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旺 《求索》2014,(5):4-9
历史理性是国际政治思想史上介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的一种重要传统。主要代表有卢梭、柏克、黑格尔等人。该传统在哲学上的出发点是对人性持有双重立场,由此衍生的国际政治观一方面强调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相信人类理性能够推动国际社会和世界历史的进步。历史理性试图谋求利益与道德的统一,这一立场对于当代世界政治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徐琳 《理论月刊》2006,3(6):49-51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卢梭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卢梭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这两部著作中。本文从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民主等四个方面对卢梭的思想作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提出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人类历史发展存在着永恒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呈现阶段性,这三种观点是维柯历史规律观的主要内容,从总体上看维柯历史规律观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4.
考茨基在《伦理与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两部著作中均对康德哲学、伦理学有过较为全面的批判性分析,其内容包括从哲学史视野定位康德哲学,对康德哲学的系统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唯物史观的相关论述。系统梳理这些内容可以发现,它们既体现了考茨基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历史观的"捍卫",同时,也直接暴露了他在实践中走向机会主义、中派路线的深层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5.
马勇 《思想战线》2016,6(5):137
政治体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哲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卢梭在提出民主共和国的政制方案后,在《论战争状态》一文中,讨论了政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卢梭在第一部分驳斥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因为霍布斯的理智设计方案恰恰为主权者的绝对权力奠定了基础,导致绝对主权者以国家理由为借口滥用武力。卢梭修正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将法律和武力的正确运用奠定在公意之上。在第二部分中,卢梭描述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处境,并着重论述了国家间的战争状态是什么。卢梭接着论述了他所构建的民主共和国如何能在这种处境中生存下去。但是,卢梭的公民社会契约论为永久和平提供了理论可能,康德的永久和平设想就是其逻辑结果。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让我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人类文明的演进纯粹都是好的和有价值的吗?这一过程我们不需要付出其他代价来换取吗?早在启蒙运动时期,卢梭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提出质疑和反对声音,他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以人性的堕落为代价。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就是人类逐渐不平等化的过程。卢梭的不平等思想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得到了详细阐释。  相似文献   

7.
卢梭的《爱弥儿》虽然长期被视为教育论著,但是无论从卢梭本人的观点还是从其本身的意义来看,它都应当同时被视为一部严肃的政治哲学著作。卢梭以自然人性在社会中的培育和保持作为公民人格教育的关键,并以其整全性作为良善政治的合法性基础,这种建构路径不仅使《爱弥儿》与卢梭其他主要著作之间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之与《理想国》所描述的古典公共教育形成对照呼应。这种对比意味着应将《爱弥儿》置于更为广阔的古典政治哲学的视野下进行解读,借此发现卢梭思想中的潜在问题及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新书推荐     
《浙江人大》2012,(11):75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韩毓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本书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与卢梭、黑格尔、康德等思想大师的渊源,并分析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从而有助于人们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9.
乍读黎鸣同志《历史是创造者创造的》(1986年12月17日《光明日报》第三版)一文,确有清风拂面之感。他力图打破历史科学中的“大锅饭”,突出强调了创造者(即创新者)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黎鸣同志竟由此轻易得出了“创造者”“创造”历史的结论(本文所有着重号均为笔者所加),公开提出了一种“新的英雄历史观。”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黎鸣同志的结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视野中的历史不仅仅涵盖了具体的事件,也深刻还原出事件背后所透视的历史本身的规律。哲学视野中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思维基础点就是将人类过去发生的事件的总和——即历史的无目的性架构为目的性从而去考察,这个过程即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称的拟历史。这种拟历史观深刻回应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中解释科学社会主义何以可能的重大现实问题,回应了西方理论界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决定论判断的理论诘难,同时也能够勾勒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逻辑,为我们寻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路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卫东 《求索》2012,(12):51-53,145
《尧典》的历史观,主要有尊古、崇德、大一统及人文观等四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历史观的指导下,《尧典》将上古描绘成一个理想的社会,突出了"德"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拟构了上古"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对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进行了人文化的书写。《尧典》的历史观,形成于周代理性主义的文化背景。孔子编定《尧典》于《尚书》之首,是出于对《尧典》历史观的认同。《尧典》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2.
  珏李冬松 《人民论坛》2014,(5):184-186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历史观之上的对价值起源、竞争和平等的错误理解,强调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初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竞争观和平等观,构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重温这一理论,树立对“普世价值”等观点的正确看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20,(16)
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说过的一句话,里面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以史为镜,离不开历史,以人为镜,离不开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今年3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与领导干部谈历史》,从"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历史观""中国古代社会建设与民族关系""历史是人类的教科书""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汲取治国理政的历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历史进步理念是其历史哲学的核心思想。按照这一思想,人类历史是朝着善的方向前进的,人的二重性存在在社会中产生的对抗性促成了这一自然目的性趋势的实现,并将最终引导人类社会走向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历史进步理念的深沉历史感和深刻的哲学眼界,为人类历史发展前景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理想信念和目标,在全球化时代仍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习根 《前沿》2009,(3):46-48
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总体现,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一个总体。这个历史总体是由他早期的文化总体演化而来.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卢卡奇新的历史观将黑格尔的现实就是过程的思想融入马克思的总体观当中,他的总体观的基本意义包含在世界历史过程的观念中,总体实际上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历史总体。总体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还意味着每个社会都可以被看作一个总体的方法论观点。  相似文献   

16.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核心价值。《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尊重客观事实,一切从历史实际出发,按照党的历史发展历程中的客观事实及其内在联系,正确地认识和阐述党的历史,客观公正、恰如其分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准确地揭示出这一时期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从而使之成为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7.
有关“狼图腾”的争议,是因一本名叫《狼图腾》的书而生的。对于该书及其争议,我在一篇题为《自然·文化·人性与社会历史观——兼谈“狼文化”以及有关它的争议》(见《上海文化》2005年第6期)的文章中,已经详加论述,毋须再赘。这里要着重说的,是对“图腾”这种原始文化现象所持有的两种不同甚至完全对立,但又都是非科学的思想观点。一种看法认为,图腾尤其是狼图腾,不仅在远古时代就已有之,而且绵延不绝,直至当今乃至未来,都应该世代崇奉。另一种看法则大不以为然,不仅反对狼的图腾崇拜,而且压根儿否定有过狼图腾,就连对是否存在过图腾现象…  相似文献   

18.
黎澍同志在《历史研究》1984年第五期上发表了《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一文,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命题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两者均违反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原意,而非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来与黎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9.
拙文《如何“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发表后,引起一些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有益的学术争鸣。巨永明先生在《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2期)撰文《能“真正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吗》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史上,真正还原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评价只是一个理想而已。原因就在于评价者由于受到各种干扰,缺乏一种超然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历史已经证明,华强先生强调的用阶级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必然产生偏见,也不可能真正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还原历史人物本来面目是历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巨永明先生的…  相似文献   

20.
在邓小平的思想和实践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内容。这些内容渗透到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构成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十分丰富的,本文仅就他的历史观的科学的历史评价标准做一点学习和研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经验总结,应采用什么样的科学历史评价标准,一直是历史科学界争论不休、弄不清楚的问题,也是我们党内争论不休的一个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们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实现伟大转折,在领导我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领导我们总结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实践过程中,提出了科学的历史评价标准体系,这是他历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