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宪法已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实施。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新宪法是建国以来的第四部宪法,也是最好的一部宪法。这一点是今年4月26日宪法修改草案公布并提交全民讨论以来大家所一致公认的。我国第一部宪法(不算建国之初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协共同纲领)应该说是一部很好的宪法,但是它制定于二十八年以前,那时正处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同志当时就说1954年的宪法起码可用二十年。因此尽管它是很好的一部  相似文献   

2.
<正> 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的颁布施行已经五周年了。在五年的实践中,证明这部宪法的确是一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大法。它本身是一部具有现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是一部好宪法。我说这部宪法是具有现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这部宪法是“社会主义的”、不是非社会主义的。宪法开宗明义在《总纲》第1条就明确规定:“中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适应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这是建国后第四部宪法,也是其中最完善的一部宪法。它的通过与实施,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开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新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新宪法能否付诸实施,这是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一件大事。本文谈谈我国宪法的实施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5.
胡健 《政府法制》2012,(34):4-7
30年前的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四部宪法,与广纳民意的1954年宪法一脉相承,同“文革”色彩鲜明的1975年宪法、“左”的思想尚未彻底清除的1978年宪法果断切割,  相似文献   

6.
惊鸿 《政府法制》2012,(34):8-9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982年12月4日,出席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的3040名代表,以3037票赞成、3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共和国历史上第四部宪法,也就是现行宪法。  相似文献   

7.
1982年12月4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庄严地通过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四部宪法.这部宪法是我国宪法史上的划时代的文献.它总结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反映了建国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经验和新成就.新宪法共一百三十八条.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以及国内外的基本方针政策,是一部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并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宪法.  相似文献   

8.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最好的一部宪法,是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它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什么说新宪法是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王振民  胡健 《中国法律》2012,(6):13-17,69,74
30年前的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四部宪法,与广纳民意、深得民心的1954年宪法一脉相承,同“文革”色彩鲜明的1975年宪法、“左”的思想尚未彻底清除的1978年宪法进行了果断切割。现行宪法根据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使命和任务,全面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宪法是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实施的,是一部比较完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经过1988年和1993年的两次修改后,更适应改革和建设的需要。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宪法的某些具体规定与现实情况已不相适,有必要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结合现时的具体情况,对宪法进行修改与补充,使之更加完备,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因而今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新的修正案,对宪法进行了六个方面的修改与补充。这次修改,虽然…  相似文献   

11.
宪法修改草案已由全国人大常委公布,交付全民讨论。这一草案已经是我国建立以来的第四部宪法了。第一部宪法即一九五四年宪法是比较符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普遍愿望的,是大家公认的一部宪法。这次公布的宪法修改草案实际上是一九五四年宪法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情况,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主要指导思想(全党工作的  相似文献   

12.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它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而制定的,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刑法和宪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宪法已经颁布五周年了。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是切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实际需要的,是建国以来我国所制定的四部宪法中最好的一部宪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制定宪法不是为了装潢门面,更不是为了胡弄人民,而是为  相似文献   

14.
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新宪法后,短短几个月以来,从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各党派、各条战线上欢欣鼓舞的情况和国际上的反映看,可以说,这是一部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完全适合国情,反映人民意志的好宪法。一方面,她准确如实地肯定和巩固了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胜利成果;另一方面,也规定了我们在今后相当时期内的战略目标和奋斗任务。一句话,这确是一部很好的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学习、宣传和贯彻新宪法,这不能不使我回忆起1954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公布之后的情景。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在毛泽东同志主持下,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印发了许多国家的宪法作为参考资料,组织全国亿万人民进行讨论,就草案进行修改,而后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公布施行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宪法产生过程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崇德 《法学研究》2003,(1):99-106
自从 1 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颁布新中国的第三部宪法以来 ,客观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鉴于当时实施中的 1 978年宪法很不完善 ,且与客观实际越来越发生严重的脱节现象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建议 ,决定修改宪法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此 ,于 1 980年 9月 1 0日通过了《关于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决议》 ,同时通过了以叶剑英为主任委员、宋庆龄和彭真为副主任委员、丁光训等 1 0 3人为委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名单 ,以便主持修宪工作。1 980年 9月 1 5日 ,宪法修改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  相似文献   

16.
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继承和发展了一九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充分注意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也注意吸取国际的经验;既考虑到当前的现实,又考虑到发展的前景,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长期稳定的新宪法。它是我国新的历  相似文献   

17.
(一)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有过四部宪法,如果把曾经起过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也算为一部,则共是五部。它们是:共同纲领、一九五四年宪法、一九七五年宪法、一九七八年宪法和一九八二年宪法。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二年共是三十三年,前四部宪法的平均寿命只有八年多,这可以表明我国过去宪法的变动是很频繁的。每次要变动,都有政治的经济的原因,共同纲领没有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而我国自一  相似文献   

18.
宪法究竟是什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今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 2 0周年。 2 0年来现行宪法适应、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 ,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宪法 ,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依据 ,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纪念现行宪法颁布实施 2 0周年之际 ,我们特邀部分宪法学者以笔谈形式 ,对一些宪法学的实践与理论问题进行回顾、探讨与反思 ,以期进一步促进宪法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变革时期的基本权利效力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今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 2 0周年。 2 0年来现行宪法适应、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 ,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宪法 ,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依据 ,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纪念现行宪法颁布实施 2 0周年之际 ,我们特邀部分宪法学者以笔谈形式 ,对一些宪法学的实践与理论问题进行回顾、探讨与反思 ,以期进一步促进宪法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切实推进违宪审查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 2 0周年。 2 0年来现行宪法适应、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 ,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宪法 ,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依据 ,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纪念现行宪法颁布实施 2 0周年之际 ,我们特邀部分宪法学者以笔谈形式 ,对一些宪法学的实践与理论问题进行回顾、探讨与反思 ,以期进一步促进宪法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