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有着注重人际关系传统的国家,先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早有洞见。古语云:“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也。”又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能群”、“人和”成为成事的重要条件。古往今来,不论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文学  相似文献   

2.
论和谐社会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潘琦 《当代广西》2005,(20):9-9
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日趋深入人心,全党、全国人民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英明的战略决策,得民心、顺民意、贴民生,深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关于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左传·襄公》便有“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不谐”。老祖宗孔子也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旬子则  相似文献   

3.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把标点改一改,意思就不同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民认可,就这么办;不认可,也应让他们了解情况。他是说人民群众有决定权和知情权呀!  相似文献   

4.
一盆火效应———河北省行唐县公安局纪事□觉悟振侠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总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古人把这些条件概括为三大要素,叫做“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三个条件中,人们最看重的是最后一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万事兴”,这是中国人总结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深化改革中出现哪些“杂音”、“躁音”呢?归结起来大体上如下: 一曰:什么都如何如何变了;二曰:什么都如何如何涨了;三曰:什么都如何如何糟了;四曰:什么都如何如何差了;五曰:什么都如何如何弱了;六曰:什么都如何如何坏了;七曰:什么都如何如何不行了;八曰:什么都如何如何难了;九曰:什么都如何如何不如从前了;十曰:什么都如何如何不如外国了。 “杂音”、“躁音”混淆视听、鱼目混珠,使人们对深化改革发生误解,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泄气、怨气、怒气,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些“杂音”、“躁音”从那里来的呢,我认为:(1)来自一些领导干部不读书、不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指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铁路推进跨越式发展,实行路局直管站段是铁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过程,这是铁路行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整个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建设和谐铁路的理论依据在中国古代,孔子提出了“和为贵”思想,并且贯彻于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观念以及“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构想。在西方思想中,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赫拉克利特提…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中国哲学"中和"范畴提出的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所谓"中",即事物的"度",要求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不偏不倚,过犹不及,是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所谓"和",即事物的和谐状态,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P205).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中"与"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P205)"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在孔孟那里就已初见端倪,而<易传>则把这一思想模式提到了宇宙论的理论高度,扩展为宇宙伦理模式,认为整个宇宙秩序是一个和谐("太和")的体系,也就是<乾卦·彖辞>上所说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3](P166).即所谓"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和谐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其理论基点是维护矛盾的同一性,保持矛盾体的相对平衡状态,防止矛盾激化,以避免统一体的破坏与破裂.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 ,新千年的帷幕徐徐开启。大团结大联合将是我国新世纪统一战线的主题。重视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态。西周末年的思想家史伯说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而“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内和外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等观念更是深入人心。四大文明古国中 ,中华民族是唯一薪火不绝的 ;世界多民族多宗教国家中 ,中国是最和谐最安定的 ,原因之一便是中华文化中“和”的传统。包括各参政党在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  相似文献   

9.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41,载本刊2004年第5期)42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注 宁武子,卫国大夫宁俞。两个“知”字皆同“智”。译 孔子说:“宁武子,国家政治昌明,就(显得)聪明;国家政治混乱,就装作糊涂(不公开发表意见)。他的聪明是可以达到的,他的糊涂是(别人)不容易比得上的。”按 孔子是主张用学问、智慧实现政治抱负的,无论邦有道、邦无道都应如此。但这里他似乎羡慕宁武子依个人安危取舍智愚的态度,反映了他当时一身学问难有用武之地的无奈和苦衷。(参见36)(素来有…  相似文献   

10.
公共关系在人事部门霍玉生中国有句古语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因素中,特别强调了“人和”这一因素对事业成功的重大影响。人事部门是各级人氏政府甲的一个综合管理职能部门,每项业务工作都涉及到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经常处于...  相似文献   

11.
(1) 人和有六大益处:人和凝聚力量,人和创造财富,人和集中智慧,人和利于成才,人和心情欢乐,人和利于健康。难怪孟老夫子断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战争的胜负是要取决于经济实力,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人心,“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  相似文献   

12.
<正>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相似文献   

13.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63,载本刊2005年第2期)6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注“知之”、“求之”的“之”:知识,事物的道理。译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不过是喜爱古代历史文献,并且用敏捷的眼光(从中)求索知识的人。”按孔子自称“非生而知之者”,实际上也就等于以自己这样的人们心目中的大学问家为例对于“生而知之”提出质疑。这是孔子认识论某种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突出之点。孔子把自己的治学途径主要归结为“好古,敏以求之”,把古代文献当作知识的源泉,至于他所处的时代,想必在他…  相似文献   

14.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相似文献   

15.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哲学概念 ,它常与“天命”、“道”、“性”、“德”等相提并论。一些古代思想家甚至认为“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相传为子思所作的《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庄子亦说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 ,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荀子则说 :“列星随旋 ,日月递 ,四时代御 ,阴阳大化 ,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多种属性。因此,人们在认识同一个事物时,如果观察的角度不同,那末,就会得出关于该事物的不同结论。对此,古代的人们就明确而深刻地认识到了。 战国时期的庄周在《秋水》篇里说,对同一事物,观察者“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相似文献   

17.
走出封建的误区——重看中国古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封建”不是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  把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译为“封建” ,是严复的一个误译 ,日知先生有长篇专文对此作了透彻的论述。日知先生指出 :在上古典籍《尚书》、《易》、三《礼》、《春秋》的公羊、谷梁传中皆无“封建”字样。《诗·商颂·殷武》有“命于下国 ,封建厥福”句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两见“封建” ,曰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 ,故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曰 :“周之有懿德也 ,犹曰‘莫如兄弟’ ,故封建之。”其意皆指周人的殖民建邦 ,绝不是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在欧洲历…  相似文献   

18.
一中医认为世间(人世间及整个宇宙空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取决于阴阳的平衡与失调,人的生命产生、发育成长、疾病与衰老,直至死亡也不例外。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战国时期)成书的《内经》就明确地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意思是说,阴阳是天地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区分千变万化事物的纲领,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也是事物生成和消亡的根本。中医在这里讲的“阴阳”,不仅是两类不同事物属性的概括,而且也包含着通过阴阳互相依存,消长转化,即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而…  相似文献   

19.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120,载本刊2007年第2期)121·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注“成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hé)。“知”,同“智”。公绰,孟公绰,鲁国大夫。卞庄子,鲁国人。“要”:“约”的假借字,意即穷困。(据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译子路问什么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洁身克己,卞庄子那样的勇…  相似文献   

20.
“个别”和“一般”通常是在两种意义上被对应使用的。一种意义是:“个别”指少见的、少数的事物和现象;“一般”则指常见的、多数的事物和现象。一种意义是:“个别”指事物的个性或特殊性,或指单个事物;“一般”则指事物的共性或普遍性,或指一类事物。不论从哪一种意义来看,个别和一般都是互相对应的,即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