建议,如何找到源头,让建议源持续不断,这是我努力破解的  相似文献   

12.
印象朱熹     
人到"武夷书院",最想一睹创办者朱熹的容颜。书院里有朱熹的坐像、立像和他的自画像。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对镜写真题以自警"像。这是他61岁时在武夷山画的,真迹现在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书院里悬挂的是根据他第十六代孙朱玉石刻所制。朱熹的肖像十分奇特,额上右侧有七颗黑痣,呈北斗星  相似文献   

13.
正9月5日,"鹅湖书院寻根之旅"启动仪式在鹅湖书院举行。该活动由上饶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铅山县人民政府、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主办,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扩大饶台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同时以纪念朱熹诞辰888周年为契机,弘扬以儒家思想为重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微微鹅  相似文献   

14.
朱熹仕泉州府同安县主簿期间,积极整顿县学,创办书院,其诲人不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对同安及泉州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朱熹往来于泉州各地开展讲学活动,直接推动了书院在泉州的发展,给泉州树立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之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使泉州成为人文鼎盛的"海滨邹鲁"。  相似文献   

15.
《公民导刊》2012,(1):196-197
重庆市合川中学是重庆市重点中学,其前身为"合宗书院"。明朝嘉靖年间(1531年),为纪念宋朝理学大师周敦颐而建,距今481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将"合宗书院"更名为"合州中学堂",后又数易其名为"合川中学"。合川中学是重庆市重点中学中单点办学规模最大的学校。学校占地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  相似文献   

16.
我在南平工作多年,数次深入政和调研,对政和的山山水水和干部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坐落在闽北鹫峰山脉西南麓的政和县,是一个物产丰富、风光秀丽的山城,也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渊薮的古城,迄今建县已有千余年。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因进贡白毫银针受赐年号,故名"政和县",沿用至今。这里有大理学家朱熹之父朱松创建的云根书院、星溪书院;有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四平戏;有香飘世界的"政和工夫"、"政和白茶";有国家级风景  相似文献   

17.
溪山书院旧址,这个宋代大儒朱熹生活过的地方,永远地沉睡在翠屏湖中,可朱熹手执的书卷散发着清香,历史在香气中袅袅上升。当年,这位背负文化种子的大师,遇难南逃,途经这块山青水秀之地,兴院授学,使之人才辈出,史称"先贤过化"。  相似文献   

18.
卢腾 《福建乡土》2013,(2):25-25
政和县云根书院,是宋朝朱熹之父朱松任县尉时创建,历经元、明、清,时废时修,至清末圮毁。前几年,在地方政府和社会上乐善好施人士的通力合作下,得以重修。古时,朱熹曾在此习读、讲学过,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19.
鹅湖浅读     
在江西铅山,有一处闻名天下的文化遗迹——鹅湖书院。800多年前,大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曾在这里"相与讲其所闻之学",面对面论辩哲学观点,从而给世人留下"鹅湖之会"美谈。书院在离县城廿余公里的鹅湖山北麓。这里青峰突兀,秀岭相连,清泉莹沏,飞瀑如练。据《铅山县志》  相似文献   

20.
南宋绍兴23年(1153年),朱熹路过同安澳溪村时,被当地的地理环境惊呆了。他连忙下马步行,旁人不解其故。原来朱熹觉得这里地灵人杰,将来会出大人物。当时朱熹只是同安县的小主薄,按封建礼节,他必须下马跪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