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11”事件后,美国重视开展反恐情报信息体系的重建,调整情报部门的工作重心,将反恐作为情报工作重点;通过立法、经费支持等措施,加大反恐情报搜集力度;重视人力情报资源在反恐情报搜集中的作用;重组情报机构,完善情报的分析综合和协调机制;建立反恐国际情报交流合作机制,实现情报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2.
作为反恐大国,美国和俄罗斯的反恐情报工作都较为成熟,本文将二者在反恐情报工作中的反恐情报作用对象、反恐情报机构、反恐情报法律体系以及反恐情报合作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得到对我国反恐情报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美国社区反恐的理论、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 《桂海论丛》2015,31(3):120-124
独狼式恐怖袭击日益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的、破坏力极强的恐怖袭击形式,但传统大规模的反恐战争应对独狼式恐怖袭击是无效的。美国采用社区反恐策略,利用专业反恐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刚好契合了新时期反恐的需要。在实施社区反恐策略时,要特别注意社区和警务的结合;建立社区居民和警察间信任关系;对社区居民进行反恐培训。美国社区反恐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我国开展社区反恐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使得国会立法和总统命令构成的二元反恐机制严重威胁到三权分立的制衡格局以及基本权利的保障精神。在美国宪政体系中,最高法院的违宪审查及宪法监督是国家权力平衡机制的重要守护者。2001年以来,最高法院对于反恐案件的审判使得违宪的反恐立法及反恐措施得到修正,国家政策得以回归正常宪政秩序。因此,美国宪政体制对反恐立法的合宪性控制值得各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奥巴马政府在面临国内外困境和反恐新形势的情况下,全面调整了小布什政府的反恐战略,重新构建了反恐框架,摒弃了扩张性的反恐战争模式,褪去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注重多边合作和"软实力",具有更浓的实用主义特征。奥巴马反恐战略的实施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未能根除美国面临的越来越复杂的恐怖主义威胁;"双重标准"阻碍反恐合作;调整的不彻底性。由此可见,美国的反恐行动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后,出台了新的反恐战略,对布什政府反恐战略的战略重心、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美国反恐理念的重大变化.美国反恐战略的调整,是基于其现实国情和国际恐怖主义现状而做出的策略性选择,并不能改变其全球战略的实质取向.  相似文献   

7.
美国战略情报思想源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谢尔曼·肯特出版的专著《服务于美国世界政策的战略情报》。如今战略早已超出了传统军事战略的层面,战略定义的扩大使情报的定义摆脱了狭隘的军事情报观念。针对我国目前的反恐工作形势,该文从影响我国反恐战略制定的因素、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对反恐战略提出的新要求等方面,论述了美国战略情报思想对我国反恐战略的启示,以期能为我国目前的反恐工作带来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之后,为了满足反恐战争的需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把数据挖掘这个信息时代的新兴技术运用在反恐情报战争中。美国重点支持发展了一批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反恐情报的项目,这些项目使用了来自于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大量信息。在我国实施反恐数据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反恐数据挖掘会面临一系列体制、法律和技术障碍。  相似文献   

9.
反恐预防性羁押作为一项刑事司法制度在当代"以防为主,先发制敌"的反恐原则下显得尤为重要。9·11事件后,美国和德国对该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美国"反恐战争"模式使反恐预防性羁押意图突破宪政框架,但受到司法权的挑战,其反恐效果也差强人意。德国"法律策略"模式坚持在法律内部对该制度进行调整,构建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规范释义,反恐效果较为显著。中国的反恐预防性羁押适用路径从三个层面展开:宪法确定了紧急状态下其适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法律的正当程序对其形成有效的控权机制;单行法对其适用条件做出实质性规定。由此可见,我国反恐预防性羁押的适用路径即不同于美国也区别于德国,具有其自身优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引起美国执法系统重大改变,以反恐为主导的警务模式占据开始重要地位。反恐行动需要各级执法部门协调合作,美国执法体系多元分散的特点给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带来了体制上、管理上和行动上的障碍。本文通过纵向梳理美国各级执法机构在反恐行动中采取的统一策略和方法,并横向对比分析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警察局的反恐举措,综合阐述了美国执法系统是如何收集和共享情报信息,协调各部门行动,并教育培训社区民众以实现对恐怖主义有效打击的。  相似文献   

11.
完善我国反恐警察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面临各种不同形式恐怖犯罪的威胁,警察理应成为打击恐怖犯罪的主角,我国现行反恐警察体制却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因此,需要完善我国的反恐警察体制,在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设置专业的反恐警察队伍;要完善反恐工作机制和运行程序,重视情报信息搜集分析在反恐中的作用;加大对反恐警察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有效打击恐怖犯罪。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后,对恐怖主义融资加大刑事打击使美国成为国际刑事司法界开展金融反恐的参照样本。美国反恐融资执法机构的重组、刑事立法的及时跟进、加大刑事措施的力度和权限以及具体的办案经验,为我国刑事打击恐怖主义融资提供了经验,并对我国反恐融资刑事立法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贺磊  孙倩 《传承》2012,(14):78-79,83
"9.11"事件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东南亚国家积极应对,反恐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东南亚恐怖事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死伤人数不断攀升,安全局势不断恶化,东南亚的反恐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4.
傅小强 《时事报告》2014,(11):28-29
中国可以在美国正努力构建的打击“伊斯兰国”反恐联盟和中国打击“东突”的反恐国际阵线中寻找交集,以我为主,集中打击“东突”暴恐势力。以“伊斯兰国”崛起为标志,2014年的国际恐怖新生态大体成型。战后的伊拉克和叙利亚成为中东恐怖大本营和策源地。美国迫于形势,结合中东战略调整反恐政策,出台针对“伊斯兰国”的新战略,加紧筹建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新阵线。中国可以顺势而为,集中打击“东突”暴恐势力,严防新一轮国际恐怖威胁冲击中国。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反恐收获大震撼美国、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一周年了。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国高举反恐大旗,大兴哀兵之师,先在阿富汗及与之相邻的南亚、中亚,继而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甚而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展开了反恐、打恐行动。凭借自己绝对的军事优势,借助于“国际反恐联盟”的支持与配合以及反恐目标的内部策应,美国利用不到两个月时间摧毁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将本·拉登领导的“基地”打得七零八落;利用半年多时间,协同菲律宾政府军重创了盘踞在菲南部的阿布沙耶夫反政府武装(被许多国家公认为“国际恐怖组织”)…  相似文献   

16.
7月底8月初,新一轮多国联合反恐的迹象明显。美国与包括阿根廷、智利等国在内的16个拉美国家联合举行了为期一周的反恐演习,美英为打击“基地”组织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俄罗斯积极参加中亚多国联合反恐演习,中国与巴基斯坦反恐合作方面也是成果颇丰。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反恐形势,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军事问题专家韩旭东教授。记者:为何会有一系列多国联合反恐行动?韩旭东:“基地”组织仍在遍地开花,恐怖主义正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威胁着各国的安全。在美国,“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威胁对纽约的花旗银行、纽约证券交易所、华盛顿的…  相似文献   

17.
2002年2月2日,慕尼黑。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外交和国防事务高级官员参加的第三十八届国际安全政策会议正在这里举行,会议就“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国际安全形势、反恐斗争、北约发展以及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是“9.11”事件之后,首次召开的高级别的国际安全会议。此次会议在反恐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明显分歧和不同的国际安全观的激烈碰撞和交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美国代表一再强调美国在反恐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参议员麦凯恩称,反恐战争需要合作,需要  相似文献   

18.
陈军 《时事报告》2005,(3):60-60
不久前,“东突流亡政府”在美国华盛顿宣布成立。尽管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后一直在大喊反恐,并且将“东突”组织列为恐怖组炽,但却叉默许他们在美国成立“流亡政府”,凸现了美国在反恐这个重大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相似文献   

19.
"9·11"后,反恐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一是确立"先发制人"战略;二是把反恐与"民主改造"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王林 《长江论坛》2021,(2):58-64
美国国务院发布的2019年度《恐怖主义国别报告》对全球各地区和主要国家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及反恐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说,列举了美国取得的所谓反恐“成就”,总结了《报告》中的关于恐怖主义威胁和反恐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该《报告》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在反恐上持“双重”标准。笔者提出,鉴于国内和国际反恐战场的关联性,反恐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同时,我国必须在三方面努力构建反恐话语权:正本清源,积极对外宣传我国反恐政策和成果;主动出击,对滥用恐怖主义敌对行为进行反击;加强合作,树立在反恐领域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