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据时期的民族学调查,除日本民族学会派出的鸟居龙藏等学者、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外,还有地方团体如东台湾研究会,以及学校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主要代表人物有鸟居龙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佐山融吉等。鸟居龙藏被称为台湾人类学研究的先驱性角色。他先后4次到台湾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首先提出"Yami(雅美)"为兰屿岛上居民的族称,并把摄影技术首次应用于田野调查。森丑之助是一位从田野调查进入民族学领域的学者,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对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的分类法。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及后来的"蕃族课"或"蕃族调查会",在组织民族学田野调查和研究成果的成功出版方面也取得了大量成果,建构了泰雅、赛夏、布农、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和雅美9族历史。当然,日据时期民族学调查的根本目的,是为殖民统治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日据初期,日本殖民者在台殖民地教育面临着传统书房的激烈竞争,为了应对传统汉学教育的挑战,台湾总督府开展了全岛性的书房调查和整顿工作,对书房进行了所谓改良,意图改变书房作为汉学传播及中华文化留存之地的状况,推进台湾教育的殖民地化。书房改良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书房的原生状态,日语和日式同化教育开始渗透进来,其带来的影响,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3.
日据时期的台湾佛教受到日本殖民者的控制,被迫接受“皇国一体”等日本佛教思想。光复以来,台湾佛教在大陆赴台僧侣的主导下,开启了“祖国化”的发展历程,其内容体现在恢复传统汉传佛教制度、建设人间佛教的种种努力上。“四大道场”兴起后,台湾人间佛教思潮又出现了与“中国化佛教”禅宗合流的现象。台湾佛教的“祖国化”发展历程延续至今,由此亦可见“台湾佛教主体性”一类说法的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4.
日据初期的台湾人民抗日武装斗争中曾出现过大批抗日武装集团归顺日本殖民者的现象,史料证实台湾人的这类归顺大多并不是真归顺,而日本殖民当局也只不过是借此作为镇压台湾人民反抗斗争的一种手段。在日本殖民者的镇压加招降的两面手法下,台湾人民初期武装抗日斗争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5.
日据时期,大批大陆劳工赴台。与清代以前不同,他们是在台湾割让、两岸关系发生剧变的历史背景下渡台的。对这些被称作在台“华侨”的大陆劳工,日本殖民者依据台湾岛内政治、经济局势,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予以约束、管理。赴台大陆劳工大多来自闽、粤、浙等省,从事底层劳力之役,饱受日本殖民当局及资本家的压迫和榨取。为维护自身权益,他们也组织劳工团体以互助自救,并为台湾工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在对外关系上提出了"活路外交"政策理念,台湾对外关系出现大变局,台湾对日关系也进入了新的转变与调整阶段.马英九当局提出并推动"台日特别伙伴关系"主张与行动,比较有效地处理了"联合号"海钓船被撞、斋藤"失言风波"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台湾与日本的关系在波折中前行.未来台日关系将在平稳中行进,但政治关系难有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1895年,割台祸起、日人入据,台湾人民从此沦入50年漫漫长夜。 日人据台之初,对台湾文化人士就表现出警犬般的警惕,他们意识到:“持有旧政府(按:指清朝政府)时代之学位(举人、贡生、秀才等)者,全省尚存不少,渠辈费多年努力而获得之学位,在新生台湾(按:指日据日期的台湾)等于一片废纸而成无何价值,故其不平不满,实有难于掩蔽者。彼辈概为地方指导者,具有相当势力,漠然置之不理,洵为不可忽视之一大问题也。”出于这一考量,日本侵略者当局采取了笼络拉拢台湾文化人士的政策,如实行“颁发绅  相似文献   

8.
台媒摘论     
《台声》2018,(7)
正摘编自2018年3月13日台湾《中央网络报》蔡当局无能,莫怪年轻人往有机会的大陆走台湾《中央网络报》3月13日发表文章说,从2月28日大陆发布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惠台措施"至今,已过了10余天,但蔡当局的反应,让人感觉好像还在睡梦之中。台湾陆委会认为,这"31条惠台措施"多数为过去既有的旧措施与宣示,并非单纯惠台,而是具有"利中"的实质目的。换言之,台陆委会认为大陆的措施名为惠台,实为"利中",如  相似文献   

9.
刘隽 《台声》2019,(12)
<正>据媒体报道,美国众议院于5月7日傍晚通过了"2019年台湾保证法案""重新确认美国对台及对执行台湾关系法承诺"决议案。两案内容包含要求美国对台军售常态化、重启美台贸易协定会谈、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等等。对此,外交部5月8日做出回应,指责美方"对中国内政粗暴干涉",中方坚决反对,并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蔡当局则表示,该法案通过代表"美国对台湾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6,(13)
正前段时间,台日之间发生了"冲之鸟礁事件",事件中民进党前后态度的变化,可以轻易看出蔡当局的亲日媚日倾向。然而,"冲之鸟礁事件"只是蔡当局"对日友好大局"中的一幕。其实,早在该事件尚处胶着、岛内民愤尚未平息之时,旨在推进台日交流的台湾"立法院"跨党派议员团体"台日交流联谊会"就成立了。5月6日,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胞弟岸信夫在内的多位日本国会议员,以及日本对台窗口单位"日本交流协会"台北事务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信教群众是我们的基本群众,在宗教工作中必须努力学习,讲究方法,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代表少数信教群众与代表多数不信教群众两者之间的关系,切实代表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全球宗教的状况和中国宗教现实的需要出发,提出了提倡宗教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怎样进行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宗教问题,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宗教工作实际,深刻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抓住宗教工作的核心问题,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和谐。  相似文献   

14.
宗教文化的生态和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中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整体恶化趋势仍在延续的状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由近现代工业飞跃式发展而引起的孤立性问题,而是与某些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体系有着深刻的联系。在当代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宗教文化能够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各种宗教关于仁爱万物、泽被草木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描述等等,都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意识,促进着宗教活动的生态保护实践,并对树立和强化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视阈中的宗教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教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宗教文化中的爱国爱教传统、合理的伦理道德因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是与和谐社会相契合的。为此,必须努力发掘宗教文化的现代价值,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通过对宗教意识形态的批判,阐述了宗教意识形态的派生性和依赖性,并将宗教批判引向政治社会批判。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正确处理宗教与国家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宗教心理学的起源出发 ,阐明宗教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在对我国宗教心理学回顾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有关宗教心理问题研究落后的原因 ,论述了重视和发展我国宗教心理学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邪教与宗教非法活动界定的问题 ,既是现实理论问题 ,又是困扰基层办案单位的症结问题。在打击邪教 ,制止宗教非法活动的实践中 ,必须明确什么是邪教 ,什么是宗教非法活动 ,准确把握邪教的特征和宗教非法活动的表现形式 ,弄清邪教与宗教非法活动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正确界定邪教与宗教非法活动 ,准确执法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传入藏区已有1300年的历史.自公元七世纪中叶至今,藏族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当今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如何使藏族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不相矛盾,如何使各领域发展相对滞后的藏族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尽快完成现代转换的任务,这是我们当今理论工作者研究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孙浩然 《桂海论丛》2013,(3):110-114
在现代文明和基督教的双重冲击下,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呈现世俗化、民俗化、多元化和长期化趋势,面临信众流失、文化错位、功能退化、信仰边缘、生态失衡等危机。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宗教的管理和引导,提升其文明素质和信仰素质,发挥其促进环境保护、有益伦理道德、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功能,建立少数民族宗教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艺术研习基地,使其作为精神性和社会性资源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