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主体性人格培育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培育主体性人格是现代德育的主向。主体性人格是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和独特个性品质。德育在培育主体性人格方面具有激发、导向、塑造和凝聚作用。主体性人格的培育要贯彻回归生活、体现导向性和凸现主体性原则,实践中要以学生需要为切入点,通过德育方位的改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塑造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加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历史的回归,时代的呼唤,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大力实施主体性教育,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积极培养道德情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不断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顾成敏 《前沿》2011,(16):27-29
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与公民主体性政治人格处在双向互动的生成与建构过程中。中国公民主体性政治人格的建构,关键要确立政治主体意识、政治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等现代政治意识,并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治生活实践,加入公民社团等多种政治社会化途径提升公民政治人格。  相似文献   

4.
试论主体性教育与高校社团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它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使他们在掌握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创新 ,从而带动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本文立足社团这个主体性教育的有效载体 ,认识社团主体性教育中自主性、目的性和民主性的特征 ,并探讨对社团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作为高校信仰教育的受教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是增强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大学生主体意识淡薄、自主选择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缺乏的现状,在高校信仰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信仰状况,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以达到信仰教育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6.
孟凤英 《传承》2009,(4):76-7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主体性人格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和内化性、个性化的原则,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意识,进行人的价值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主体性人格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和内化性、个性化的原则,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意识,进行人的价值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社会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人格。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社会化途径包括四个方面,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前提,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保证,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条件,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社会道德的建设与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步伐,社会道德底线屡遭冲击,甚至出现道德被抽空的局面.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道德观,面对社会道德的混乱与破坏,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具有比较上的主体优势与资源优势,能够对社会道德的重塑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和塑造成为构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新理念,并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的一条重要理论路径。"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和教育的两条基本教育理念和原则。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逐步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呈现多元化、自主性和自发性相互胶着的状态。基于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必须改变其原有旧的教学实践和育人理念。  相似文献   

11.
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生活中体验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开端 ,在交往中的理解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基础 ,在活动中建构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 ,在现实中超越使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得到升华 ,在协调中发展使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取得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朱丽翔 《湖湘论坛》2004,17(6):80-82
主体性道德评估是实现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念有效为事实有效的有效性载体 ,对有效性载体的思考从学理角度 ,综合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各学科理论为理论依据 ,从人作为主体的本体特征角度 ,以主体实践性、主体发展性和主体受动性为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琳  李玲  武正雄 《前沿》2010,(7):136-140
传统文化精神是观察传统农民主体性的重要视角。内倾主导的文化在个人身上现实表现为压抑自己、剥夺自己、虐待自己,生成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忍辱负重、唯唯诺诺等国民性格。在生活在传统文化之根的乡土社会中的农民身上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法儒两家的整体主义因历代统治者一定程度的儒表法里并依托于各种宗法共同体影响深远。且配以君主专制式的自上而下的强大权威时,压抑了个人的欲望和需要,独立人格无法形成,自我无法生长,人们丧失自主性而不自知。崇古意识形成保守拒变、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人格,创新被视为异途、异端;皇权心态使主体的思考、判断和行动权让渡给他者,主体异化为客体,这些被当作主体的他者被众多的无主体性的“主体”烘托成一个具有压迫力量的巨大客体,每个成员个体在它的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内倾主义、整体主义、崇古主义和皇权主义使传统农民清静无为、丧失自我、墨守成规、奴性依附。传统农民主体性与自主、自立、自由的现代主体性比较而言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4.
伍揆祁 《湖湘论坛》2006,19(6):71-73
文章在阐释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意蕴的基础上,着力论述了主体道德教育的实施和实现形式,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教育者要关注并满足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需要,教育者要积极采取民主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者要重点培养现实生活的主体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5.
简圣宇 《前沿》2011,(5):68-71
从笛卡尔建构"我思"哲学起,现代主体性哲学开始了其形成、演变以及遭遇困境的进程。但无论是笛卡尔还是黑格尔,其主体性理论体系总弥漫着唯我论的阴影,过分强调自我主体的主体性,就将导致主体性的过度膨胀。一方面,人为制造了主体间的等级秩序,自我主体之外的其他主体和自然界往往被视为异己的"他者"而排斥;另一方面,由于不愿与其他异质主体进行对话、互动,自我主体逐渐走向封闭独白,结果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不但难以克服,而且愈加严重。这就昭示着主体性哲学必然被主体间性哲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主体性教育视阈下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本体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注重政治性忽视人的针对性、注重群体性忽视人的个体性、注重灌输性忽视人的主动性、注重规范性忽视人的创造性。提高主体性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以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等四个方面来着手实现。  相似文献   

17.
耿步健 《青年探索》2007,1(2):37-39
主体性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但人们在关注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同时,却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辩证关系,结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分离,使得大学生朴素的思想认识得不到引导、提高和升华,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因此,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辩证关系,成为一个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裴金涛 《传承》2013,(3):126-127
教育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最首要的功能就是促进个体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更应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出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主体性与主体能力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和主体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体能力使主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主体性的发挥推动主体能力的发展,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辩证地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视野中大学生主体性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也会阻碍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烙印在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中,对国人始终具有影响力。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灵发展,一般高于其他社会青年,但其主体性的发展仍然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孕育了中国伦理本位文化传统、群体本位的倾向,以及整合思维方式,这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资源,因此,可通过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同时培育创造性思维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