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自明代诗学将汉魏分论,到清人选诗有"汉音"、"魏响"之谈,至今影响甚巨.对"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点.据此而论:曹操的作品仍是诗歌语言与音乐旋律之美的综合体,属于汉代"歌诗"的范畴;曹丕与曹植的诗歌,则由于创作心态与观念的新变,逐渐表现出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分离,从而走上了诗歌自觉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向说中国是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然而,近几年来新诗创作却格外受到冷遇,写新诗的人感到迷惘和困惑,诗坛相对地寂寞了。这是令人气闷的。且不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曾经起过开路先锋的作用,即以新时期的文学复兴而论,也是以“四五”诗歌运动为起点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诗歌创作的这种比较沉闷局面呢?原因固然复杂,用一句话也许难以讲清。但有一点却值得提出:那就是评论界学术界对新诗的重视不  相似文献   

3.
邓汉仪认为诗歌应"追国雅而绍诗史",所以他重视记载时变过程,反映一代兴亡之感,关注民生、民瘼的作品.这既是对传统诗学"诗史"观的继承,又是对国雅本质的回归.邓汉仪还以鲜明的历史意识为诗歌选本张目,借助诗歌总集《诗观》的编纂,以求"成一代之伟观",使选本具有诗歌发展史的意义,这是对诗史观的发展.作为康熙前期诗坛旗手,其诗史观对矫正清初世俗诗风,使诗歌创作回归现实主义传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过去学界常将"九叶"诗人视作"反主流"或者"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其实这种"主流——边缘"的二元视角有失准确。相比而言,组成这一群体的《诗创造》一支与新诗传统有更多的延续性和同构性,他们身上有很多"主流"以及"残余"因素,在四十年代后期才开始体现出一些"新变"因素;而西南联大一支则更多地体现出过去新诗传统中没有的"异质性"。"九叶"诗人与左翼作家的分歧其实主要不是"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而是关于文学要不要体现"人民本位"、要不要当作"宣传工具"等问题上的分歧。尽管"九叶"的两分支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新变"因素,但是对于"人民文学"而言,它们都是"异端",都应予以"收编"。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理解"九叶"这一群体是如何被视为/自视为一个"流派"的。  相似文献   

5.
文学革命后,口语入诗、诗歌散文化的追求曾导致“诗文合一”、诗文不分的倾向。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诗歌和散文文体界限不清的问题引起了创作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对诗歌文体独特性的追求促使作家们对新诗语言进行调整和加工。通过对诗歌语言“形象的加工”和“声音的加工”的自觉追求,新诗语言逐渐与口语拉开了距离,这有力地推动了新诗文体的完善。从“诗文合一”到“诗文划界”,这一现象揭示了文学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形式发展的关系,这也包括现代文学的文体发展对文学语言变革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初唐前期诗坛,传统儒家"雅"、"颂"的诗歌观念的复归并没有影响到当时诗人在诗歌艺术领域里的探求,"丽藻穷雕饰"成为诗人们的共同创作观念和努力目标;与此同时,"清辞巧制"也为诗人普遍接受.这使得在艺术风貌上,此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追求辞藻的雕琢、体制的精巧和诗风的清雅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晚唐诗歌研究在新时期最大的突破,就是把“唐末”作为独立的时段从晚唐文学的大框架中独立出来。从具体的研究对象看,晚唐诗歌研究涉及到作家的生平考订与作品的编年、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诗歌类型、作家群体以及“转型”、“过渡”的特性等不同层次的问题。而在研究观念逐渐调整的新时期,如何直面晚唐文人的生存方式、心态以及观念,如何确定晚唐时段在历史流程中的定位与意义,也许是晚唐诗歌研究中具有潜力的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8.
欧化是现代汉语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和现象,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书写的中国新诗面临着欧化带来的种种困境和难题。与欧化相对的是本土化,二者的关系相当复杂,其关键是欧化或本土化在新诗自我建构中的位置。其实,与其纠缠于欧化在新诗中的有无、可否,不如考察语言欧化的历史性存在如何重塑了中国诗歌的书写方式、改变了中国诗歌的哪些质素。这些方面在新诗的许多代表性诗人和文本中有清晰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诗性传统"是一种基于文学"诗性"观念提出的整合性观点,认为现代小说呈现出的"诗性"特征,不仅说明文学"诗性"主题在现代小说发展中的稳定性、长期性和经典化现象,而且对于现代小说思想内容和文体形式的生成衍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文化整合意义上提出了"诗性传统"这一论题,也就意在引入一种深刻的理解秩序,以弥合、改变目前现代小说研究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或误区,为研究提供一种本体论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从文体嬗变的意义上看 ,散曲文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次变体 ,也是古代韵文学的最后一种形态 ;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视之 ,散曲语言是对传统诗歌语言的一种疏离 ,甚至与此前正宗文学语言相对说来是一种逆向思维。所谓“尖新茜意”、“说尽道透”,以及泼辣、灏澜、透辟、生新云云 ,与含蓄蕴藉的诗 ,雅洁清空的词 ,都是完全不同的。曲语已趋于通俗晓畅 ,渐近“言文一致”,其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诗 ,已是项背相望。故体式之变 ,根在语言之变  相似文献   

11.
王珂 《金陵法律评论》2004,3(3):104-109
新诗文体的初步形成主要经历了19世纪末的"诗界革命"和20世纪初的"白话诗运动"两大阶段.诗界革命是保守的文体改良运动,以增加"新名词"为汉诗改良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动摇汉诗的根基,文体变革的力度太小,基本上没有对汉诗的诗句、诗节、诗段及诗律进行变革.白话诗运动又太激进,对已有的古代汉诗诗体进行了全面的颠覆,不仅改变了汉诗的语言、文体和内容,甚至写诗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变,是一次超过了汉诗承受能力的文体大变革."诗界革命"的保守和"白话诗运动"的极端都是当时的政治局势及诗歌生态决定的.新诗出生时的先天不良造成了后天成长的艰难,特别是百年间新诗文体建设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早期的文体变革有关.  相似文献   

12.
法式善是乾嘉时期秉承唐代王孟诗风的重要诗人。乾隆盛世的诗学导向和淡泊的个性,成就了法式善以清雅见长的诗风。他在致力于对唐代王孟一派的摹写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师法杜甫、白居易和晚唐诗风的诗歌倾向。正因为如此,在他那些熔铸着人生际遇、人文关怀和审美趣味的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在追踪王孟一派时,襟怀颇为包容,表现出了在唐诗影响下创作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正是法式善作为清代诗人的独特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随物赋形",指的是苏轼诗文表意自然顺畅而又灵活多变的特点.其形成表面上看是苏轼在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使然,但归根到底则与其观照世界和立意取境的独特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佛教的"现量"观和禅宗"随缘自适"、"任心"等思想的影响下,苏轼要求创作主体在观照外物的时候拥有"空且静"的内心,且不主动向外界搜求,而是即景会心,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即为诗料.苏轼对水"随物赋形"这一特征的认识并不限于文学领域,它体现在其为人处世的原则上则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兼容儒家思想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席建彬 《金陵法律评论》2004,(5):105-109,121
在现代文学生成、发展的跨文化语境下,诗性文化传统存在着分化、融合与拓展的趋势,从而为现代小说表现诗性精神的多元化取向提供了实现的前提。与之相适应,现代小说中诗性存在的具体形态也发生着变化,在承传了以和谐为基质的传统古典美学意蕴之外,又表现出之于诗性的失衡或失落的焦虑等现代意味的“边缘情绪”。同时,由于西方宗教精神的影响,诗性存在形态的神性层面意义也逐步进入了现代小说的视阈。  相似文献   

15.
用“飘逸”两字概括李白的诗风,既不符合李白的生活道路,也不符合李白的创作实践。细加考究,他之自然吐露感情,在各个时期,有着显著的不同风格。概括地说,出蜀前后主要是“飘逸”的;一入长安后主要是豪放的;而入长安后主要是于豪放之中时时发为幽愤和沉郁的慨叹,及至晚年流放夜郎就完全成为悽怆和悲壮了。  相似文献   

16.
包括风、雨、霜、雪等在内的自然气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题材,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自然气象与诗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较稳固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自然气象在审美愉悦、社会心理等方面对诗人的创作动机产生着直接的激励作用,这种作用是随着人们对自然气象审美功能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不断发展而显现的,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物感说中的混沌一体,到唐宋时期兴感说中的条分缕析,可洞悉这种作用的历史发展轨迹;另一方面,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主动运用自然气象的意境营造功能,形成了不少凝结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审美意境,如对床夜雨、寒夜听雨等。  相似文献   

17.
杜溶诗在清初诗坛迥异于竟陵楚风,也置于虞山、云间诸体之外,形成独具一格的诗体--茶村体.茶村体的诗学意义体现于:在晚明公安、竞陵横扫诗坛之际,茶村体却能不染楚风;尊古守道,宣忠扬孝是杜溶诗文创作的主要动机,并重新将诗歌之旨定位于载道的高度;独尊少陵,对前后七子、公安、竞陵既有公允地反拨,亦有合理地修正.茶村体以独特的尊古方式丰富了晚明清初诗坛.作为清初诗坛的异响,茶村体在其时孤鹤独鸣,未显当世.但在作者卒后半个世纪,诗坛却给予了积极的回应--直接影响了清中期诗坛.  相似文献   

18.
在中晚唐诗歌史上,姚、贾虽以苦吟并称,但思想境界的不同、时代士风的变迁,已使二人的诗歌精神产生巨大差异.从孟郊、贾岛到姚合,随着苦吟的内蕴变化,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姚合上承王维及大历诗人,融汇张籍、贾岛等诸家之长,成为苦吟诗人的集大成者.他所追求和倡导的"清峭"诗风,代表了晚唐苦吟诗人共同的审美趋向.这是他们在艺术旨趣上最终选择姚合,远离贾岛,形成情感平和、风格雅正创作格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南北诗风的融合是南北朝诗歌向唐代诗歌发展的总趋势 ,而隋诗则是该阶段的重要一环。隋前期北方诗人的崛起 ,使得南北朝以来北方诗歌首次在诗坛占据主导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 ,这时的诗歌创作在刚健厚重中融入了南方诗歌的精巧流丽。隋后期由于大批南人北上 ,因而出现了南朝诗风的复归。但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在保持浮靡清丽本色的同时也融入了北方诗歌的阔大沉厚。“北人学南”、“南人学北”,正是这种双向交流 ,推动着诗歌朝着南北诗风融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文学形态除了凭藉语言外别无长物。新诗的语言经历了口语化、诗化和散文化的变迁,新诗的体式也经过了白话体、格律体、自由体的演变。通过探讨新诗体式的演变与诗歌语言的变迁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诗歌语言的诗化与非诗化是导致诗歌体式产生演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