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存文明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程度,是合乎人的本性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将建立新的价值系统,人类将从对物的依赖关系中,被物所奴役的异化状态中彻底地解放出来,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该是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美学层面,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人类社会的生存文明应该是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享其成、安定有序、诚信友爱、互为目的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人类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和谐状态。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和美好生活状态。这个追求历程一直伴随着人类对和谐本质内涵的探询。人类社会在不同阶段,由于文明发展的差异,对和谐内涵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异,从抽象本原的本质特征,到具体事物的对立统一,再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理性状态,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哲学上来看,人类对和谐本质内涵的阐释可分为:抽象和谐论时期、具体和谐论时期以及发展和谐论时期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是和谐关系论的观点,这里的"和谐"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关系——事物间共生、互利、可持续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3.
陈强 《传承》2008,(10)
大学生休闲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高校和谐校园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和谐、生生和谐和师生和谐.以"四有"正确引导大学生休闲,推进各主体间和谐,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为大学生休闲提供广阔平台,有助于积极休闲活动的开展,最终实现大学生休闲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周鑫 《前沿》2013,(7):53-5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指出了消除异化劳动的途径,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并概况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虽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不是非常完美,但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益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异化"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结合当代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理念,探索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和谐警民关系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和民众情绪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使人类社会的整个生存状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对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带来了新的考验.网络时代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公安机关要树立尊重"网络民意"的理念,建立与媒体合作、互动和双赢的机制,建立公安执法信息公开机制,建立警民双向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6.
彭文英 《理论月刊》2008,(1):184-186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在和谐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应当承担的责任.本文以和谐社会为背景,阐述了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和和谐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刘晓 《前沿》2012,(6):53-54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分析网络流行语"寂寞"的成因出发,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容再分析,联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出了异化劳动的自我异化是使无产阶级主动扬弃异化,进行世界革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成就人类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诱因这一结论。依此加深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生命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重视生命是人类自身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讲座,开展生命实践活动,向大学师生阐释生命教育内涵以及生命教育内容,树立生命教育观念是大学实现和谐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化自觉就是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旨趣的人类文化自我意识,是对人类文化普遍本质和共同命运的深刻意识.它不仅为构建和谐世界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理想,而且提出了人类走向和谐世界的实践程序,强调人类只有通过跨丈化对话、全球合作和全球制度实现当代世界秩序的和平变革,才能打破"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公正合理、充满活力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世界中的科技异化现象成了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网络盗窃、网络色情等网络犯罪不断出现;网络世界让人伦理道德意识淡薄,也妨碍人的现实人际交往;电子游戏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世界造成了新的不平等,等等。这些问题有悖于人类发展和应用网络技术的宗旨,严重阻碍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网络世界中的科技异化问题,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和谐与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双重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和谐社会,寻求社会结合的最佳方式,是人类永恒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因而也就构成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本文从唯物史观出发,对和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矛盾表征为和谐与发展的双重张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和谐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内涵的追溯、解剖,可以洞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异化劳动的批评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勾勒,尤其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赫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和社会异化思想,都与马克思和谐思想有着密切的理论联系,都对马克思和谐思想有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并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齐子玉  周颖 《人民论坛》2011,(7):192-193
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与养成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全面与自由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有利于推进高校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所以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彰显教师人格魅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等来培养与养成大学生的和谐人格,推进大学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田磊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71-174
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与大学的和谐发展休戚相关。建设和谐大学,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应该主要着眼于大学中一些特殊群体。这其中,一个最典型的群体就是民族高等院校中的“受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研究和探讨促进民族高校受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途径,可以完善民族高校现存的资助体系、帮扶体系、关爱体系等,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方磊 《青年论坛》2007,(5):67-68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不仅关系到高等院校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的完成,而且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途径,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王秋芬 《前沿》2006,40(4):21-22
青年马克思人的和谐发展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劳动是人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二,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和谐发展的最大阻碍是劳动异化。第三,和谐发展的人必须是全面发展和个性丰富高度统一的人,是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第四,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这一时期还没有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他的和谐发展思想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7.
皮海兵 《人民论坛》2011,(7):226-227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在给人类主体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主体的异化危机。网络主体异化作为一种网络技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被人们普遍而广泛地感受和认识到的现象,它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网络空间里主体自身的异化、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等类型。  相似文献   

18.
继承儒家和谐思想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和谐思想是高校德育重要的思想文化背景,儒家和谐思想与高校德育的结合有着良好的社会条件.继承和发展儒家和谐思想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优秀和丰富的资源,有利于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能够增强高校德育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西方性别理论对于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意义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性别理论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探索和追求两性和谐平等发展的奋斗历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建构并发展基于两性平等、和谐共进为价值基础的性别文化与价值观.新时期新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性别观应是用辩证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的一切性别观念,以共建彼此尊重、平等相处、协力互助、和谐共进的性别关系为目标.旨在追求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实现.借鉴并分析西方社会性别理论的认知视角与方法.对构建我国的和谐性别文化与价值观,促进两性关系的和谐全面发展,促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将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莹  刘颖 《社会主义研究》2007,71(5):137-139
和谐世界秩序理念关于人的和谐发展思想、关于文明兼容并蓄思想、关于全球整体利益思想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均衡、协调、和谐的关注,又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和平、公平与正义等人类普遍价值理念的追求,体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气派,是对西方主流国际秩序理论的飞跃和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