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一鸣 《新东方》2016,(4):71-73
思考日本文化的来源,不能局限于以日本为中心,而应当放到东亚文化当中来考察。日本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其他国家文化的力量,逐渐凝集起来,最终形成了日本文化。而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制度、文学艺术等的生成与发展都曾产生过较为深远和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明治维新至19世纪末是日本现代中国学的准备时期。进入20世纪,日本现代中国学正式诞生。历史地看,"二战"前日本现代中国学的兴起与发展是直接为日本侵华服务的,与日本的内政外交有着密切关联,客观上也起到了促进现代中国研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937年至1941年间的中国抗战严重地损耗了日本国力。由于在华战争的巨大消耗,日本的国家财政收支严重地入不敷出、战略资源极度匮乏、工农业生产皆陷于破产的境地,事实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国力已经急剧衰退,濒临崩溃。这对日本法西斯的败亡起着根本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自古就有着一股浓厚的大陆情结,力图用武力手段侵略和吞并朝鲜、中国等周边大陆国家。近代以来,日本朝野的一些"文人墨客"对中国采取文化渗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种种学术意义上的设想、研究和论证,为日本政府的侵略扩张政策鸣锣开道、摇旗呐喊。"九一八"事变特别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文化渗透进一步发展成为文化侵略,通过混淆是非的舆论宣传、肆无忌惮的情报收集、潜移默化的奴化教育、消弭意志的电影制作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恶性膨胀,削弱了中国军民的反战意志。  相似文献   

5.
冯昭奎 《同舟共进》2014,(11):38-40
最新调查显示,“53%的中国受访者和29%的日本受访者预计中国和日本会在2020年以前爆发战争”。对此,中国原驻日大使徐敦信及本文作者作出了自己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杨奇 《春秋》2014,(6):11-13
正自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便有大批青壮年被征入伍至中国战场,使日本国内劳动力严重不足,许多企业陷于停滞。为了满足日本企业的要求,日本内阁于1942年11月27日通过了《关于将华人劳工移入日本内地的决议》,规定向日本移入中国劳工以弥补本国内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据统计,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政府共计从中国强掳劳工34282人。被强掳途中以及在日期间,中国劳工遭受了非人的待遇,  相似文献   

7.
郭渊 《新东方》2014,(3):14-20
冷战结束后,日本逐渐加大对南海争端的介入力度,南海局势的发展与其行为息息相关。2013年日本利用偶发事件,挑拨东盟各国与中国关系,插手南沙争端,其主要目的是利用东海与南海问题的关联性,向中国海洋东南向发展施加压力,同时抬升其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中日关系是在亚洲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如果日本执意在南沙争端上支持南海周边某些国家,可能会给它带来些许好处,但双方关系为此将受到严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发达国家之一,是发展中国家为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本国而为之竞争的主要对象。日本于1979年开始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是西方国家来华投资最早的国家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有过迅猛的高速增长。自2002年以来,  相似文献   

9.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据《史记》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曾穿过木屐,因而有了“足下”一词。此外,1989年在宁波市慈城湖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文物里人们也曾发现了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木屐。然而在今天的世界里,穿木屐最多的当属日本人。在日本传统的节日里,在婚庆、祭典等仪式中,日本人穿着传统的和服,而木屐在整套的和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看惯了日本人穿木屐,多数人会以为这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然而循着木屐之声,回到久远的过去,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日本服饰中的木屐是在唐朝时由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带…  相似文献   

10.
资料卡片     
为节能减碳日本公务员不准蓄须为了减少碳排量,各个国家都想出了各自的高招,但大概都没有日本一地方政府的主意更新奇。最近,日本伊势崎市政府出台规定,禁止当地的公务员留胡子,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少出汗,少开空调了。据报道,日本中部的伊势崎市日前发起了名为清凉公务为节能减碳日本公务员不准蓄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一     
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是《日本第一》一书的作者,现在他又撰文说:中国第一。他提醒日本,必须适应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崛起。中国有可能继续比日本更迅速地增长,并在亚洲获得比日本更大的政治影响力。用不了很多年,中国经济或许将取代日本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经济有一天可能取代美国经济,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12.
罗时光 《前沿》2010,(18):122-124
中国近年出现国学热,然而很多中国人却不知“国学”二字乃来源于日本,更不知日本“国学”之真实意涵。其实,日本的所谓“圄学”就其内容而言,其本质乃是对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的全面绝对彻底的排斥、否定、蔑视、攻击乃至歧视,是对中国文化的羞辱,更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歧视华人的根本理论依据及精神源流,可谓是沾满中华民族鲜血的刽子手,亦是战后至今日本政治反动右倾、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之深刻精神底流。因此,其“国学”二字就实在可谓是中国的“国耻”,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二战之后,日本社会以及日本人对中国的观念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两国国内状况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日本人的主流中国观表现为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由于相对封闭导致对中国的神秘感、出于战争反思对中国的赎罪感、甚至对战后中国发展的崇拜感;第二个时期,表现为对中国的一种同情感,并愿意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因而出现了中日关系一个所谓"蜜月期";第三个时期,存留不多的亲近感,加之威胁感和恐惧感,甚至还有部分厌恶感。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新一轮的改善过程中,只要两国能够携手合作,寻找更多的共同利益,承担更多的共同责任,两国国民的彼此观感也会改善,日本人同中国也有希望变得更加亲近。  相似文献   

14.
台独势力最早是在日本滋生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末,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取胜的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占了台湾全岛和澎湖列岛,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后,按照《开罗宣言》的规定,必须归还窃取中国之领土。对此,日本军国主义者很不甘心,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便策动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统独之争,只是一种表面的假象。“台独”在岛内的兴风作浪,有着浓厚的日本因素。二次大战,日本败降,台湾复归中国的版图,日本军国主义者至今仍然是贼性不改,野心未已,他们运用战后遗留在台湾南部的日本人后代连同台湾亲日派的一些“假皇民”,假独立为名制造台湾内部的纷乱,从而于中图利。一旦台湾独立得逞,那将是二次大战以前的“满洲国”,名虽独立,实则“臣附”,日本人可以予取予求,台湾人民又将成为日本的二等皇民、“清国奴”。那些亲日媚日的汉奸们又可以在日本人的卵翼之下,狐假虎威,残虐自己  相似文献   

16.
王麟 《友声》2006,(5):39-40
今年5月,应日本国际协力机构邀请,我作为翻译随中国青年考察团赴日本访问了23天。在日期间,拜会了日本众议院横路孝弘副议长、北海道山本邦彦副知事等;参观了东京的有明水处理中心、北海道的盘溪垃圾再利用中心等;还参加了与日本青年合宿研讨、在日本家庭的民宿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了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全方位的了解,也获得了一些体会和感悟。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一个单词—MOTTAINAI,意思是太可惜了。2004年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肯尼亚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旺加里·马塔伊写了一本畅销书,书名就是《MOT…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表示,今后在同中国外长李肇星会面时,将要求中国“改善”历史教育,包括改变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览方式,还要求到中国求学的日本学生.不要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记录日本侵略历史的场所。  相似文献   

18.
郭宁 《友声》2007,(5):24-25
经过为期半年的酝酿和准备,由对外友协和中国日本商会共同组派的第一届“走近日企感受日本”中国大学生访日代表团一行32人于5月28日至6月6日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中日友协副秘书长王秀云任团长,成员由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4所大学的师生组成。代表团访问了东京、大阪、京都、千叶、群马等地,深入企业、大学及家庭,广泛地接触日本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日本军事战略调整步伐加快,由冷战时期的专守防卫向后冷战时期的主动先制方向转变,这严重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助长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复活,导致亚太地区安全环境复杂化;导致中日两国海洋权益争端激化;导致台湾问题复杂化。中国需要采取的应对之策是: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处理好与美国关系;在时机成熟时应开展同日本的安全对话,开展同日本的经贸文化人员往来。  相似文献   

20.
以二战为分水岭,日本战前的中国学研究在战后被日本学界视为战争的幕后推手而彻底抛弃,战后的研究是在批判东洋史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的一门新学问。从源流来看,日本的当代中国学研究有东洋史和区域研究两个系列四个学派;从思考框架来看,存在回归传统、"中国就是中国"、普通的近代化、东亚型四种模式。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和经济研究领域最为活跃,引领世界前沿。面对当前日本中国学研究停滞不前的状况,鉴于中国发展的实际,三元结构论、制度化、相对化可作为推进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