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色列右翼势力及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右翼思潮对以色列犹太人的影响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以色列右翼势力的生存土壤既有源于苦难历史遭遇的折射和独特犹太宗教文化背景的滋养,也有现实矛盾冲突中的复杂原因.以色列实行议会民主制,宽松的政治环境给右翼势力的发展提供舞台.阿以冲突的复杂环境也使右翼势力乘势壮大.虽然目前右翼势力还不能完全主导以色列政治,但在议会中占有相当的席位,影响以色列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政局稳定,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中东和平的发展进程,导致其仍具长期性、曲折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美国基督教右翼是美国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一股具有重要影响的宗教政治势力.出于自身强烈的宗教信念,基督教右翼极力敦促美国政府采取一种以维护和支持以色列扩张为基础的中东政策.近年来,美国共和党和基督教保守势力不断加强的联系,使得美国基督教右翼可以通过直接参与和动员其力量向政府施加压力来实现自己的意愿.在其影响下,美国政府在处理巴以问题上始终态度强硬,几乎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美国这种政策不但使中东和平进程陷入重重困难,而且还导致整个中东地区内部的紧张局势难以缓解.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历史遗留问题和巴以冲突长期持续的影响,以色列阿拉伯人所体现的"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双重身份认同的鲜明特征,对他们的政治参与进程和阿拉伯政党的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近年来,以色列犹太国家定位的不断强化和右翼政府主导地位的持续增强,使阿拉伯政党双重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冲突更加凸显,压缩了其发展空间。未来,阿拉伯政党的发展前景将受到以色列犹太国家定位以及以色列民主政治、右翼政府的执政地位、阿拉伯政党的路线选择等因素的重大影响。此外,中东变局与巴以问题的边缘化也加剧了其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4.
1996年,在国际环境继续趋缓的大背景下,中东地区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热点问题复炽,深层矛盾显露,复杂多变因素增加。形势发展出现以下特点:一、中东和平进程停滞僵持。年初以色列发生系列恶性恐怖爆炸事件,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以民众安全危机感上升,和谈旗手佩雷斯在大选中落马。以右翼利库德集团内塔尼亚胡入朝执政,推翻了马德里中东和会确定的"以土地换和平"和谈基本原则,提出不同意巴勒斯坦建  相似文献   

5.
信仰者集团崛起及其对以色列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者集团是20世纪末在以色列崛起的犹太右翼院外集团。其崛起是以色列建立以来社会全面转型、特别是“六五”战争后社会意识形态剧变的结果。以色列建国后,工党锡安主义逐渐衰落,为犹太意识的抬头提供了空间。“六五”战争导致以色列人弥塞亚情绪和“大以色列主义”抬头,还导致工党锡安主义破产。信仰者集团以“新锡安主义”为主要意识形态,以在被占领土上开展定居运动从而推动神圣拯救为主要使命。它阻碍着中东和平进程,使以色列进一步深陷孤立处境,也在改变以色列社会意识形态图景和政治力量结构,推动以色列政治向右倾化、宗教化倾斜,还对以色列民主政治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6.
以色列与伊朗关系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朗核危机爆发后,以色列同伊朗上演了激烈对抗的一幕,以伊关系呈现出类似而又不同于美苏冷战的战略对抗关系--军事上的遏制与反遏制,政治上的讹诈与反讹诈、经济上的制裁与反制裁、外交上的围堵与反围堵.以伊这种关系折射出维持现状的以色列与挑战现状的伊朗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地缘政治争夺、伊朗核问题和围绕"大屠杀"的历史争论是两国关系陷入僵局的根源.以伊对抗关系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以色列同伊斯兰激进势力的矛盾取代阿以矛盾,成为当前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并使大国在中东的关系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7.
中东事务依然是美国新一届政府的战略重点之一.但是,由于美国国内政治和中东局势的变化,插手中东和平进程已非美国近期外交安排中的要务;美国不想改变与中东国家关系的基本格局,但在实施中却明显偏袒以色列,致使美阿关系紧张等政策失衡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国的以色列政策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变化。拜登政府开始调整之前对以色列过分偏袒的做法,使美以关系回到常态,有意维护与中东其他各方力量之间的平衡,安抚中东阿拉伯盟友;在地区层面,通过影响盟友们和友好国家,维持美国的主导地位;同时意欲与地缘战略对手伊朗重启谈判,通过重新签署伊核协议对其施加限制,从而对中东和亚太两大战略板块的战略资源进行重新配制,以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拜登政府的新以色列政策将对以色列的外部战略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以色列的回应、域内其他国家的反应以及域外大国的态度都将叠加在一起,成为未来中东局势中新的变量。  相似文献   

9.
以色列核政策与核战略的演变可分为3个阶段.当前其主要特点是发展"三位一体"的核力量结构,加强核武器的威慑力和实战能力;采取"核模糊"政策,既谋求核威慑,也规避"国际合法性"的问题;全力防止中东其他国家拥有核武器.以色列核政策与核战略的主要影响包括:拥有核武器有助于以色列的军事安全,但加剧了中东紧张局势;对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产生严重负面效用,阻碍地区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可能促使以色列的阿拉伯和伊斯兰邻国发展核武器,增加了中东地区发生核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建国初期为了求得国家生存,在国父本-古里安"外围联盟"思想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种具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外交安全战略。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国家生存为核心目标,通过"合纵连横"的外交手段为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构筑一条"均势安全"的战略屏障,从而平抑和抗衡阿拉伯世界的战略力量。其两大核心政策支柱为以土战略联合关系和以伊(朗)战略联盟关系。以色列的战略实践路径可以认为是:通过借助与巴勒斯坦问题非利害关系的域内大国—土耳其与伊朗—的战略力量为以色列国家生存空间开辟新的地缘政治资源,打破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被阿拉伯世界封锁和被孤立的地缘政治"困境",为提升以色列综合国力和战略影响力注入新的战略"能量"。以土战略联合关系和以伊(朗)战略联盟关系的合作范围广泛,基本涵盖了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与安全等诸多国家安全领域。在阿以冲突背景下,以色列中东地区均势战略的两大战略支柱始终受到来自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影响与制约,表现出鲜明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日本民主党主政后为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在强化对华关系的同时,也会赋予对华外交更多战略性的色彩.然民主党既和自民党同为保守政党,也坚持把对华关系定位为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对外关系整体的一个局部,加上日本国内外诸要素和自身条件的制约,其对华政策的转换不仅空间有限,且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responds to the debate provoked by the author's ‘Does capitalism need the state system?’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4 2007, 533–549) and his exchanges with Justin Rosenberg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1:1 2008, 77–112).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restates the issues, situating them in the context of a growing Marxist preoccup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in recent years, and contrasts the ‘high road’—Rosenberg's attempt to use Trotsky's concept of uneven and combine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a trans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intersocietal relations—with Callinicos's own preferred ‘low road’ of more focused analysis centred on the prevailing mode(s) of production. The second addresses the fundamental criticisms addressed to him by Hannes Lacher, Benno Teschke and John M Hobson, all of whom deny that there is a necessary relation between capitalism and the interstate system. The third considers the more specific comments offered by Neil Davidson, Gonso Pozo-Martin, and Jamie Allinson and Alex Anievas, before concluding with an appeal for a move off the terrain of abstract theory to more empirical studies that can test the relative value of rival conceptual constructions.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上海合作组织"是在新世纪之初成立的新型地区性组织,是"上海五国"机制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的成立必将为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从最初的行为主义革命推动国际体系论的勃兴开始,国际体系逐步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和研究重点.本文对国际体系理论主要的学者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卡普兰、辛格等的行为主义研究到沃尔兹的新现实主义,继而到基欧汉的自由制度主义与温特的建构主义国际体系观.这些理论流派对国际体系提出了不同侧面的见解和观点,进而丰富和发展了西方国际体系论.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 ,1 953年 7月 2 6日开始了古巴历史的决定性阶段。这一天 ,以菲德尔·卡斯特罗·鲁斯博士为首的一批革命青年 ,以革命的行动打响了我国为争取民族的最终独立、摆脱美国新殖民主义的统治的最后阶段。这一天 ,在古巴出现了政治先锋队、政治领袖和政治纲领 ,从而引导革命走向胜利并最终确立了只有武装斗争的道路才是夺取胜利的必由之路。正如人们所知 ,这次行动以军事上的失败和遭屠杀而告终。但是 ,由于这批青年的革命行动和牺牲精神 ,古巴百年来为争取最终独立的斗争进入了最后阶段 ,于 1 959年 1月 1日迎来了解放的胜利。这一英雄…  相似文献   

19.
20.
Written prior to the release of the UN Secretary-General's report on implementing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ffort to translate the principle from words into deeds. It begins by noting a post-2005 "revolt" against the principle in which a number of states expressed skepticism about the principle and its use in different settings. This revolt, the article contends, was largely a product of the continuing association between R2P and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This association was, in turn, caused by a combination of misplaced commenta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ntervention and State Sovereignty's focus on the intervention question. This article maintains that building consensus on the R2P requires a shift in emphasis and proposes three avenues: clarifying the nature of prevention, developing practical measures, and proposing modest proposals for institutional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