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后,出台了新的反恐战略,对布什政府反恐战略的战略重心、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美国反恐理念的重大变化.美国反恐战略的调整,是基于其现实国情和国际恐怖主义现状而做出的策略性选择,并不能改变其全球战略的实质取向.  相似文献   

2.
反恐预防性羁押作为一项刑事司法制度在当代"以防为主,先发制敌"的反恐原则下显得尤为重要。9·11事件后,美国和德国对该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美国"反恐战争"模式使反恐预防性羁押意图突破宪政框架,但受到司法权的挑战,其反恐效果也差强人意。德国"法律策略"模式坚持在法律内部对该制度进行调整,构建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规范释义,反恐效果较为显著。中国的反恐预防性羁押适用路径从三个层面展开:宪法确定了紧急状态下其适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法律的正当程序对其形成有效的控权机制;单行法对其适用条件做出实质性规定。由此可见,我国反恐预防性羁押的适用路径即不同于美国也区别于德国,具有其自身优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3.
"9·11"后,反恐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一是确立"先发制人"战略;二是把反恐与"民主改造"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美国战略情报思想源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谢尔曼·肯特出版的专著《服务于美国世界政策的战略情报》。如今战略早已超出了传统军事战略的层面,战略定义的扩大使情报的定义摆脱了狭隘的军事情报观念。针对我国目前的反恐工作形势,该文从影响我国反恐战略制定的因素、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对反恐战略提出的新要求等方面,论述了美国战略情报思想对我国反恐战略的启示,以期能为我国目前的反恐工作带来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5.
从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来看,美国将继续贯彻以反恐防扩为重点的全球战略.在这个战略中,中国虽然是最重要的"处在战略十字路口"国家,但不是敌人.美国要塑造这些"路口国家",防止它们选择同美国敌对的战略.美国对华战略仍然是以合作为主,同时辅以防范和牵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美国全球反恐战争的深入和恐怖主义的适应性反应,当前美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恐怖主义威胁在性质和发展趋势上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基地组织及其分支和追随者在美国本土直接策划发动恐怖袭击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美国本土穆斯林社区及索马里等移民社区青少年群体已逐渐成为基地组织及其附属机构和追随者蛊惑的重点对象。有鉴于此,美国白宫发布了一份反恐战略执行方案,即以建立联邦政府为主导的,以基层社区和家庭为建设单元,多个地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反恐和反暴力极端主义新战线。这项方案也为我国应对暴恐犯罪提供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2月6日,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了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分析了美国目前面临的三大安全威胁,并提出了四大应对措施。三大威胁是: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新兴战略对手;四大应对措施是:打败恐怖组织、防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加强本土防御和影响新兴崛起强国。总体看来,该报告“反恐”的特点比较明显,但承认原先关于“迅速击败敌人”和“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说法并不适用非对称战争。由于美国在反恐战争中提出的“先发制人”战略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新报告不再强调这一点。与4年前相比,新报告调整了未来防务的侧重点,清晰地显示出…  相似文献   

8.
傅小强 《时事报告》2014,(11):28-29
中国可以在美国正努力构建的打击“伊斯兰国”反恐联盟和中国打击“东突”的反恐国际阵线中寻找交集,以我为主,集中打击“东突”暴恐势力。以“伊斯兰国”崛起为标志,2014年的国际恐怖新生态大体成型。战后的伊拉克和叙利亚成为中东恐怖大本营和策源地。美国迫于形势,结合中东战略调整反恐政策,出台针对“伊斯兰国”的新战略,加紧筹建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新阵线。中国可以顺势而为,集中打击“东突”暴恐势力,严防新一轮国际恐怖威胁冲击中国。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以其特殊的方式和造成的严重后果成为震惊世界的超级恐怖活动。此后,美国政府采取了许多重大的反恐怖措施,其反恐斗争的战略和策略也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意味着美国对其安全战略做了重大的调整,有的变化实际上超出了反恐的范畴和需要,特别是其核战略的变化,是为其称霸全球的战略服务的,将对世界安全格局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10.
阿富汗战争已经进行了6年有余,塔利班与"基地"组织势力不仅未被消灭,反而"越战越强",究其原因,是美国犯了战略性错误:反恐动机不纯.如欲真正达到反恐目标、平息战乱,美国必须改弦易辙,放弃称霸战略,依靠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政治谈判,孤立和打击"基地"恐怖组织,实现阿富汗国内政治和解,达到重建阿富汗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1.
随着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在我国不断猖獗,"反恐"已然成为了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过去的传统警务工作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反恐形势。因此,只有在分析我国传统警务模式与当前警务模式新要求的基础之上,结合美国反恐警务模式改革经验,才能提出我国未来的警务模式:即在结构上向多部门联合发展,在战略上向多警务模式融合发展,在机制上向全面信息共享发展,努力适应"反恐"任务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之后,为了满足反恐战争的需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把数据挖掘这个信息时代的新兴技术运用在反恐情报战争中。美国重点支持发展了一批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反恐情报的项目,这些项目使用了来自于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大量信息。在我国实施反恐数据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反恐数据挖掘会面临一系列体制、法律和技术障碍。  相似文献   

13.
世界反恐活动自美国9.11事件后就从未停止,最近恐怖势力又有抬头的趋势,2013年4月15日的"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以及2013年10月28日的"北京天安门金水桥事件","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等等事件都告诉我们恐怖主义的地域性已经蔓延至世界各地,恐怖势力对中国的迫害也日益严重,如何在这场反恐战争中做好准备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通过阅读国内外反恐材料结合中国特色发现我国需要从交通运输系统、立法、基层反恐体制、宗教信仰、战略层面五个方面着手应对恐怖势力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9·11”事件不仅对美国国内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巨大,催生了美国安全观和安全战略的变化,也对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影响深远,推动了大国关系的调整。“9·11”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契机,美国为加强反恐和防扩而希望稳定对华关系,中美双边关系气氛有很大改善,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大大超过利益冲突。尽管如此,布什对华政策的本质和基本取向没有改变。作为制约解决台湾问题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中美关系的变化无疑会对两岸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星桥 《半月谈》2005,(6):74-75
3月10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他说,恐怖主义是全球在21世纪所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联合国理当更加关注恐怖主义问题,为此制定了五大反恐战略,并成立了一个由秘书长本人直接领导的落实反恐措施的工作组,以确保联合国所有部门和所属机构在反恐以及与反恐有关的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9·11"之后,各国在反恐侦查中普遍采用情报主导的模式,但反恐情报在发挥侦查效用的同时,却在诉讼证明中遇到了程序障碍。情报的秘密性与程序的公开性之间的矛盾困扰反恐诉讼实践。加拿大的"侦查听证"和"开示法官"制度、法国的侦查法官模式、英国的秘密听证和特别律师制度等都力图解决反恐情报的证据转化问题,但也存在程序的单向性、秘密性、封闭性,证据效力缺乏合理限制等问题。中国的反恐实践也同样面临情报的证据转化问题,未来应当借鉴英国的特别律师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在确保被告人基本辩护权利的前提下发挥情报的证据效力。  相似文献   

17.
差别化边境反恐警力格局调整的目的是通过差别化的警力调整达到最小差别的警力配置效果。恐情含量、自然特征、经济能力、相邻国情和宗教习俗等是影响反恐警力布局的重要因素。我国反恐警力可分上层、中层、下层反恐警力和基础反恐警力,有战斗、战役和战略警力三种类型;布局有恐怖对手、自身实力、现实、需要等多种依据。我国边境地区反恐警力差别化调整思路主要是因地制宜地布局反恐警力、调整反恐警力,缩小区域反恐警力的差距,满足不同的反恐需要。  相似文献   

18.
恐怖主义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威胁。在全球化背景下,由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在探求新战争规则的同时,在世界上引起了普遍而激烈的道德冲突,反恐战争强烈地呼唤伦理和诚信。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后,美国重视开展反恐情报信息体系的重建,调整情报部门的工作重心,将反恐作为情报工作重点;通过立法、经费支持等措施,加大反恐情报搜集力度;重视人力情报资源在反恐情报搜集中的作用;重组情报机构,完善情报的分析综合和协调机制;建立反恐国际情报交流合作机制,实现情报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20.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思想及根本遵循,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检视当前全民反恐战略的主流设计,存在定性与价值追求模糊、暗示恐情"严重"、诱发族际间偏见等不足。科学的公众参与反恐活动方式应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在厘清全民反恐与专群结合、人民战争等传统话语关系的基础上,围绕原则、理念、制度三个维度对全民反恐战略进行改良,具体包括确立全民反恐的原则、树立"反恐中主体"理念,以及建立全民反恐分级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