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2.
可以说老舍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老舍一生在北京度过了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但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是他写作的源泉。老舍说过:“我爱北京就像爱自己的母亲,无论在哪里,我思念北京,就像思念我的慈母。”  相似文献   

3.
忆老舍先生     
与老舍先生的一次唱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北京工作。当时,北京市只有市文联,尚无作家协会,文学作者属于文联文学组,我在文学组,也参加评论组的活动,老舍先生是北京市文联主席,所以,我有幸多次见到老舍先生还和过他一首诗。  相似文献   

4.
舒乙 《北京观察》1999,(1):22-24
老舍先生写文章并不慢,可是,也不快,架不住一生勤奋,成了多产作家。不停笔,慢慢写,雷打不动,终年劳作,精雕细刻,铁杵成针,滴水穿石,这是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年轻的时候,他一天能写两千字。当时一部长篇小说大约十五万字。暑期里可以天天写,一天两千字,七十天左右便可完成。写顺了手,写入了迷,还可以提前二十来天。不过,大热的天,挥汗如雨,手臂之下垫着手巾,防止汗透纸背,倒颇有几分“玩命”的架式。时间的分配大致是这样:早早的起来,打拳,吃早饭,七点钟就坐下来写,写到九点,得两千字。九点以后,天已大热,被迫停笔休息。脑子可是不能停,为第二天的两千字琢磨着,终日完全生活在自己小说的创作之中。这种习惯差不多维持了一辈子,当了职业作家之后,也基本上如此。脑子不停地转,身子做什么呢?他有他的办法和习惯。一是玩骨牌,一个人玩。骨牌这种东西现在几乎失传了,外表很像麻将牌,但和麻将有三点不同:一是张数不同,骨  相似文献   

5.
舒乙 《北京观察》2009,(9):60-61
人人知道,老舍先生爱北京。 怎么个爱法呢?爱它什么呢? 他说他自己说不上来,仿佛爱母亲一样,是一种由音乐和图画所引起的爱.不大容易说得清楚。北京在他的血里,他的性格和脾气有许多地方是北京赐给的。  相似文献   

6.
舒展 《北京观察》2009,(4):58-62
1924年,老舍24岁时赴英国,在伦敦东方学院教汉语,想要教好汉语,必须下功夫学英语,于是,在教学之余他开始了刻苦攻读,但丁是他特别崇敬的作家,老舍成了一个“但丁迷”,  相似文献   

7.
舒乙 《北京观察》2011,(3):36-38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作品被搬上舞台、银幕和电视的,就数量之多而言,非老舍先生莫属,在这方面,他是冠军。  相似文献   

8.
老舍与回民     
在现代作家中,满族作家老舍与回民关系最为密切,友谊最为深厚。他生长在北京,自幼“与回教徒为邻,同学,交朋友”,后任教于青岛山东大学和济南齐鲁大学,又结识不少山东回民朋友。他曾自豪地说:“在青岛、在济南,我都有回教的拳师教我练拳,其中的一位还作过塾师”①。抗战期间,老舍出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为团结各民族爱国文化人士共同抗战,同中国回民救国协会联系紧密,又与复旦大学教授马宗融等众多回族文化人士交往频繁,友谊深挚,亲密如同手足。 老舍重友情,对朋友真诚、热情、豪爽,至死不渝。他与回族友…  相似文献   

9.
《春秋》2001,(3)
1999年4月29日上午10时,济南市南新街58号的“老舍故居”,挂上了济南市政府“文物保护单位”的铜牌。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最著名的几位作家之一,是语言大师。世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之说。  相似文献   

10.
茶馆在中国的历史几乎和茶的历史一样久远。围绕着茶和茶馆,诞生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早在唐、宋时期茶馆就开始遍布于全国城乡。清朝时,北京“坐茶馆”之风相当鼎盛,当时有广阔的大茶馆,也有门面简陋、茶座简单的小茶楼,不少茶馆靠评书、鼓词的艺人说唱烘托气氛。 明末清初,战乱不断,茶馆文化便开始逐渐衰落。 1949年解放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茶馆被认为是带有“封建主义色彩”的东西,因此也就荡然无存了。 现在座落在北京前门箭楼西侧繁华商业地带的“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名字以及他的名…  相似文献   

11.
黄斌 《传承》2009,(5):40-42
自学成才的作家教授有"幽默小说家"之称的老舍不仅在他写的小说与剧本里充满了幽默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是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2.
老舍先生     
<正>北京东城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部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絮青亲自莳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  相似文献   

13.
秋雨过后的一天上午,我们来到老舍故居,拜访老舍先生的夫人、著名画家胡絮青先生。这是北京最常见的小四合院。先生虽已故去,这所小院仍然牵动着五洲四海无数颗善良友好的心。我们放轻了脚步,走进先生当年写作、会客的北房。室内的西墙上,挂着一幅一米多高的先生的油画象,正是先生六十岁以后的丰采。  相似文献   

14.
5月20日,“老舍纪念室”揭幕仪式在北京市三中举行。老舍夫人胡絮青为纪念室题写了匾名,并到场为纪念室揭幕。 老舍是位才华出众、风格独具的作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13年老舍曾就读于北京三中。已有270年历史的北京三中感念于老舍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将老舍当年上课的教室辟为“老舍纪念室”。室内收存了老舍学生时代、英国之行、抗战时期、赴美讲学和新中国成立后的100张珍贵照片和资料。  相似文献   

15.
老舍在青岛     
余一  杨柳 《春秋》2014,(2):19-22
正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先生,1934年秋应山东大学(当时山东大学校址即现在的青岛海洋大学老校)之邀,来青任教。1937年秋,老舍离青赴济。老舍先生的辛勤足迹及其趣闻轶事,校园内草木有知,令人引以为豪。  相似文献   

16.
老舍之死     
《春秋》1997,(6)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是触及每个人灵魂的一场大革命,我怎么能不参加呢?”我无言以对。于是他就去了。谁知他一到那里,早已做好准备的“造反派”们就贴出了标语,宣布了老舍的所谓三条罪状:美国特务、反革命分子、修正主义分子(说  相似文献   

17.
趵突泉年复一年地喷涌着。上世纪30年代初的某日,庄严的波涛声突然变得热烈而亲切。从一双圆圆的眼镜片后射出的动情目光,使它超乎寻常地感受到,此刻站在身边的是一位远道而来的知己。1930年夏至1934年初秋,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教书,闲暇时写了许多文章描述济南的山水风景。在众多名胜中,他特别喜爱趵突泉。他的散文《趵突泉的欣赏》,为人们津津乐道,但  相似文献   

18.
我与日本朋友柴垣芳太郎先生和他的夫人柴垣辉子女士的交往快20年了。前不久,柴垣辉子女士应邀来华参加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并专门到对外友协拜访,以感谢我  相似文献   

19.
舒乙 《北京观察》2009,(1):60-61
报刊上曾有过报道,说老舍先生说过,北京最美的街是“景山前街至文津街“。 我认为此话可靠。原因是老舍先生曾把这段路写进《骆驼祥子》里,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地理背景,在第九章。  相似文献   

20.
祥子 《协商论坛》2013,(7):57-59
在近代文人中,老舍、胡絮青夫妇和齐白石老人的交往是非常漂亮的一段佳话,有不少精彩的故事,很值得一记。老舍先生1930年由英国教书回来后,应聘到山东济南的齐鲁大学教书。这时他新婚不久,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1933年得长女舒济。转过年来,在南新街寓所中照了一张相片,并题诗一首,名曰:"全家福"。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