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芬  王晓荣 《理论导刊》2016,(8):117-120
西方近代历史"元叙事"是关于世界历史最早的合法性、垄断性叙事类型,以其对人类整体上的进步观念的笃信和空间二元性特征而深刻影响着西方甚至人类的自我认知以及对未来的期望。这种隐含着"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遭到史学界的一致批判,但其关于历史进步的观念却被继承下来。中国的世界史编撰从一开始就突破了西方历史"元叙事"的模式并面临着重新改写的时代任务。  相似文献   

2.
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叙事体系,"共同价值"表明了其在历史必然中应然出场的叙事缘由、超越西方现代性并重构现代性的叙事实质以及坚持意识形态守正与创新的叙事特征。从"共同价值"产生的叙事缘由来看,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一体化进程中,"共同价值"的产生顺应了人类相互连接、共同交往的发展要求,并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与伦理正当性的基础上,指引现代性世界协作共进,证明了其出场的必然性与应然性;从叙事实质上来看,"共同价值"超越了西方现代性体系的虚假性与有害性,重构了"合作共赢"的现代性意识、"平等协商"的现代性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方案;从叙事特征来看,"共同价值"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特优势,即在守正科学意识形态基础上,实现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性创新,解决了意识形态差异与合作发展之间的历史性矛盾。  相似文献   

3.
正两个宏大叙事我出生在"文化大革命"高潮时的上海。外婆后来告诉我,她当时抱着襁褓中啼哭不止的我,心惊胆战地听着"武斗"的枪声。在少年时,我被灌输了一个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故事,这个"元叙事"是这样说的:所有的人类社会都遵循一个线性的发展规律,即从原始社会开始,经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自此大同,彼此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1)
马克思说"从哲学的意义上讲,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中可以看出自由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改造和利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不断实践着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人类争取自由的历史。经过笔者对改革开放以来部分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围绕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观念演变过程,从"理论观点初步奠定"、"理论观念的完善与发展"、"理论观念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丰富"、"当代国内学界关于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研究趋势"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把明的多样性看作为历史进步的动力的观点,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在揭示人类明进步的根本规律的意义上,以生产方式为坐标的理解和划分是关于明形态的根本的、科学的理解和划分。明的多样性通过多种形式表现为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主义明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标志的进步明形态,也是一种全面进步的明形态。中华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对于世界历史和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34)
进步观念是历史哲学的重要思想主题,也是历史运动科学解释的一个普遍观念,也是一种理论设想的假定这一假定是基于认可正面价值的积极性和理性行动的现实意义。在确定历史进步的前提下,对于历史进步的评价准则的探讨是多元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来探讨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5)
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长久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种种的动力学说中关于"恶"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思想曾在西方哲学史上引起广泛探讨,马恩在其许多著作中肯定过"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当今中国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运用"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承载了对人类命运的历史思考,也是对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包括价值共识、制度实践和文化认同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与西方全球主义的模式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共识上提倡真正的全人类价值,而不是所谓的普遍化的西方价值;在制度设计上尊重当前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秩序和规则,强调主权平等,反对帝国霸权;在文化上,主张尊重多样性,各文化间和而不同,包容互鉴,反对文明优越论和普世论。  相似文献   

9.
将多元的空间差异缩减为线性时间序列中的一个静态平面和一个抽象再现而依附于时间,是西方一元现代性话语的秘密所在。这种将"空间时间化"的西方现代性话语的本质是一种全球现代性的时间叙事,其自身面临不可克服的深层理论与实践困境。时代呼唤一种全新的全球现代性方案,从而为探寻现代性的不同文化和道路模式提供新的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开启了以空间维度审视全球现代性的多元现代性的话语可能,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性时间叙事的现代性的空间叙事。如果说西方一元现代性的时间叙事就是在进步的时间序列上形成一个以资本逻辑为中轴的单一性世界格局,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视界中全球现代性的空间叙事,就是在全球范围内生成一个尊重文明多样性和现代化制度模式多样化的多元性世界格局。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6,(5)
正无论是世界史还是国家史,都是变化着的历史;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怎样变化,其趋势都是在不断进步。进步的标志就是,科技发展,减轻人类生存的负担,最终目的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越来越小,人们生活越来越安稳、偷悦和幸福。因此说,能改写历史的人,才能被历史所记载、记住。当然,那些被历史所记载和记住的人,有好人,也有恶人。好人,在改变历史过程中,以最小的代价促使世界或国家前进或进步;恶人,在改变历史过程中,阻止甚至使历史倒退。然而,他戏谑历史  相似文献   

11.
刘宇 《学理论》2012,(3):32-33
近代西方自然法的自然权利转向并非历史的基因突变,它是人类生存方式重大变革在观念上的反映。前现代社会是一种"群体本位"的社会形态,自然法从总体上表现为自然义务,现代社会实现了"个体本位"的转变,实践语境的量变反映在理论语境中就是自然权利胚胎的孕育,自然权利最终分娩而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评析了福山《民主依然挺立在"历史的终结"处》的主要观点,反驳了其"没有出现对‘历史终结论'的最严重威胁"和"美国没有威胁全球稳定"等论点,指出中国模式的出现是对"历史终结论"的有力否定,但中国模式还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文章认为,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打着民主自由和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在世界各地肆意发动战争,今天欧洲和亚洲的紧张局势与美国的挑拨密不可分,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出资本主义具有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弊病,这些都说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并没有终结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3.
超越西方历史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郭聪惠陈国胜人类社会正走向现代化的时代。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文明发展的是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任何社会进步程度必不可少的标志,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密不可分。正确处理经济与政治...  相似文献   

14.
孟丽 《理论导刊》2007,(11):128-130
晚清时期,西方小说的传入不仅带来了新奇的情节内容,更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作为国人首次译介的五篇侦探小说,译者张坤德的译文中既有对传统写法的保留与固守,同时也有对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接纳和吸收。我们在惊叹翻译小说相对于传统小说所呈现出来的进步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在这份"进步"背面所隐藏着的译者依照传统所进行的一系列巧妙应变。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10)
随着清史专家的考证,陈圆圆最后归隐地在贵州省岑巩县马家寨,当地流传许多关于"陈圆圆"的口传叙事,对这些口传叙事的挖掘,让陈圆圆形象浮出历史尘埃,其形象与书面文学书写的形象差异性很大,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与主体意识。本文在女性人类学视野下,对书面文学与口头叙事中陈圆圆的形象进行梳理,展示陈圆圆形象经历了由"物化"到"人化"最后走向"神化"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以科学的名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总是伴随着科学进步不断再现,赖泽民先生的"人类历史科学原理"就力图借助耗散结构理论来否定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的"人类历史科学原理"对以辩证法为基础的马克思学说科学性的质疑事实上是以科学名义对辩证法的质疑。马克思学说就是大写的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学说的生成路径、存在方式、在场保证和发展根据。辩证法与耗散结构理论并不矛盾,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科学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能以之批判或取代马克思学说本身。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9)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事实上,翻译是促进各民族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翻译活动对人类历史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西方两千余年的翻译历史中出现了多次翻译高潮,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翻译历史的角度,从翻译活动的主要影响出发,探讨了翻译的主要影响对当代外语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个时期,有些人在西方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念的鼓噪下,攻击乃至否定中国历史,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并没有使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而是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改革开放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形成,进而企图颠覆中国政府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提出历史应该重写等否定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辉煌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翻版,对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其展开严肃而认真的批判,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学术上明确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所做出的重大历史功绩,揭穿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用所谓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虚假的普世价值来攻击中国政府的种种图谋,捍卫中国政府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这既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更是学术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一般性进步观念在历史演进中经历了三种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进步观念虽然与现代西方危机理论具有产生上的同时性和来源上的同源性,但因理论上的科学性、体系上的开放性、实践中的发展性和地位上的指导性,不仅成为进步观念在当代世界的科学理论形态,而且在进步动力、进步过程、危机成因和进步前途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上真正实现了对现代西方危机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推进,对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概念的理解,已经日益凸显出理论的重要价值。历史唯物主义的出现,是同现代社会的兴起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植根于物质生产过程,即生产方式的真实差异之中。这样一种唯物主义历史观,虽然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进步,但与"线性进步史观"有着本质区别。阶级对抗分析和剩余价值理论,构成了马克思理解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之历史性存在的两个重要维度。正是在此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内在历史时间",并成为对抗资本主义物化意识形态、实现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