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打招呼” ,本是熟人见面相互致意、相互问候的一种社交礼节 ,是一种寻常的人际交往行为。但时下的“打招呼”已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 ,有些已经变了味 ,完全是另外一种含义。为求得升迁托人“打招呼”的有之 ,为逃避法律制裁求人“打招呼”的有之 ,为牟取暴利请人“打招呼”的有之 ,如此等等 ,真是名目繁多 ,举不胜举。在一些地方 ,“打招呼”成了一些人说情、疏通关系的代名词 ,违法乱纪的保护伞。“打招呼”并不是谁都能打、谁都会打的 ,帮人“打招呼”往往也不是白帮的 ,里面总有许多心照不宣的利害关系。“打招呼”要有资格 ,首先必须具…  相似文献   

2.
不打招呼 老妈看邻居老姐姐新做的发型很好看,人也显得年轻了许多.便也到美发厅,做了新发型。回到家中,老妈想给老爸来个惊喜,岂料老爸看至0后很不高兴地说:“你啥时剪的发呀?那么好的长发剪了多可惜!剪发前也不和我打声招呼!”  相似文献   

3.
“打招呼”,本是熟人见面相互致意、相互问候的一种礼节性社交活动,是一种很正常的人际交往行为。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打招呼竟被掺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变味的、形形色色的“打招呼”随处可见,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难办的条子,一个较为明了的暗示都成为打招呼的方式。不少事情因有人打招呼便变得微妙起来,简单的可能复杂化,复杂的也可能简单了,一些刻不容缓需要查办的问题也因有人打招呼而被束之高阁,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都足以看出打招呼的神通。所以,一些人似乎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式,有…  相似文献   

4.
“侬好!”“阿拉都(读音‘塞’)是上海人。”对于上海人(也包括很多新上海人)。来说,这是多么熟悉、亲切的话语呵! 是呵,上海话,对于居住在沪上这一方水土的人群来说,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牛康上海话读本》“序”的作者在其文中记述了这样两件事:“张爱玲在美国,念起上海,亦是从上海叫卖开始的。  相似文献   

5.
严实 《人大建设》2004,(3):50-50
时下,关于人大视察要变明察为暗访的议论不绝于耳,其中的道理在于事先打了招呼,电话、电传、文件通知,层层安排,容易滋生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以至视察者听不到真话,看不到真情。不可否认,有时情况的确是这样。但一般来说,人大视察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关键却不在于“不打招呼”,相反,倒需要“善打招呼”,使人大的履职活动成为“阳光工程”。  相似文献   

6.
备课卡片     
为什么有人自尊却不尊人在一项针对青年人的社会调查中,在调查“你对自己最看重的品德有哪些?对他人最看重的品德有哪些?”的项目里,要求调查对象在20种品德中,对人,对己各选出前6种。总的统计结果是:对他人最看重的品德中,“宽容”列为第二位,“讲礼貌”列为第三位;而对自己,同样这两项品德却分别排列在第十三位和第十位。这清楚地表明,很多年轻人强调的是他人对自己要宽容、要讲礼貌,而要求自己对他人宽容,讲礼貌却远不是那么强烈。反差如此之大,说明了(1)自尊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要。但往往有些青年人只看到自己的这种需…  相似文献   

7.
舒远招 《湖湘论坛》2009,22(4):34-37,55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申,马克思是以人这一特殊存在者为“主体”来思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他所论述的,是人的思维与人的存在的问题。他把人的存在(Sein)归结为人的生活(Leben),而把与人的存在相对应的人的思维(Denken),理解为人的意愿(Wollen)和意识(Bewu β tsein)。他认为人的思维与人的存在既彼此有别,又统一在一起。他不仅强调了人的思维是对人的存在的复现,而且强调了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自觉的、同意识不能割裂的自为的存在。马克思对人的思维与人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包含许多富有启迪价值的洞见,一直到今天对于许多流行的见解仍然有巨大的思想冲击力。  相似文献   

8.
“喂.大家都来买西瓜呀!”7月31日上午9时,在鄢陵县只乐乡政府门口,乡人大副主席常桂芳正站在一辆装满西瓜的四轮车上.帮瓜农常林河叫卖。过路的干部和群众都纷纷向她打招呼:“常主席,又帮人卖瓜呀?”“林河今年种的西瓜长得好,我抽空儿来帮帮他。”常桂芳指了指刚切好的几块儿西瓜,“你们过来尝尝.看看味道怎么样!买不买,捧捧场嘛!”一席话把在场的  相似文献   

9.
“尊重”首先是尊重人。尊重人最重要的是尊重人的劳动,尊重人们对社会(也包括对你我)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刘晓华 《台声》2014,(9):74-74
30年前,我参加全国台联在厦门举办的夏令营活动,组织方特地安排我们坐船,看一看距离台湾最近的金门县大胆、二胆两岛。记得船离海岛还有一段距离便停下了,那时两岸尚在对峙时期,船已不能再往前行,只能用望远镜看看。这时,忽然传来了“你们好!你们好!”的呼唤声,同船的人告诉我是岛上的阿兵哥在向我们打招呼。我连忙拿起望远镜一看,一个穿迷彩服的身影,挥舞双手在和我们招呼。我也连忙挥手回应“你好!你好!”,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30年过去了,那个挥手的身影却始终牢牢地印在记忆中,也让我产生了有朝一日去金门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自从台当局开放两岸民众探亲,我因公因私赴台多次,游历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却始终未曾到访过昔日早已在脑海中留下印记的金门。直到不久前,我随江苏省常州市委组织的赴台文化参访团赴台,才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踏上金门的土地。  相似文献   

11.
<正>“没有素质!”“素质太差!”日常生活中,就算不很了解“国民素质”的定义是指“国民的综合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公民也经常依据这样那样的一些细节很称职地充当着“国民素质”的当然“审判官”。不是吗?乱穿马路(章子怡在美国也这样)、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排队乱挤公交车、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不懂礼貌不向别人打招呼、公众场合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吃饭时发出猪嚼食一样的很大响声和呼噜呼噜的喝汤声……(我们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到了国外就更突显出来了)。正是这些“不正常的常态细节”常常引得我们忍无可忍地愤怒,使我们不得不脱口评价某些人“素质不好”!  相似文献   

12.
“叫人”,在上海方言中即为招呼对方,特别强调小辈对长辈的招呼,有“请安”的意思。小孩在刚刚开始牙牙学语时,大人就会有意教诲他们“叫人”。  相似文献   

13.
小幽默     
法庭幽默小偷的辩解法官:“你说钱包是你捡来的,那你捡到后为什么不马上交到警察局去?”小偷:“因为那天警察局内没有人值班。”法官:“那么,为什么不第二天送过去?”被告:“因为第二天钱包里一分钱也没有了。”(秦会敏荐)律师出庭两个冤家路窄的人在路边大吵大闹,一个说:“我要到法院去告你!”另一个说:“奉陪!”“我要把你告到最高法院!”“奉陪!”“我到地狱都要告你!”“这个……到时我会请律师出庭的!”(秦会敏荐)终于明白在律师竭尽全力的辩护下,被告人终于被宣布无罪释放。在法院门口,律师问被告人:“你已经获得释放…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傲慢之心。比如,我们在大街上看到有一些乞丐,当他们看到一些豪华的车子经过,会不屑地说:“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即使身处社会底层的乞丐都会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那么我们自己呢?我们这一路走来,伴随着鲜花和掌声,处处都听到别人的肯定和赞叹;我们的傲慢之心是不是也在不断地滋长而自己却毫无察觉呢?中国的“礼”就是通过各种礼节来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  相似文献   

15.
“陈大妈,又到社区呀?”“是呀!和代表‘约会’去!”花园路街道居委会的居民陈大妈风趣地和行人打着招呼,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如今,在郑州市金水区,像陈大妈一样习惯每月10日到社区与人大代表“约会”的人很多。沟通感情、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每次“约会”不变的主题。这项活动自2010年年初开展以来,全区16个“代表之家”、57个...  相似文献   

16.
《公民导刊》2013,(2):56-56
读完今年第1期《公民导刊》,总的感觉是一个“新”字!新风朴面,春意盎然!对照((2013年(公民导刊)版块、栏目设置及调整》,我们在“本期头条”和“人大足音”两大版块栏目中,找到了既令人满意、又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2012年重庆人大工作十大新闻事件》、《不负使命》两组文章在这年头岁尾中不失时机的编发,是那样的使人振奋,温故而知新!颇见策划者匠心!为今年刊物的“向前迈进”开了个令人十分满意的好头!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来说,和谐是稳定,是发展,是每个人都创造价值、享受创造成果;对个人来说,和谐就是与人为善、从善如流、上善若水;而对机关部门来说,和谐就是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制度的和谐、人与工作的和谐。在这里,单一。不是和谐;单打,也不是和谐。“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事物从来就是这样:只有一种声音,就成不了气势宏伟的交响乐;只有一种味道。就成不了耐人寻味的盛宴;只有一种物质,就成不了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在党政机关这个大家庭中,用良好的工作质量去创造“上下同心、内外和谐”的发展环境,去营造“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的整体合力,这就是要有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18.
陈莉 《人大论坛》2011,(5):44-44
3月31日,双汇集团在河南漯河召开“万人职工大会”,集团董事长万隆再次向消费者致歉,并称双汇因“瘦肉精”事件受损超过121亿元。万隆讲完话之后,双汇员工和经销商纷纷表态支持双汇,一些经销商高呼“万总万岁!双汇万岁!”(4月1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19.
德育的主体是人,德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德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真义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冯友兰)。即在于促进个体“成人”。德育与学生生命成长相伴相生。故德育必须体现生命的特征.反映生命的价值.彰显生命的本来意义。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发展生命,只有“激发生命,充实生命”(蒙台梭利).德育才能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20.
《人民公安》2006,(9):62-62
我们在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过程中,关于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中的第(五)项:“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其范围包括哪些?我们翻阅了一些资料(释义),有一种解释是:“也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的选举等。”还有一种解释是:“不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的选举。”请问:哪一种解释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