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心理痕迹指犯罪分子在犯罪预备、实施和既遂后的心理活动过程 ,包括犯罪预备过程中的心理痕迹、犯罪实施过程中的心理痕迹、犯罪既遂后的心理痕迹三种形态。研究犯罪分子的心理痕迹对分析犯罪目的、犯罪分子的情绪、犯罪分子的心理健康水平、犯罪分子的个性特点等具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我国犯罪预备的立法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违背、与刑法轻缓化相左、与犯罪中止和未遂形态划分的标准不统一,容易造成司法机关滥用刑罚权,使刑事司法机关陷入两难境地。建议从以下两个思路修正预备立法:完善预备形态立法,将犯罪未完成形态划分为预备形态与实行形态,将中止或未遂情形纳入预备形态和实行形态,并推行"两个延续"和"三个补充";废除预备形态,将预备行为植入中止形态或未遂形态中,提高预备或准备阶段危害行为的入罪和刑罚处罚门槛。  相似文献   

3.
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犯罪化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面临的一个难题。对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等犯罪未完成形态是否惩罚,或者惩罚到何种程度,反映了一国的刑事立法技术及其价值取向。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预备、未遂以及中止是否需要全部犯罪化?对其全部犯罪化能在何种程度上起到防控网络犯罪的作用?中外刑法在此问题上是如何规定的?需要通过对各国刑法有关计算机网络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相关规定之比较,以探讨我国对计算机网络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犯罪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责任评价的时间起点是犯罪的预备行为。我国刑法以处罚预备犯为原则,有助于严密刑事法网,将犯罪遏制在萌芽阶段,充分发挥刑法预防功能,但其与现行的犯罪构成理论相矛盾,与刑法谦抑精神相违,缺乏实践操作性。刑法第22 条已经名存实亡,成为一种无意义的重复规定,建议修改刑法时予以删除,同时将一些严重犯罪的预备行为规定为独立罪名。  相似文献   

5.
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点,正确理解它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在实践应用中还应当注意见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犯罪停止形态的研究历来是刑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年来犯罪停止形态的研究侧重于对具体犯罪停止形态的讨论,而在具体的犯罪既遂、预备、未遂、中止等具体形态之上就犯罪停止形态的存在范围、与犯罪阶段的关系、与犯罪成立标准的关系等关于犯罪停止形态本身的探讨并不深入,在刑法学教学中也往往被忽略。而这其实是研究和学习具体犯罪停止形态不容忽视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犯罪着手即行为人开始实行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中,犯罪着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司法实践中,犯罪着手的确定关系到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划分等重大问题。犯罪着手在刑法学界存在着各个不同学说。我国对于犯罪着手应当采用折中说。  相似文献   

8.
法律问答     
如何正确确定犯罪结果地编辑同志:《刑事诉讼法》第24条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辖。……”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预备地、犯罪行为实施地、犯罪结果地、销赃地等。在执法实践中,犯罪结果地是争执和分歧的重点,望对正确确立犯罪结果地予以解答,以利我们更好执法。江苏陈林生陈林生同志:《刑事诉论法》第24条规定的“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预备地、犯罪行为实施地(行为实施起始地和实施终止地)、犯罪结果地和销赃地等。广义的犯罪结果地是指危害行为侵犯刑法一般客体所引起的损害发生地;狭义的犯罪结果地是指危害行为侵犯作为…  相似文献   

9.
未完成罪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未完成罪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它给社会法益造成了程度不同的侵害或消极影响。对未完成罪存在范围和本质特征要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未完成罪刑事政策价值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具体刑事政策,实现对各种未完成罪的有效整治。  相似文献   

10.
关于犯罪"着手"的认定向来就是国内外刑法理论颇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对犯罪"着手"的认定采用不同的学说,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对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划分,而采用法益侵害说最为科学;再者,隔离犯、不作为犯、原因自由行为等特殊类型的"着手",恐怕"法益侵害说"还不能全面贯彻,需要类型化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刑法中的严格责任是指无需证明被告人主观罪过即可处罚的一种犯罪归责原则,从英美刑法中适用已有百年历史。但关于严格责任犯罪的规定是否合理、公正的问题,刑法学界始终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文章拟通过对英美刑法中严格责任含义的介绍,对严格责任犯罪的范围、意义等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阐述了在我国刑法中对部分犯罪规定相对严格责任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立案标准是刑事立案中的重要问题,其高低决定着能否启动立案程序和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我国现行的刑事立案标准高额化,影响和制约了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修改刑事立案标准是刑事诉讼改革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介绍了听证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我国听证制度发展的现状,并从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听证在刑事诉讼中的存在价值、听证与刑事诉讼的契合性等角度指出在刑事诉讼中构建听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指出了刑事诉讼中构建听证的范围、听证的参加人、听证时间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证据体系的结构模式是证据学研究中的难点。研究证据体系结构的意义:是构建科学、实用的证据体系的前提条件;有助于发现和解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问题,提高办案的质量。构建刑事证据体系的理论根据:系统论,证据学,刑法学和形式逻辑。刑事证据体系的结构模式由横向和纵向两大结构组成。横向结构包括案件事实情节、犯罪构成事实和量刑情节事实等三个必备证据子系统以及选择性证据子系统即证明排除违法性或可罚性事实的证据子系统;纵向结构由证据子系统的层次结构和个体证据的层次结构两部分组成。证据子系统的层次结构包括案件事实情节证据予系统、犯罪构成事实证据子系统、量刑情节事实证据子系统以及违法性事实或可罚性事实证据子系统的层次结构;个体证据的层次结构包括主证据和辅助证据两个层次。  相似文献   

15.
由于认识的不同,理论界对刑事责任在刑法理论中应占有的地位看法不一,在各种观点中,罪、责、刑平行说比较符合我国现行刑法的实际。在刑事责任的阶段划分上,一般认为刑事责任产生于犯罪行为实施之时,经过侦查、起诉、审判得到确认和实现。关于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以指国家强制犯罪人实际承担的刑事制裁措施的见解为妥。  相似文献   

16.
监管部门和公司必须通过增强内控意识,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实施内控评价推动夤岽┱觳檠Х⒄构痰氖贾?标志着侦查学的研究对象和侦查学理论的特珠性质,表现着侦查学理论的特有认识方式和侦查活动一般规律的问题;侦查学的基本问题被侦查活动历史所证明;侦查主体与侦查客体利益矛盾和冲突是构成侦查学基本问题的根本原因;侦查主体与侦查客体关系问题的解决,决定侦查活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刑事政策是指导一国犯罪防治工作的总体策略,其科学与否对该国犯罪防治效果及刑事法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时值我国1979年刑法施行30周年之际,探讨30年来中国刑事政策的历程有助于发掘刑事政策演变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问题。重新梳理相关刑事政策间的关系,并分析其演变后的社会因素,是把握今后刑事政策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刑事司法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有利于推进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创新、完善我国的刑事法律体系、维护我国刑事法律安定统一,文章从构建刑事司法案例指导制度的价值出发,就刑事司法指导性案例的创制、生效、适用及废止几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理论在犯罪特征的范围内谈论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 ,将两者的冲突直接换位为形式违法性和实质违法性的冲突的理论值得商榷。应受刑罚惩罚性是前两个特征派生出来的法律后果 ,不应在犯罪特征中占有一席之地。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和谐地统一于犯罪的特征之中 ,具有同等地位。立法阶段两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司法阶段两者是一般特征与除斥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比较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和其他三种信用卡诈骗行为在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以及责任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得出恶意透支应当独立定罪的结论,并做出立法设计,同时就恶意透支罪相应的主体范围、非法占有目的和银行催收问题提供了司法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