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郝宇 《人民论坛》2022,(21):34-37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攸关人类生存和发展。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快速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既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需要坚持先立后破、有序替代等原则,综合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总体目标、发展理念和外部环境,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高质量能源体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刘若霞 《求索》2012,(4):23-25
能源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战略的制定既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更要兼顾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能源安全利用。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核安全的担忧。本文分析了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两种不同能源战略调整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总结了欧盟国家能源战略对中国发展核能、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启示。中国的能源战略受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国际能源市场。把握未来能源战略的趋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和区域合作都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战略结构性调整的一个主要途径。在制定“十五”计划时,国家对城市化和区域经济都作了重点描述。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  相似文献   

4.
《当代广西》2005,(14):4-4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们要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全局出发,全面分析能源资源形势,深入研究能源资源问题,全面做好能源资源工作.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我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资源保证。  相似文献   

5.
序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推动首都信息化是发挥首都人才、技术和信息的资源优势,加快首都产业结构调  相似文献   

6.
金旸 《求索》2006,(10)
本文将从系统动力学模型角度,重点研究水利发展对国家战略实施的作用关系。系统动力模型分析显示,水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能源、污水处理、城市水危机等层面,水利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能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生命线”。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能源紧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有鉴于此,国家发出了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倡议,并在“十一五规划建设”中明确提出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8.
张新民 《前沿》2002,(4):96
测绘是国家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 ,没有这样一种基础性工作 ,我们的各项工作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 ,测绘工作在国家各项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因此说 ,在长期的测绘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测绘资料档案 ,特别是在建国后经过广大测绘工作者跋山涉水、艰苦奋斗而形成的大量测绘资料和档案 ,是我国各项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 ,我国正在逐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能否按照国家“十五”计划和国民经济发展纲要来实现我们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黄志勇 《传承》2012,(17):28-29
实施以开放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广西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正确抉择,是广西构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平发展战略和周边外交战略、深化与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是突破能源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部能源丰富,但缺乏经济优势;东部经济优势明显,又缺乏能源支撑。在实现国家东西部优势互补的战略中,陕西电力事业快速崛起,不仅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动力之一,也在发挥区域优势的同时,在“西电东送”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石油安全已经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本文通过建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石油安全模型,并从石油价格、石油需求、国内石油供给和国际石油供给的运动变化及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石油安全的实现机理,结合中国石油安全实际从国家能源战略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若干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工作全面启动 ,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现代化奠定一个好的科学技术基础。温家宝总理指出 ,我们所做的战略研究不是一般的战略研究 ,而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是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战略研究。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搞开放式的研究 ,要有国际视野。这次规划要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需求 ,对未来15到20年我国科技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科技部提出该规划“三个有所突破”的要求 :一是在科技发展思路方面要有所突破 ,提出未来15至20年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  相似文献   

13.
能源技术创新是解决我国长期能源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演化经济学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基本原理分析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应将能源技术的进步提高到国家长期发展和经济赶超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解决我国长期能源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国家创新系统,促进能源创新。  相似文献   

14.
陈云碧 《前沿》2013,(6):68-69
国有煤炭企业是我国基础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企业,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新能源替代品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国际竞争态势的激烈,怎么让国有煤炭工业的发展可持续,变成一个现实的战略问题。通过运用SWOT(企业环境分析)分析方法,从战略研究角度对我国有煤炭企业进行调查,分析煤炭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确定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新疆作为国家安全重要屏障的地位不仅没有改变,而且作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通道的地位日益彰显。我们要从全新的高度进行思维和运作,不断拓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空间,并以新疆为桥梁,构建我国陆上能源资源安全大通道。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提出的本世纪的战略目标,在八十年代,我们要打好基础,积蓄力量,为九十年代开创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准备条件。在八十年代的各项准备工作中,集中必要的资金,进行重点建设,把能源、交通等薄弱环节搞上去,是至关紧要的。能源、交通和邮电通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属于基础部门,是为整个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任何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无不是以能源、交通的发展为先导。当前,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能源、交通落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在能源生产方面,我国虽然已堪称第三能源大国,但是,由于设备、工艺落  相似文献   

17.
王伟奇 《理论月刊》2006,(7):128-130
能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并且直接关涉到我国国家安全以及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的实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的指导之下,对能源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市场调节这一基本方向。而在法律控制手段上,必须发展间接调控手段,以直接的行政命令手段为辅。  相似文献   

18.
能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并且直接关涉到我国国家安全以及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的实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的指导之下,对能源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市场调节这一基本方向.而在法律控制手段上,必须发展间接调控手段,以直接的行政命令手段为辅.  相似文献   

19.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概括 ,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构想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战略构想的核心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加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保障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则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淮南市谢家集区作为以煤炭资源为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