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乡村思想文化建设、淳朴乡风民风建设以及净化乡村精神文化,实现对乡村道德伦理、价值文化、民俗文化的重构。因此,应当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伦理文化、价值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同时,还要增进传统文化认同,建设文化传承队伍,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2.
中华廉洁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一种道德诚信文化和一种价值理念文化.中华廉洁文化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思想领航和精神动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中华廉洁文化.  相似文献   

3.
董永刚 《前进》2023,(11):36-37
<正>明德尚义、尊礼崇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基础,是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自信源于优势,自信方能激发创新。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文艺思想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文以载道"的思想,并赋予"道"以中国精神的内核。习近平通过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围绕"筋骨""道德""温度",系统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要求文艺不仅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向善的道德观,还要身入、心入、情入地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实现了中国精神由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向社会道德伦理及个人心性修养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刘刚  李建华 《湖湘论坛》2019,32(2):125-132
城中村作为特定道德生活方式的空间场域,成为失地农民抑或是进城农民的暂时聚集地。在道德文化的空间转换过程中,现代城市文明的辐射与农村传统道德观念的承续交织在一起,城中村居民在道德适应中陷入生存、发展的道德困惑与精神囹圄。城中村道德适应面临着前现代性到现代性的范式转换,呈现出从"信以为真"到"认以为真"的伦理叙事转向,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形成了以寻找他在性为建构逻辑、以保持流动性为现实境况、以朝向利他性为伦理指向的伦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杨智勇  黄光琳 《前沿》2014,(17):68-69
客家伦理精神是客家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基本价值准则,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即"尚中贵和"的和合精神,又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性,即"冒险进取"的开拓精神,是客家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积极弘扬客家伦理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是赣州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年历史积淀,由中华民族共同缔造、洗练、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文化集合,以崇尚统一、追求稳定、伦理至上、集体优先、和谐为美、尊老尚古、贵中尚和、兼容并包为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8.
钟振 《当代广西》2010,(14):12-13
从书香校园里传出的国学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传统文化中知耻明礼;从美丽南湖畔传出的新童谣,唱响了孩子对真善美的领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弘扬“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等一项项富有时代气息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首府青少年的身心更茁壮、更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王泽民 《群众》2000,(4):38-38
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许多地方提出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内涵。那么现代文明城市到底应把传统文化摆在什么样的位置?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与文化的关系?这些无疑是文明城市创建中的深层次问题。一、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弘扬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挖掘其内涵。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可以说内核,就是其人文价值观念。这种人文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构成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  相似文献   

10.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多元文化主义是指承认民族文化平等,强调民族文化认同,尊重民族文化差异,追求民族自由、民族平等、民族公正的社会伦理思潮.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成员共同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品格、民族意识为基础,通过对本民族伦理价值的弘扬、保护、批判、反思以及对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塑造,以同期实现民族独立、民族统一、民族自决、民族富强的道德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多元文化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多元,而民族主义强调民族道德与政治上的统一,因此二者表面看来存在着矛盾与对立.其实,在多民族国家的内部,二者并不必然存在着矛盾,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周可真 《湖湘论坛》2010,23(6):85-90
中国历代王朝对遗民人物所持的宽容态度,反映了崇尚人格独立的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立基于人格独立原则的以"忠君"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伦理道德是一种具有一定超越性的社会公德。蒋家王朝完全抛弃了人格独立这一中华礼义文化的价值基础,逆历史潮流而动,完全无视"五四"所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建设目标,以"忠于党国"的特殊政治道德来取代中国的传统社会公德,这是中华精神文明的一种倒退。今天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努力构建基于"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融爱国精神与人道精神为一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必须全面落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伦理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分不开。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道德伦理问题,对这些文化的反思和解答有利于城市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城市社会稳定和谐。道德实践在城市社会的重要性,在于如何在社会生活中遵守道德,以利于城市社会的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理想性和创造性三重本质,分别体现人的主体自觉、精神超越与能动性追求,与个体自我的自为、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处于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自我,以道德存在为基本属性,以道德需要成就生命价值和体现精神自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本然形上本体和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深刻体现道德与自我的内在关系。作为理解和成就道德价值的精神主体和人格实体,道德自我在道德本源价值上得以深刻确证。  相似文献   

15.
陈创生 《岭南学刊》2010,(6):102-106
市民社会作为新的社会生活状态,离不开相应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范式,市民社会伦理精神除了从观念形态维度深刻揭示市民社会的本质特征外,还为市民社会的生成与发展提供合法性与道德正当性支持,为市民社会的建构提供价值导引与方法论判据。每个民族、国家均可根据自身历史、文化与国情,摸索出市民社会伦理精神的具体路向与范式。市民社会伦理精神范式至少包括个体伦理精神、权利与义务伦理精神、契约伦理精神和市俗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6.
现代道德文化是古代道德文化的承续,现代道德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开发与转化,传统道德文化具有开发与转化的必要与可能.现代社会道德必须体现传统道德精神,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德育必须体现传统道德伦理,在全球化条件下转变现念方式,从区域观念走向全球通则的文化全球形态,创造一个诚信、开放、公平的和谐社会环境.为此,还需对现代社会道德规范进行重塑,建立新的道德价值取向,构建现代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及预防体系,以优良的道德育人环境,加强人文道德素质修养,确保经济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执政党伦理建设的主体性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党应该具有忠诚、廉洁、守法、理性等基本伦理精神,这是执政党执政能力充分发挥的内在保障。从培育党员道德,将党员基本伦理精神制度化,形成积极的道德文化,以及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加强执政党党员个体道德建设,为执政党伦理建设提供主体性保障,是加强执政党伦理建设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社会都希冀为官从政者成为道德行为的楷模,引领社会加强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历史地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社会、政治、经济的提升和发展都需要文化作为动力源泉和智力支持,而任何时代的文化又是在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前进的。因此,在积极继承经过千百年过滤、锤炼的传统文化时,我们更应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综合整体观框架内的道德规范,领导干部尤其应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加强道德内省。  相似文献   

19.
一种经济形态的背后是一种伦理体系和文化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气质和灵魂的体现。城市精神和文化品格在当令不只是展现城市形象和魅力的主要因素,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厚德”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命题,语出《易·乾·象》,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深层嬗变的一种标示,必将从根本上呈现人的身体、欲望、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本身的转变,这便把现代人抛掷于道德资源的日趋匮乏、道德信念危机的日趋加深、道德文化力量的日趋减弱这一现代性危机之中。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从历史中寻找解决当今道德危机可资借鉴的资源,有助于揭示现代性社会所需要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