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军将士们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灵活的斗争方略,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1934年秋主力红军长征始至1937年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有力地掩护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行动,推动了中国革命战争由低潮进入高潮,由国内革命战争转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构建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不仅本身意义重大,事迹悲壮,可歌可泣,而且为主力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方红军游击队打击、消耗了进犯各苏区和游击区的国民党军队,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保持了党在南方八省的战略支点,为在南方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基本条件,同时掩护和保证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箝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并与主力红军长征形成相互策应的两大战场。  相似文献   

4.
新四军来自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他们继承了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和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光荣传统,在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孕育和铸造了铁军精神,在华中地区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了卓越功勋,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相似文献   

5.
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后期,根据时局变化,响应党中央的精神,调整了对国民党的方针、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了谈判、动员了游击队下山改编,为南方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东固斗争,在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初期颇具特色,它是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的发祥地。它承接了赣西南武装斗争中心地区的使命,在农村建立秘密根据地发展红军,点燃了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的星星之火;它在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斗争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击秘密割据",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初级阶段最佳的开展形式;它以"李文林式"的斗争与"朱毛式"的斗争相呼应,坚持与发展了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促进了红三军和赣西南苏区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取得最终胜利,各游击区很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其重要原因。红军游击队在国民党政府的高压封锁中设法建立与群众的联系,在开展革命斗争中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维护与群众的联系,获得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并经受住了严酷斗争的考验,最终赢得了游击战争的胜利,这是群众路线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旷继勋是我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著名的红军军事将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信念坚定,功勋卓著,用短暂的青春和热血为人民的革命解放事业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诗篇。弘扬旷继勋革命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具有重要意义。深入了解旷继勋本人的生平功勋、深刻理解旷继勋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宣传弘扬旷继勋革命精神是传承旷继勋革命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9.
坚持信念 逆境奋斗——解读长征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奋斗史中最艰难、最困苦的时期;长征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在逆境中坚持理想信念英勇奋斗的历史;长征精神的核心就是"坚持信念、逆境奋斗".围绕着这一核心,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充分展示了"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心系民族、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勇猛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审时度势、扶正纠错的实事求是精神;团结一致、维护统一的顾全大局精神;互助友爱、生死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它将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在新的征途上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0.
项英在中央苏区担任领导(特别是军委领导)期间做了许多军事方面的工作,如建立军委总政治部、成立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积极开展扩红运动、确立"八一"建军节、参与领导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领导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他对人民军队的建设,对苏区武装斗争的开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项英受"左"的影响,在军事领导方面出现过失误,但他仍是中央苏区时期作出较大军事贡献的重要领导人。  相似文献   

11.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北方建立的巩固的根据地,后来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这块革命根据地为红二十五军、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历尽艰难曲折,其历史经验为:坚定革命信念,努力不懈开展武装斗争,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在挫折中不断摸索新的斗争方式和路径;从首先保存自己出发,正确估量革命形势和革命力量,选择根据地的中心位置、发展方向、发展方式;根据地的各项政策都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求同存异,以革命大局为重。这些历史经验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2.
任弼时是黔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对党和军队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并亲身培育了独具首倡意义的木黄会师精神,体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正确的政治原则、求实的思想方法和灵活的斗争艺术。从黔东红色革命,阐述了任弼时关于保持和发扬红军光荣传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增强党性观念等方面的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固革命根据地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否存有联系的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见解。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相关史料佐证,早在1928年,东固与井冈山革命根据之间就建有联系。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并最终与江西红二、四团在东固的会师,是两支革命力量进一步加强融合。  相似文献   

14.
中央苏区红军在赣江流域分为东、西两路军后,西路军改变了中央原定的战略方向和战略中心而形成新的战略行动,并非完全是“左”倾路线控制下的产物,由此对中央苏区和中国革命发展也产生了特殊的积极意义。西路军以西线战场的开辟配合了东路军的胜利进军,为中央苏区和邻近苏区准备新的反“围剿”战争创造了条件;在推进根据地发展中增强了中央苏区与湘赣苏区相互联系的战略力量,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在整顿河西苏区肃反扩大化中挽救和凝聚了革命力量,增强了革命队伍的信心;在具体战争实践中形成了符合革命实际的战略基点和战略战术原则,成为中国革命道路探索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对于1933年夏红一方面军组织的东方军入闽作战,史学界的评价历来是基本否定的,认为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总体上得不偿失,丧失了进行反"围剿"战争的准备时间。但事实上东方军入闽作战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一是推动第十九路军加快了反日反蒋步伐;二是扩大了中央苏区的区域;三是获取了大量粮食、钱款和军用物资,壮大了红军队伍;四是东方军入闽作战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是我们党和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硕果仅存的陕甘根据地是在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之后选择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决定性因素,对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确定红军作战行动方针和向外发展的依托。  相似文献   

17.
井冈山会师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桩重大事件,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红四军的发展以及中央苏区的开辟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朱德为会师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赣南三整"保存了南昌起义的火种,为实现井冈山会师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成功发动了湘南暴动,壮大了革命队伍,为实现井冈山会师打下了现实基础;三是实现了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转变,为实现井冈山会师提供了战略战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为了满足严酷的革命战争需要,在中央苏区时期进行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动员,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压力。为了减少群众的压力和损失,苏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动员补偿问题,在经济、政策、税收等方面对革命动员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