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顾成敏 《前沿》2011,(16):27-29
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与公民主体性政治人格处在双向互动的生成与建构过程中。中国公民主体性政治人格的建构,关键要确立政治主体意识、政治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等现代政治意识,并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治生活实践,加入公民社团等多种政治社会化途径提升公民政治人格。  相似文献   

2.
陈建英 《传承》2010,(33):26-27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经过"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性阶段"。与此相对应的三种教育理论是工具性教育、个人主体性教育和类主体教育。当代西方国家人的发展已经走完了两个阶段,完成了两种发展形态,他们的教育也开始从个人主体教育转向类主体教育。目前,中国正面临选择的困境,结合现实国情,主体性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3.
高芳 《求索》2013,(10):214-216
主体性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个热点。教育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关系的多维性、价值意义的变动性、价值主体的创造性,主体性教育的客体性表现为价值主体需要产生的物质性、价值客体功能属性的客观性、价值中介作用方式的实践性。对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对立、对“主体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对宏观层面上的教育主体重视不够、对教育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对培养创新素质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可以更加明确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4.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决策者、教育活动等多极主体共同构成的。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认识,要走出只看到教育者的主体性或者只承认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单向度思维。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一个关系范畴和多元素结构,至少具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决策者和教育活动主体性的四重维度。  相似文献   

5.
詹艺虹  詹文军 《求索》2013,(4):135-137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近现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其自身的缺陷,表现出种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主体间性哲学则是对主体性哲学范式的反思与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音乐创作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之一,在基本创作层面,创作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创作层面,功能性创作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贝多芬创作思想中的自由性、人文关怀和自觉性凸显其独立和成熟的创作状态,使创作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与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6.
吴育林 《思想战线》2007,1(1):41-46
实践性与主体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主体哲学意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既坚持人类利益是人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又强调人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矛盾中的主体性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7.
吴志成 《传承》2014,(10):76-77
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超越实质上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分离,其基本主张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消解主体性的非理性主义及"向统一的整体开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哲学范式的转换,但也存在未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分离、偏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等后现代缺陷。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是指在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中表现出的主体的基本属性,在现实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自主性和依存性、实践性和意识性、社会性和个体性以及创造性和重复性等五个方面。主体性理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主要有内外两种结构构成,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客观独立性,二是指教育主客体之间相对独立的主体性,三是指教育主客体之间因相互作用而体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韩军芳 《前沿》2012,(16):45-46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效果不理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和理解性等特征,能够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教育者应当转换视阈,创造多维度的现实条件,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从“大学生邓小平理论学会”看学生社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素质教育的推进 ,高校学生社团越来越多 ,其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本文通过对泰安师专大学生邓小平理论学会的情况分析 ,探讨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管理 ,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新纽带、新阵地  相似文献   

11.
黄琳  李艳彬 《前沿》2008,(5):54-55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理论的逻辑发展、改革、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等多重理论和现实因素使得“主体性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的理论热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从物本、神本、人本直到人类中心主义和后现代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断确立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主体状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理论反映。主体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何种具体的主义占主流地位以及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叶雷 《青年论坛》2004,(3):60-6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我们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体反思的结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 ,尊重和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还要注意克服几种可能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3.
裴金涛 《传承》2013,(3):126-127
教育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最首要的功能就是促进个体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更应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出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刘戈 《湖北社会科学》2006,3(8):152-154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力量,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技术时代易出现主体性自失、异化、客体反主体化等问题。认清当前主体和主体性的困境,加强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教育,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建构自觉、自为、自强、自由的主体性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黄锟 《社会主义研究》2007,4(2):137-139
人类中心主义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生态破坏性和不可持续性,是造成发展不可持续性的根源。因此,必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新的价值取向既要坚持把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又要建立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念和发展观,以规范和约束人的活动,使人类的活动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追求人类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主体和价值取向的转换,必须对旧的主体性进行修正和完善,赋予发展主体以全新的内涵,并对主体性进行全新阐释和重塑。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作为高校信仰教育的受教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是增强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大学生主体意识淡薄、自主选择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缺乏的现状,在高校信仰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信仰状况,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以达到信仰教育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人的灵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创造性,人的发展潜能,总之,人的主体性,在社会中确立,在历史上发展,贯穿于人类发展和文明创造的始终。人这个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主体性,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文明过程中日益展开、日益丰富的身心动能。主体,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时代与阶级的产物;主体性,也必然带上文化的色彩,社会的痕迹,时代的精神,阶级的特征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主体性的发生及其心理依据。一、人类主体的发展历程人类带着最简单的需要心理从动物世界挣脱出来,又在日益多样化的需要意识推动下跨入了文明的历程。需要,既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原始起点,又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最早的需要是与肉体相关的饱暖需要、安全需要和性欲需要。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才在原始需要基础上出现了生产活动的需要、社会安全的需要、娱乐和审美的需要、情爱(专诚的性爱)的需要、友爱与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主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迅速发展起来,具有消费性、功利性与世俗性的特点。大众文化通过对话语权的控制和对时效性的把握,影响着受教育群体,不断消解其主体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要解决年轻受教育者沉迷于大众文化从而导致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亟待树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整体视角发挥主体性,特别强调发挥双主体间的交互活动,不失为是一种以人本理念为中心、促进年轻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法治的保驾护航。农村法治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农村法治主体性问题。农村法治主体性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农村法治主体缺位原因有文化观念、经济和社会因素。从近期看,农村法治主体建设应注重法治主体性建设的现实性、实效性、针对性。从长远看,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最终立足于农村的教育和经济。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主体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能否正确把握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本文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及教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解决入手,多方面对学生的主体性加以论证,旨在明确:一方面,教育要以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发展、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又取决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