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革命批判精神和革命牺牲精神是谭嗣同革命伦理思想的两个方面。谭嗣同对传统纲常名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批判精神;而他那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则感染和鼓舞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志士,成为近代中国新型道德人格的一个典范。(一)“扫荡桎梏,冲决网罗”是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口号。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场上,他说:“今中外皆侈谈变法,而五伦不变,则举凡至理要道,悉无从起点,又况于三纲哉。”①。因此,他大声疾呼:“冲决利禄之网罗,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②。把冲决网罗…  相似文献   

2.
秋风 《同舟共进》2009,(7):24-25
相对于激进的“大”革命,“小”革命似乎是保守的,它主张社会自治和常态的变革?在历史上,“大”革命要彻底改造社会,结果是消灭了社会;只有回归“小”革命,稳定而健全的秩序才可能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他的思想道路,建国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几乎一致地认为他是从资产阶级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在这个问题上,各家所列举的证据不外他曾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官僚,进行过“揭露”和“批判”,写出了象《大哀篇》这样“申讨军阀专政的檄文”。笔者认为,这种论断与实际情况相距很远,各种“论据”大都出自对李大钊原文的误解。事实上,辛亥革命时期的李大钊还不是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而是一个满怀爱国热忱的有志青年。他有着一般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觉悟,却还没有成熟。我们只要把这一时期的政论仔细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美国越来越热衷于制造“颜色革命”,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大搞政权颠覆。“颜色革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激进的社会革命首先需要宣扬激进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实现社会秩序彻底变革(尤其是生产关系改造),革命的最终受益者是多数劳动群众。但“颜色革命”并没有明确的主流意识形态诉求,也不会彻底实现社会生产关系重组,而仅仅是推翻现行政权。就此而言,“颜色革命”只是一场“水过地皮湿”的“假革命”。  相似文献   

5.
《仁学》中的原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的《仁学》具有深刻的本体论内容,表达出他对宇宙之道的强烈关注。要阐述谭嗣同的哲学本体论或道论,“仁”与“以太”显然是两个十分关键的范畴,他能颇富创造性地对其哲学意义作了新的诠释,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仁”来源于中国的儒学,它首先是一个具有人文意义的道德概念。谭嗣同继承“仁”的人文意义,以通平等、自由等观念对其作了新的创发,使之成为对中国传统纲常名教的思想武器,然而,“仁”不仅仅体现人与人之间相“通”相爱的人文意义,又具有本体论意义,它是宇宙间天地万物彼此关联,相互感通的内在本质。仁的本体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玥 《传承》2009,(14):88-89
甲午战争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是受到这种思想震动者之一。谭嗣同留给后世印象最深的是其激烈的言论和舍生取义的牺牲壮举。但事实上谭嗣同并非一直是激进派的代表,他的政治思想在甲午战争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从前期的保守倾向转变为后期激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是受到这种思想震动者之一.谭嗣同留给后世印象最深的是其激烈的言论和舍生取义的牺牲壮举.但事实上谭嗣同并非一直是激进派的代表,他的政治思想在甲午战争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从前期的保守倾向转变为后期激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作为“五四产儿”,巴金不同于一般“五四”启蒙作家之处,就在于他既是现代启蒙进步理念的高扬者,又是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参与者,两者的容纳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构成巴金特殊的精神景观。“自由德性”是巴金从无政府主义中获取的思想精髓,这使他拥有永远指向未来的现世批判武器,也是他晚年审辨中国激进现代性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略论王夫之对谭嗣同的深刻影响夏剑钦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杰出人物。他一生追求真理,品行高尚,被认为是用鲜血换取中国改革的第一人。纵观谭氏一生的思想、品行,不难发现,明末清初卓越的思想家王夫之对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尽管谭嗣同“三十以后,新学...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年轻时便已有“皖城志士”的美称。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为寻求强国富民的道路,他于20世纪初的14年间,先后5次东渡日本,其中除完成正常的学业外,则是积极投入留日学生的爱国革命运动。他的这段早期革命实践,是他全部政治生涯的基础和起点,他的激进的革命思想正是此时形成的,其中有的思想甚至贯穿了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11.
谭嗣同的政治思想,在戊戌变法维新思潮中表现得最为激进。其政治思想具有强烈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民权至上,鼓吹反清革命、提倡社会进化之主张,批判封建三纲五常、构建社会新伦理等特征。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有力批判,对处于沉睡和愚昧状态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有催人惊醒、发人深思的作用。其对封建社会伦常、礼教的猛烈批判,具有时人难以企及的深刻性和创建性,显示出大无畏的反封建精神;对君主专制和清王朝的抨击,彰显出社会现实的尖锐性;提出的全方位学习西方和全面重建中国社会的构想,是其政治思想启蒙意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郭隆 《北京观察》2016,(Z1):8-15
“孙中山精神”具体指什么?九十岁高龄的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尚明轩和孙中山研究结下了难解之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尚老曾先后多次和宋庆龄通信,向她请教有关孙中山生平业绩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宋庆龄多次复函及关切指导。尚明轩称,“孙中山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主义精神,愈挫愈奋的不弃精神,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精神,爱好和平精神和重德精神五个方面。他说,孙中山精神的核心是强烈的、炙热的爱国情怀;其主要内容是终身投入革命,一心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不弃奋斗,百折不挠;其实质是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博彩中外学说之长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3.
顾雅婷  彭传华 《前沿》2013,(16):44-46
谭嗣同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深刻批判贬低和歧视女性的封建名教纲常与传统陋习,提出一系列旨在妇女解放,提高女性社会与家庭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斥纲常,以达到“男女内外通”的无阶级差等思想;改婚制,主张“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相愿而成婚”的婚姻自主思想;除陋俗,驳斥“残毁其肢体,为缠足之酷毒,尤杀机之暴著者也”的缠足恶习;正“淫”学,提倡“多开考察淫学之馆,广布阐明淫理之书”的性解锢思想。其中正“淫”学思想最为激进,是谭嗣同女性主义伦理思想中最具近代性因素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曾东 《长白学刊》2008,(5):27-30
马克思哲学建立在对传统哲学变革的基础上。与现当代西方哲学许多流派不同,他与传统哲学的关系既有“断裂”的一面,又有“连续性”的方面。传统哲学在四个方面对马克思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是乌托邦精神的影响,二是浪漫主义精神与普罗米修斯精神的影响,三是启蒙运动与启蒙精神的影响,四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马克思区别于现当代西方许多哲学流派的激进否定态度是,以一种辩证的态度,批判性地继承了这些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果,这使得马克思能够在“保守”和“激进”之间保持一种辩证的平衡,表现出一种开放的视野和思想的张力,这是马克思具有当代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引人注目的相关讨论再度回归到宏观政治史.在如何看待革命的爆发上,有“必然”、“合理”、“偶然”、“不必要”的分歧;在革命中谁起主要作用的问题上,有革命派、新式知识分子和新军、士绅、立宪派、北洋实力派等说法;在革命性质的判定上,有资产阶级革命、民族民主革命、民主共和革命、反满民族革命、“封建的革命”、“王朝更替”等说法;在革命是文明温和还是暴烈的谈论上,认为其“激进”、“暴烈”的意见较少,多数人认为革命派“非常和平”、“文明”,而且革命“牺牲很少,代价很小”的原因,也有立宪派和清王朝的态度起了作用;在革命是失败还是成功的问题上,有既成功又失败,和革命“为军阀混战埋下隐患”,造成20世纪中国政治只有权力之争的否定意见,更有革命为以后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开了个好头”的高度肯定.  相似文献   

16.
新奇怪狂画精神———记画坛怪杰陈虹飞□晓雷陈虹飞何许人也?其人现为中国少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郑州中原书画院副院长。他诗、书、画皆备,著名书画家陈天然评价他“独步风流”,著名书法家杨公亮称他是“艺坛怪杰”,故自许“艺术狂人”是也。然而,你也许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但人们往往集中关注变法前台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六君子”等,却忽略了幕后主使李端菜。史学家史继忠先生以有别于正史的独到笔触,娓娓陈说这个生于贵阳死于贵阳的李端菜幕后台前的故事,读罢费人猜量:如果没有李端菜,还会不会有康梁变法?如果没有李端桑,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北京大学、贵阳一中?如果没有李端桑,谁会开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传统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8.
谭嗣同是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清末在以康、梁为首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中,他是最坚决、最激进、最勇敢的一员。甘肃曾是这位爱国者成长、学习、漫游的地方之一。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其父谭继洵,咸丰九年会试中进士,补户部主事,钦加道衔,因此寓居北京。同治四年(1865),谭嗣同生于北京。光绪三年(1877),谭继洵奉旨补授甘肃秦巩阶道。同时还有加封二品的布政使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化,可以追溯到150年前的鸦片战争。从那时起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的半个多世纪,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仁人志士曾先后绘制了一幅幅强国富民的蓝图,其主要特点是“向西方学习”,但都因不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而被历史的岁月撕毁了。这一时期可算作中国现代化的“序曲”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陈独秀、王明等人或者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划分,或者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也曾设计了一张张中国革命的蓝图,但也由于“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而使中国革命吃了大亏。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相似文献   

20.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并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当务之急——走出“娱乐至死”的文化陷阱与精神沙化,重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道统与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