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化解“民工潮”的思考徐志忠“民工潮”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有愈演愈烈之势。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宣传媒介,这个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表面上看,“民工潮”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往往首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每年的“民工潮”,往往和...  相似文献   

2.
全面看待“民工潮”易之80年代末兴起的民工潮,近年来受到一些同志的热烈赞扬。他们把民工潮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崛起相提并论,说民工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农民继民主革命胜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后的“第三次解放”,“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是中...  相似文献   

3.
反映中国社会走向的民工潮中国纺大社科部主任贺善侃8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在中华大地涌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民工潮。对于这股一年一度的浪潮,社会各界贬褒不一,众说纷坛。笔者认为,民工潮是一种反映中国经济走向的社会现象。中国一向以农业立国。农民占总人...  相似文献   

4.
解决“民工潮”问题观点简述王霞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出现了近2亿剩余劳动力。其中1.5亿左右已被吸纳,但还有五六千万人正处于流动状态,形成了所谓“民工潮”,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以年1000万的数量递增。“民工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也给流...  相似文献   

5.
群众路线的新课题——从苏州的实践谈如何看待“民工潮”□黄炳福徐伟荣80年代末以来,“民工潮”现象成了国人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一个基本的客观事实谁也无法否认,即组成“民工潮”主体的千百万中国农民,始终是我们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所必须依靠的基...  相似文献   

6.
“民工潮”不可小视王庆洲博士生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的“民工潮”是一种人口迁移现象。短短几年,从涓涓“盲流”到汹涌“民工潮”,说明这股潮流绝不可小视。单就对乡村秩序的影响而言,它的意义广泛且深远。其影响的正面效应主要表现在:(1)对中...  相似文献   

7.
策划人语: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在此后2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这个大趋势从未发生过改变。但是,就在我们的整个农民就业政策都在全力以赴地应对“民工潮”时,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突然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地区性的“民工荒”,与此相伴而来的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大潮。  相似文献   

8.
挡不住的女性“民工潮”陈印陶自1989年以来,每年以百万计的外来民工涌向珠江三角洲,形成势不可挡的“民工潮”。据广东省有关部门统计,1994年广东省外来民工已达650万(国家统计局估计已逾千万),其中女民工所占比例竟达65%-75%。本地人口只有14...  相似文献   

9.
从“民工潮”看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吴焕开改革开放唤醒了八亿农民。他们睁开眼睛,抓住命运之神的手,不管前途是畅通无阻,还是举步维艰,踏上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漫漫长路。开始,人们用欣喜的眼光目送这一支支队伍。但是,不久,人们的目光便从欣喜变成了疑虑。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州、北京、海口以及其它一些城市的车站、码头,突然出现“大兵团”。一批批农民扛着简单的行囊,从火车上、轮船上走下来,汇集成一股股人潮——“民工潮”。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民工潮”。一些人来不及多想,也不愿多想,慌忙翻开50年代的旧报纸,捡起早已封。尘的陈词,把这些农民统统斥之为“盲流”。我们不难看到这股“民工潮”中到处晃动着青年的身影。找出“民工潮”的成因,探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出路的办法,不仅是经济学家的任务,也是青年工作者的责任。一、改革开放使被旧体制隐蔽起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显现了出来改革前,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生产经营和分配实行“大锅饭”制度,农产品实行统销统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改革前的农业就象一个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其实,农民是由于体制的原因,不得不将就着挤睡在农业这张既简陋又不温暖的“大床”上。当时出现了一种令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春节,火车票的临时涨价把一个人们早已熟知的概念再一次深深地烙入人们心中:“民工潮”。从此,任谁也无法抹去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的这一特殊记号。 对近几年峰起的民工潮,人们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说起民工潮,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尖锐的交通问题、安置问题、就业问题、生育问题、户口问题、犯罪问题……当然,除此之外,人们也不得不承认民工潮给城市和农村所带来的种种积极作用。 但这样一个问题却始终困扰着中国许许多多的专家、  相似文献   

11.
朱慧灵 《人大建设》2004,(12):38-39
近年,伴随着民工潮的涌现.民工犯罪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试就此类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响水县是苏北沿海的一个欠发达县份。九十年代中期,响水人为了摘掉贫穷的帽子,掀起的民工潮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时过境迁,“民工潮”已不再猛烈冲击响水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不再是大众热门话题,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篇事关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大文章,响水一直在做,并针对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和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建设人才盲目外流,引起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负面效应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多管齐下,广辟渠道,全方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一、强化素质教育,增强转移能力。长…  相似文献   

13.
“民工潮”:农村再次包围城市本刊记者张纯颖·引言·目前,我国约有1.5亿农业劳动力处于绝对和相对剩余状态。人口的过度膨胀和资源的相对不足,引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为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对策,1993年8月4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在京联合举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讨会。会议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潘岳主持。与会的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了认真、深入的探讨。现将与会者的部分发言综述如下。“民工潮”的不可逆转之势国家体改委农村体改司司长李修义认为:新中国40年来,我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8亿农民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在工业化过程中,我们的城镇建设是落后的,表现之一就是“民工潮”。对“民工潮”的出现,总的来说要作肯定性的评价,农村剩余人口的流动同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要求是一致的。国家计委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劳动力研究室副主任辛仁周也认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是由许多原因促成的。首先我国耕地大面积减少,而且大部分是城镇周围的良田,所处地区是劳力密集地区,加剧了劳动力的转移。再有从资金方  相似文献   

14.
民工潮,是指从农村到沿海地区或各大中城市打工、输出劳务而流动的民工群体。民工潮出现的积极意义在于,农民突破了几千年来自给自足农业经济的束缚,是农村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成为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但是,民工群体人数众多,组织无序,如潮涨潮落,不仅给交通运输带来巨大压力,而且也给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带来了极大困难。面对日益强劲的民工潮,如何实施正确引导,采取有效措施,使民工流动从盲目无序变为有序,从松散变为有组织,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民工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此谈点浅见。 民工潮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我国改革开  相似文献   

15.
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风暴,在沉重打击世界经济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国具有独特经济景象的“民工潮”的突然断流,许多农民工卷起囊踏上了返乡之路。  相似文献   

16.
可以说。伴随着“民工潮”的风起云涌,权益保障问题一直困扰着民工群体,尤其是大量中小型非公企业职工的权益更令人堪忧。造成民工权益屡遭侵害的症结究竟何在?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民工群体的生存、发展窘境?  相似文献   

17.
又见锦绣江淮专栏编辑郑晨迎──安徽篇安徽历史悠久,安徽人杰地灵,安徽矿产丰富,安徽山美水秀。但是,由于旧中国战火的殃及,接连不断自然灾害的毁坏,民工潮、小保姆、灾民……曾一度成了安徽的代名词,安徽人脸上好羞涩!改革开放由沿海伸向沿江,扩展到内地,安徽...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探析宋迎法,英剑波近年来,内地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奔向沿海,挺进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出现了汹涌澎湃的“民工潮”。这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出现的新现象。如何认识这场...  相似文献   

19.
廉思 《同舟共进》2014,(2):13-15
2003年初,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为就业洪峰,就业压力空前增大。2014年,教育部公告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正经历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相似文献   

20.
“民工潮”是农民在人与地矛盾的猛烈冲击下,在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的召唤下,自发地冲击传统农业社会的束缚,对新生活、新文明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正常转移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以超常方式作出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