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存在密切关系,进而造成网络空间存在的失序与失范现象会深刻影响着现实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刚性治理解决不了网络空间的所有疑难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网络空间开展文化治理。网络空间开展文化治理的方式相对较活、力量相对较强、成本相对较低、效果相对较好,这既是文化治理相对于其他治理方式的优势,也是网络空间开展文化治理的重要意义。网络空间开展文化治理必须明确四个维度,即理念维度、主体维度、客体维度、效果维度,这是网络空间开展文化治理的前提。对应四个维度,网络空间开展文化治理,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即牢固树立文化治理的理念并落实到网络空间运行中、全面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并投入到网络系统优化中、持久推进文化治理的行动并深化到网络环境改善中、严格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估并贯穿到网络治理全程中。  相似文献   

2.
领导干部网络空间法治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水平,提升领导干部网络空间法治能力是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必然要求。通过对领导干部网络法治能力存在的网络法治知识不足、网络法治素质欠缺、网络法治能力运用较弱等问题分析,提出构建包含知识、素质、能力三个方面的领导干部网络法治能力模型,遵循规律,采用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教育,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标准体系等方式来提升领导干部网络空间法治能力。  相似文献   

3.
杨嵘均 《政治学研究》2020,(2):38-51,M0003,M0004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网络空间政治安全治理是主权国家必须担负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也是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它体现着主权国家的现代治理能力。事实上,在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化和全球化时代,网络空间国家政治安全已经发生了很多不同于物理时空环境中的变化。这是建构网络空间政治安全观以及国家治理责任的根本前提。在此前提下,网络空间政治安全观以及国家治理责任的建构,还需要以网络空间中技术环境、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结构与配置、各政治主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以及心理认知等为核心要素。因此,网络空间政治安全的国家治理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在物理层面上,国家对于网络和通讯通信基础设施的保障和创新;在治理层面上,国家应从网络空间政治安全的制度化能力、控制能力和控制智慧、国家认同与国家合法性以及治理体系建构能力等方面理性、科学、协同地维护和捍卫网络空间政治安全。  相似文献   

4.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1,8(1):35-43,124
网络空间草根政治运动是草根力量以维护其利益为目的,运用网络技术组织的抗争性集体行动。草根政治运动在网络空间兴起是社会转型时期贫富分化的结果,也是网络时代权力重新分配的结果。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网络政治动员、网络舆论批评监督、网络政治参与,它有利于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优化,也有利于国家治理的发展,同时也可能给政治秩序稳定带来极大的难题。因此,对网络空间草根政治治理必须坚持整体性治理原则,引导与规制并举,现实政治与虚拟空间治理并重,使网络空间草根政治运动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建设性力量而非颠覆性力量。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制度型向技术型迈进,这对人类的政治生活与国家治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空间治理重要论述立足世界互联网发展的主流趋势和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政治维度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执政能力、意识形态、国家治理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空间治理重要论述的政治维度,对于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存在是否具有正当性,是一个存在着激烈争论的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事实上,不管在物理空间还是在网络空间,只要在一个国家内部作为政治统治工具的国家职能没有消亡,国家主权就不会消亡;而在国家外部,只要仍然存在着利益纷争和分歧,作为争取国家根本利益最高权威的国家主权就不会消失。这应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见,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存在具有历史性、客观性、必然性和正当性。从网络治理角度来说,只有确认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存在的正当性,国家主权和政治权威对网络虚拟社群进行规范、约束、纠治等的权威性治理才具备合法性和正当性。而在当前,影响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存在正当性的主要因素是网络虚拟社群的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其结果是对国家主权产生了剥蚀和聚合的双重作用。对其积极的聚合作用,应充分加以引导和利用;但对其消极的剥蚀作用,应采取合宜策略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7.
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迭代,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场域,网络空间政治安全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风险。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主要包括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网络空间关键基础设施入侵的风险、网络空间政治认同弱化的风险和网络空间政治参与无序的风险。应从技术韧性、组织韧性、制度韧性、文化韧性四个维度构建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韧性治理体系,运用先进技术提升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的精准治理能力,强化不同组织间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协同治理能力,构建多元主体相互联动的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治理体制机制,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发布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和《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标志着中国在成长为互联网大国的同时,其网络空间秩序观也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网络空间秩序观更加清晰,强调坚持网络主权是网络空间秩序建构的基础;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是网络空间秩序建构的原则;多边、民主、透明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是网络空间秩序建构的途径;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网络空间秩序的最终目标。中国建构中的网络空间秩序观,既是其以负责任大国的身份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体现,也是中国为网络空间新秩序的形成和变革所做出的贡献,是中国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9.
吉鹏 《理论导刊》2023,(7):60-67
网络空间政治认同是在网络这一新的空间场域中,网民个人以及网络虚拟群体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系统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网络空间的形成有力拓展了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维度,其特定的话语传播方式为价值认同生成提供了重要支撑,网络空间政治情感传递加速了政治认同的生成,多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政治认同的建构路径。然而,网络空间政治认同建构也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动摇政治认同根基、浅表性思维方式弱化网民理性政治认知、认同主体的圈层化加剧政治认同的分化、网络空间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影响政治认同的效果等多重困境。鉴于此,应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地位,提升网民的政治认知与道德素养,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政治文化,完善网络空间法规与制度建设,从而凝聚网络空间共同体意识,持续增强民众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8,(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互联网+"时代,营造清朗、良性互动的网络空间关键在于网络公众对政府治理的协同参与,同时需要建立合理的政府网络治理机制,那么政府与网络参与主体的双向互动机制的建立会使得政府网络治理趋向良性发展,从而打造清朗网络空间,给民众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网络空间迅速向政治领域的扩展,在为公民提供网上参政渠道的同时,由于制度构建滞后等因素导致了网络空间失序、非传统安全生长的问题。而政府在单边维稳思维的指导下,在网络空间的治理中往往表现出非常态的权力介入和渗透。于是,在实现秩序刚性稳定的同时,却抑制了社会活力和公共领域的发展。因此,在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应当调整网络治理战略和目标,推进制度创新和秩序重构,由单边治理转向合作共治,充分拓展网络空间治理的效益,扩大公民有序网络参与,才能有效利用网络空间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网络空间作为现代科技文明的典型场域,其影响力和作用力与日俱增,网络空间治理将倒逼产生更科学的行政决策、更便捷的行政服务、更高效的行政效能等。未来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将成为判断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它对传统的治理理念、治理工具等产生了巨大冲击,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踵而至,主要表现在:网络空间治理的转型一直落后于数据技术边界的拓展;网络空间治理理念的前瞻性不足、网络空间治理的实体规制体系不健全;网络空间治理的司法控制面临困境。作为社会治理前沿地带,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亟须呼应当前网络空间对先进科技应用、网络秩序维护、多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价值需求。  相似文献   

13.
网络是当前意识形态安全中最尖锐、最前沿的阵地,并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时代的发展以及西方日益加紧的网络意识形态攻势而凸显出其极端重要性。基于对安全治理原生格局和优化格局的分析,探索塑造良好网络安全环境的塑造路径。我们必须坚决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综合指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主动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推动网络空间军民融合,推进网络法治建设,维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守好阵地,吹响号角。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17,(8)
<正>聚焦全球网络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时俱进,但网络空间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积极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对开启网络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具有重大意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涉及到的不单单是治理技术水平的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参与人员的多元化与方式方法的法治化。为此,在"互联  相似文献   

15.
网络空间内的政治生态随着技术发展出现了新样态、新问题。网络政治空间内的非正义问题正是其中之一,需要在现实空间正义治理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和民众需求的治理思路和路径转型。大数据能够广泛地获取并整合网络空间内的信息和数据,在优化治理网络政治空间、推动网络政治空间正义方面具有独特优越性。大数据的技术治理具有成为“数字利维坦”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被资本、权力、社会滥用。利用大数据治理网络空间必须充分吸纳公平正义价值并受公平正义规范,才能有效防止大数据治理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16.
网络民粹主义治理是把治理的理念运用到网络民粹主义这一特定对象上的活动,宏观上属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范畴。网络民粹主义治理作为一种多元主体的平等协商过程,具有与网络管制、规制不同的内涵和意蕴。网络民粹主义治理机制的构建,需要处理好民主和民粹的复杂关系,把网络民粹主义纳入到协商民主的轨道之内;需要把网民自发性的政治参与热情规约在制度规范的边界之内;需要修复网络生态,构建网络空间的自我净化机制。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0,(1)
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来解决全球面临的网络空间治理难题,不仅基于世界各国面临网络空间治理困境的现实,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的继承与发展。它摒弃了以往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等对话模式,倡导国与国之间采取互商互谅、共建共享、开放包容的对话方式,来解决世界各国面临的网络空间治理难题,是新型的全球网络治理理论,这为当今世界网络空间治理提供良好的范式,也为其他方面治理困境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根据福柯的批判,自由主义治理术低于人的原则高度;马克思主义治理观则要求国家治理必须达到人的原则高度,这正是统治与治理在人学视野中的原则性区别。国家治理要想达到人的原则高度,必须扬弃市民社会。正是在市民社会批判中,马克思揭示出国家治理的双重维度,即人的维度与物的维度。二者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了现代国家治理的复杂图景与演进动力。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社会治理呈现全球化趋势,治理与防控缺乏协调,各参与主体的自利性极度膨胀,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治理面临重重困难。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国际网络社会治理面临的"单边主义":网络发达国家利用其网络强势话语权粗暴践踏国际正义,实施网络威慑战略,鼓吹"互联网自由说",借助互联网推行文化霸权。国际网络社会治理中,要破除"单边主义"困境,必须在坚持主权原则的同时倡导多边主义;继续支持联合国协调网络全球治理;努力走出囚徒困境,重建信任体系,保证合作与协同;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多边谈判。  相似文献   

20.
张维为 《党政论坛》2014,(22):36-37
全球网络觉醒时代已悄然来临。这是日前在巴西召开的全球互联网治理大会传递的重要信息。超过80个国家第一次面对面交流各国关于治理互联网的立场,试图开启一个全新的“后斯诺登网络空间新安全时代”,推动全球网络共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