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察机关的举证职责权立新新刑诉法对一审庭审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官在庭审前不再对案件进行实体性审查;(2)庭审中法官不再承担指控犯罪的主要举证责任;(3)法院不再享有退补权;(4)突出了证据在庭审中的作用。庭审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修改后的刑诉法改革了庭审方式,公诉人在庭审中担负起了指控犯罪和证明犯罪的责任,法庭辩论也由以往的综合辩论改为调查中有辩论,辩论中有调查,分散辩论与总结发言相结合的辩论模式。庭审的对抗性增强了。这对公诉人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诸多方面,尤其临场即席答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席答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公诉的效果,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即席答辩的能力。所谓即席答辩,是指公诉人针对辩护人在庭审中对公诉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合法性及案件的定性所发表的不同意见和理由,立即做出的回答和辩驳。它有三个…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庭审方式的重大改变,“控辩式”庭审方式的采用,法官处于听取证据,充当“仲裁人”的位置,而公诉人在法庭上则要承担讯问被告人,提出证据、审查判断证据、证明指控的犯罪事实,排除辩护方提出的与起诉指控犯罪事实不一致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挑战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全部活动都是围绕证据的收集和运用展开的。法庭审理中,控辩双方论辩观点的基础是案件证据,法官审理案件也须对控辩双方所举证据决定是否采信,进而作出被告人是否有罪以及罪轻罪重的裁判。公诉人指控犯罪能否成功以及指控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公诉人对证据的掌握、运用程度。概括而  相似文献   

5.
一、检察机关变更公诉权的界定检察机关变更公诉权是指检察机关对业经提起公诉的案件,在庭审结束以前,发现指控的犯罪人,犯罪事实和证据、犯罪性质和罪名以及刑事责任等事项有错漏,而依法予以改变、追加或撤回的职权。它与起诉权、不起诉权相并列而作为公诉权一项独立...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实施,确立了一种新型混合制的庭审方式,吸收了当事人主义的合理因素,对过去的庭审方式作出了重大的改革。新的运行机制,给法官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刑事审判法官为此作出了一些努力和有益的探索,但庭审形式化的阴影难除,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庭前程序性审查实质化,致使庭审形式化《刑事诉讼法》第150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这一规定确立了刑事案件庭前审查以程序…  相似文献   

7.
庭审制度改革后,公诉人通过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被害人,宣读井出示有关证据等方式,承担举证责任,同时通过紧紧围绕犯罪构成的基本要件当庭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对被告人犯罪行为的动机、目的。手段、过程、危害结果等具体情节,运用证据进行论证和证实,以支持公诉、指控犯罪。笔者结合办案实践,就如何当庭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成功地支持公诉谈几点体会:一、主动说明论证合理排除矛盾公诉人在庭审举证后往往引发控辩双方质证。公诉方可以先发制人,利用发表意见的时机对所举证据之间出现的非本质差异主动分析原因,合…  相似文献   

8.
李刚 《天津律师》2001,(6):29-32
在民事庭审中,法官在开庭前或开庭过程中休庭,调查取证并据此结案的现象普遍。从实体上看法官调查取证在确保证据的客观真实、关联等方面,确实为案件的正确审结发挥了积极作用,事实上以法官调取的证据为据。所审结案件的实体结果大部分是基本正确的。相对实体公正有较高的公信度。  相似文献   

9.
参加庭审的公诉人主要任务之一是在法官的主持之下,通过举证质证使有关证据成为定案依据,以达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目的;同时通过驳证,否定无理辩护,维护控诉,是一个辩证地运用立与破的方法来分析、判断、评价、论证证据真实有效与否的诉讼过程。受贿案件的证据具有数量少、稳固性弱的特点,在庭审举证质证中具有相当的难度,本文试图提供一些有益思路。一、证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庭审中,公诉人首要任务是通过法定的质证程序,使支持控诉、证实被告人…  相似文献   

10.
我国修改后的刑诉法,对审判方式作了重大改革,人候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时,不再移送全部案卷材料和证据,只要求在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入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法院也不再在开庭前对案件事实证据进行全面的调查核实,而是强化庭审功能,改过去的纠问式为控辩式的审判方式。法院主要通过控辩双方在庭审中举证、质证来查明事实,核实证据,以确定被告是否有罪。所有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明材料都必须在庭审中进行质证。作为证据主要来源的被告人、证入、鉴定人,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都将在庭审中…  相似文献   

11.
公诉人在庭审中的指控,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得以实现,一是“问”,二是“举”,三是“辩”。“问”是对被告人、被害人、证人以及专家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讯(询)问。“举”即是对全案证据的出示、分析与论证。“辩”则是对案件定性、量刑的辩论。“问、举、辩”都是指控的重要手段,不可偏废。三者之间互有联系,但又各有侧重。整个公诉指控中问是前提,举是基础,辩是焦点。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庭审过程已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因此“问、举、辩”三者在庭审中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不能轻易缩小或放弃。但是在诉讼实践中,不少公诉人往往偏重于“举”和“辩”,而轻“问”,甚至错误地认为对讯(询)问无须加强,进而将讯(询)问当成“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当然表现。所以对庭审讯(询)问或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者信马由缰走走过场。这种讯(询)问形式势必难以达到充分揭示犯罪的公诉目的,往往使法庭调查难以深入,旁听群众如坠云雾,难辨是非。即使在此后公诉人能够通过严密的举证体系用证据证实其犯罪事实也难以消除讯(询)问时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取得良好的庭审效果。  相似文献   

12.
浅议传统刑事审判方式的弊端及改革赵祥华一、弊端弊端之一:先入为主。庭审前,公诉机关将案卷材料全部移送法院,法官对案卷材料作详细阅览,对起诉书所指控的罪行抱有超前求证之目的,对卷宗材料(且不谈材料有无虚假)予以提炼,加之提审被告人,调取必要证据,无形中...  相似文献   

13.
听证程序构建之目的所谓听证,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在庭审之前,针对证据数量大、专业性强的复杂、疑难知识产权案件,由合议庭主持,在双方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参与下,对本案的证据素材,由提交方进行逐项说明、解释、阐述,由对方当事人予以询问,法官全面听取并对证据素材初步分类、筛选和进行听证小结的诉讼活动。知识产权案件最鲜明的特性在于其法律性与科学性紧密相连,专业内容深奥,证据素材数量较多,缺乏清晰的条理性。如果不经过庭前听证,直接在庭审中进行质证、认证,不可避免地会使庭审冗长低效、争议焦点分散,法官又因缺少相…  相似文献   

14.
证据问题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刑事诉讼过程就是一个收集证据、运用证据证明犯罪、惩罚犯罪的过程。我们知道,证据具有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的本质属性,但不可忽视的是有的案件从立案到审判,司法机关掌握的证据由于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可能总是变动:证据的形式可能变动,证据的数量可能增多或减少,证据的证明力可能增强或消弱。在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的今天,庭审方式的改革加重了庭审证明的份量,而对庭审的倚重必然要求检察机关尽可能运用稳定、可靠的有力证据支持公诉。提供稳定确实的证据为庭审作准备,尽可能防止庭审中的证据变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建设专业领域的特点、鉴定事项对其程序的特殊要求,《建设工程司法鉴定程序规范》(SF/Z JD0500001—2014)对诉前鉴定和非诉鉴定的定义作了广义的解释;提出司法鉴定人作为协助法官查明案件事实的辅助人,在鉴定过程中对案件的事实的发现,应向庭审法官说明和向申请鉴定当事人释明和披露;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司法鉴定,不应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鉴定意见,而应做出工程质量是否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相关标准、技术文件的鉴定意见;建设工程造价鉴定应遵循依约原则和取舍原则;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司法鉴定意见是鉴定类证据的书面表现形式,按其对鉴定结果的确定程度及其证明意义,有确定性意见与推断性意见两类;并对建设工程司法鉴定行业的展望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确立了类似英美法系控辩式的庭审模式,增强了庭审的对抗性,从而对检察机关出庭支持公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法庭当庭示证,是公诉人参与庭审活动的核心内容,对成功指控犯罪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对证据的  相似文献   

17.
出席上诉、抗诉第二审程序案件的庭审,是检察机关起诉部门主要业务工作之一,刑事诉讼法对如何开庭审理二审程序案件,特别是如何进行庭审调查阶段的质证,规定较原则,刑事诉讼法第195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上诉或者抗诉案件的程序,除本章已有规定的以外,参照第一审程序的规定进行”。在司法实践中,执法部门如何参照第一审程序,难免认识不一,出现执行中的差异,本文试就二审庭审质证问题,作一探讨。一、二审程序庭审调查质证的现行做法举证、质证是庭审调查的主要组成部分。举证就是提出证据;质证是审核证据,审查证据是…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会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该条规定允许庭审法官根据其主观判断认定公诉案件的证据存有疑问时,可暂不采纳,而于庭外重新调查核实后作为定案的依据,实质上赋予了法官“庭外调查权”。该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对自诉案件的庭审也作了同样的规定。笔者认为,这种规定不仅有悻于刑事诉讼的举证规则,而且模糊了侦查权与审判权及法官职业行为的界限,间接规避、否定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从而极易导致司法实践的困惑。一、‘框外调查权”与刑事诉讼举证责…  相似文献   

19.
刑讼祛加重了公诉人指控犯罪的举证责任,同时也赋予了被害人以当事人的身份参与刑事诉讼的权利。被害人不仅要向侦、诉人员陈述自己的受害经过,提供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证据,还要参加庭审指控犯罪活动,接受挫辩双方的询问,其在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被害人的陈述及所提供的物证等是公诉人举证的关键证据,是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因此充分发挥被害人的积极性,使其在诉讼中与公诉人密切配合,是关系到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笔者结合司法实践试谈公诉人与被害人的配合问题。一、摸清被害人心理不同案件被害人在接受询问时各有…  相似文献   

20.
刑事裁判文书的简写是指法官对于没有争议或争议不大的简单案件,在制作裁判文书时采用省略或简略部分内容的方法,使之简约化,从而达到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审判效率的目的。刑事裁判文书的简写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法官对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一审公诉案件(下称简易审案件),在制作裁判文书时通过省略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辩护意见、经审理查明和证据的具体内容等部分使裁判文书简练化;其二,是指法官对于一审公诉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下称简化审案件),在制作裁判文书时通过省略起诉书指控事实、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和证据的具体内容等部分使裁判文书简练化;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