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轩 《理论月刊》2012,(3):37-41
和谐辩证法通过对事物存在的形式和状态、事物内部和事物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和方向、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目的与理想的认识与描述,展示了与矛盾辩证法不同的着力点、思维理念和价值取向,形成了对矛盾辩证法的包容与超越。对和谐的目标追求构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持,"和"体现且揭示的是古往今来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思考、探讨、向往与希望,也代表着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徐宇 《淮海论坛》2007,(3):36-38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的一切事物之间的和谐状态。当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由于社会不同阶段人们实现自己愿望的客观条件不同.这种和谐的状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和谐的程度、范围及和谐所惠及的社会群体.也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要惠及全体人民的最广泛、最高层次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谭会乐  许兵 《传承》2012,(4):38-39,77
中国共产党人在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上,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相继提出了"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和"和谐动力论"等思想,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这四个动力论是一个前后相继、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从实践上看,这是对当今世界和中国所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与变革所作出的积极的判断和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不断深入演化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4.
刘文良 《前沿》2009,(11):118-122
人类的自然观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考察和反思西方自然观念的发展旅程,探讨古希腊的"有机论"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现当代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和谐"论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可以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以生态文明为突出特征的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和谐”哲学的制度体认与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对宇宙万物存在的一种状态性反思和构建,是中西方普遍追求的一种对世界与社会意义的理解。作为一个基本的哲学概念,"和谐"关涉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特性,而是一种隶属于整体性的关系特性。社会秩序意味着一种有助益的社会宏观运行组织状态,这种组织状态一般是在规则或制度的作用下形成的,秩序促进和谐,秩序的合理维持依靠制度的支撑,法律渊源于人类维护社会和谐的原始规则,是人类社会在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对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原始习惯的确认。当下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严重削弱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为此,改变在中国社会各领域内所存在的各种低效率的潜规则状态,构建权利结构和谐的制度体系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汪联舫 《政策》2013,(5):69-71
文明,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执着追求,寄托着人类超越局限、追寻幸福、和谐共存的梦想。恩格斯对文明曾作出这样的表述:"文明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建设"文明湖北",是省委、省政府顺应湖北经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以后提出,并在十七大正式确认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追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但是,人们对和谐社会理论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属于"纠偏论",即将和谐社会理论定位为对过去一段时间实践中所出现的偏差与不和谐现象的纠正;第二阶段属于"补缺论",认为和谐社会理论是对过去只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忽视社会建设的一种理论补全,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理论;第三阶段属于"本质论",认为和谐社会理论已经超越了狭义的社会建设范畴,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经过三个阶段的提升,和谐社会理论的内涵不断拓展,科学定位得以确立,历史意义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8.
论冲突与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冲突与和谐作为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它们相互对立,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融突共生,成为人类社会演进的动力。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在冲突与和谐的融突中螺旋上升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冲突与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冲突与和谐的普遍存在形式。化解冲突,实现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要面临的永恒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当前,努力建立和正确认识冲突与和谐的转化机制,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存文明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程度,是合乎人的本性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将建立新的价值系统,人类将从对物的依赖关系中,被物所奴役的异化状态中彻底地解放出来,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该是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美学层面,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人类社会的生存文明应该是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享其成、安定有序、诚信友爱、互为目的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人对和谐社会的定义和看法也会不尽相同。秩序论认为:和谐社会是基于人类实践而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和谐有序、协调一致的有机社会;结构功能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诸社会子系统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内部关系协调、结构合理和功能优越的社会;冲突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能不断化解矛盾和冲突从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的良性运行、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综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或差异协同,是一种动态变迁中的平衡与和谐,是一个能不断自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良性运行机制,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