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灰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非主导价值体系而存在,对青少年不良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它以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不断地削弱主导文化中的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思想深度、终极关怀等内涵,将青少年塑造成具有玩世不恭、过度消费、行为不检点、缺乏理想等个性特征或反社会人格,以致于最终脱离社会主导文化,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传播者的领导;正确把握文化选择的向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加强文化劝导力度,提高青少年对“灰色文化”的“免疫力”。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而且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钟建华 《前沿》2013,(22):125-126
“三俗”文化的流行,扭曲了社会的主流价值,颠覆了人们的道德底线,造成了人们价值虚无,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三俗”文化的界定入手,分析了三俗文化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青少年的人生观树立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等四个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提出政府、媒体、青少年三方面共同着手,消除三俗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解读“90后”网民“火星文”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诞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时下,在一些以青少年为主的网络论坛和贴吧里,流行的“火星文”就是青少年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最好体现。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但由于青少年尚处于社会化过程中,尚未完成对社会规范的习得,所以,社会各界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4.
杨昕 《青年探索》2009,(3):83-87
在当代,流行文化已经成为影响“8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现实的表现来看,流行文化对“8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既起到能动的建构作用,又构成了消极的解构作用。在这种双重影响下,“80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呈现出多重趋向,展现出与时代互动的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5.
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青少年亚文化逐渐借助、渗透于新媒体,在符号表达时出现了“新风格化”,青少年亚文化在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方面都出现了“新风格化”。在文化意义上,“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既存在着矛盾与抵抗,也存在着联系,同时,“新风格化”也在引领着新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所谓文化,文是精神,是思想,是智慧:化是引导,是启发,是渗透。故,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在文化建设上。我们要树立“十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7.
《上海人大月刊》2001,(6):10-1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和保护显得至关重要。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13亿人口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现在的青少年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身上寄托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孙鹏 《长江论坛》2012,(2):83-85
风水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水术中"曲"与"直"与现实生活中的"曲"与"直"观念及当代科学有不少吻合之处。发掘传统文化精华,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与前辈相比,中国“新世纪一代”有其独特的群体文化,“嬉皮消费主义”亚文化便是其中值得关注的文化形态之一。它体现了新一代青年对传统消费文化的解构与抵制,是青少年同主导文化争夺话语权的文化体验,意象化、享乐化、反传统化与非稳定化是这种亚文化的基本特征。从哲学与社会学层面来看,消费社会语境中的消费观嬗变、新价值理念对传统价值的犬儒主义抵抗、传媒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导向,以及“青年期统合危机”的个性化表达,是“新世纪一代”的“嬉皮消费丰义”亚文化的多维牛成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恐怖灵异类作品在大学校园日趋盛行,“恐怖灵异文化”已成为“80后”青少年追逐的“另类时尚”,其对“80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在调查恐怖灵异类作品对“80后”青少年影响的基础上,对该现象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三俗"文化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放任自流,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就难以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会迷失,青少年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三俗"文化之所以泛滥,有其侵扰的生存土壤;抵制"三俗"文化,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弘扬"三气",即浩气、雅气、骨气;抵制"三俗"、弘扬"三气",青少年须先行。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当以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的青少年研究进入新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中,以往的研究视野也应有所拓宽与创新。上个世纪70年代前:青年群体庞大,研究者极少;70年代后:青年虽然吸引了学界目光,但并没引起关注。而对“80后”的研究则是:从果断定论其为“垮掉的一代”到尴尬反思其为“鸟巢一代”,这促使青少年研究出现了目前从高调走向低调,谨慎对待“90后”研究的状况。实际上我们也需要从主观走向客观,理性对待“90后”研究,具体而言做到:理性——全面关注;客观——平等对待;公正——研究对象的扩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中共中央全面吹响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号角,我国还要不要把西方文化“请进来”值得深思。详细梳理中国共产党91年来对“要不要向西方学习”、“怎么样向西方学习”和“向西方学习什么”等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书写了一部不断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和观念文化的“三部曲”。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深刻反思和合理借鉴我们党把西方文化“请进来”的原则、立足点、方针、方式和难点等,对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林骏 《西部社会》2003,(8):14-14,2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深入学习、认真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八荣八耻”时强调,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既指出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指明了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对象和努力方向。为此,笔者试就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谈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李振宇 《长白学刊》2002,(4):12-14,35
“三个代表”思想的社会主义意义,在于它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要求出发,把党的先进性和时代性要求统一起来,指出了党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建设中的先进代表地位和重要作用,从一个新视角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伦理对“仁、诚、恕、中庸与礼”的诠释,是建立在儒学“和”文化思想基础上的,分析传统“和”文化特征,探讨其对中国当代“和谐”环境建构的思想与文化心理准备,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个体性与社会陛的“和谐”实践中,以期达到社会群体的自觉认同,从而促进主体的自由,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快乐女声"是继"超级女声"之后在国内再次掀起了一场大型电视平民选秀节目活动。"快女"的受众对象主要是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在这一节目活动中除了获得名利双收外,更多的是受制于商家和媒体的操纵与诱导,进而成了给媒体带来高的收视率和给商家带来滚滚商机的"牺牲品"。"快女"火爆的原因,除了青少年自身因素外,其背后的商业力量也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成人社会应该更加重视青年文化,尤其要正确引导青年流行文化向主流文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文化"泛娱乐化"的不断泛滥,对青少年形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如政治冷漠,信仰缺失;恶搞经典,价值混乱;告别崇高,抛弃理想;道德滑坡,诚信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非不分,美丑不辨等,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文化"泛娱乐化"的正确引导,从而使青少年明荣知耻,识美辩丑,追求崇高理想和价值,自觉抵制"三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与交流》2006,(5):F0002-F0002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