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徐立华 《群众》2010,(11):46-47
<正>文化是城市的"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城市特色因文化而灵动,城市精神因文化而彰显,城市风气因文化而形成,城市形象因文化而展现,城市实力因文化而增强。一座城市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彰显竞争优势,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建设的"强筋骨",更源自于思想文化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2.
以"艺术城市"理念探索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要基于城市特质资源,凝练城市主题文化,将文化纳入城市顶层设计,用文化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以主题文化塑造城市环境,形成"唯一性"的特色城市;要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与当地的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产城融合。  相似文献   

3.
张全峰 《传承》2014,(11):36-37
文化建设从基础上关系着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加强兵团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示范区作用,是新时期兵团更好发挥维稳戍边作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刘彬桂 《创造》2004,(7):43-44
熊思远先生认为:"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城市是凝固的文化.""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新经济增长点."那么,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昆明,她的历史文脉在哪?她的名片又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正>城市是一个有机复合体,每个人对城市有着不同的理解。纵观中外城市的构成,除了通常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外,还越来越强调与城市高速发展"快跑"中凸显出的安全防灾文化。虽然说优秀的建筑可以"点亮"一座城市,但如果忽视了"人"的尺度、人的安全容许极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不仅没抓住城市的内涵,更会因忽视城市的生命线系统建设,导致城市风险不断。对于每一个清醒的城市建设者来说,  相似文献   

6.
正大力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传统的"通州味"。一是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生态建设和景观建设;二是保护和利用好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固态"通州味";三是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态"通州味"。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在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传承和发展"通州味",对副中心提升文化品位、塑造对外形象、加深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谢禾生  王鹏 《人民论坛》2012,(26):186-187
世界科技名著《天工开物》诞生于新余,给新余留下了宝贵的"天工文化"遗产。"天工文化"是用城市主题文化理念提炼出来的响亮的城市品牌,是最符合新余城市精神的、最具有发展力的城市品牌。新余城市主题文化建设要将天工文化全面融入到整个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当中,整个城市系统都应围绕天工主题文化科学运作。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应该致力于打造"街巷文化",让每条街巷都变成展示北京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博物馆展厅,让文化"活"起来,让北京成为"博物馆型城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每个城市都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绝美韵味,这些韵味都深藏在曾经亘古的历史记忆中,跳跃在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里。行色匆匆过往的游人,若是不能在旅途中发  相似文献   

9.
城市文化形象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2015年以来。武汉市以打造"世界设计之都"为形象定位,以发展工程设计产业为中心,在城市文化塑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设计产业的主题性、展示场所数量、文化活动数量以及市民认同感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可行的解决途径是:艺术和工程设计产业发展突出水文化个性特征;借助多样化渠道增设展览场所;通过组织更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以及将艺术设计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使"世界设计之都"城市文化形象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正>深入挖掘一座城市、一条街道、一个胡同的历史,以雕塑、牌匾、碑刻等多种形式展示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广场和公园里,让历史活起来,走进市民生活,让整座城市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博物馆。街巷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元素,承载着城市最为细腻、广阔而深厚的文化;更是百姓生活与工作的聚集地,这里有市民最直接的存在感、获得感和自豪感。"街巷文化"是广大市民的身边文化,一座雕塑、一堵城墙、一块老碑、一条旧牌、一个街道名、一张旧地图,就像一座"城市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区,静静地开放着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东城区继承发展了网格化管理、综合执法,并将两者有机融合,进一步整合力量,形成了符合东城实际、具有东城特色的"以网格化为手段、以文化为灵魂、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前提、以民生改善为根本、以综合执法为保障、以一流为标准"的城市管理创新模式。其中,以文化为灵魂的城市管理追求为东城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东城区的城市管理不仅在于干净整洁、绿化美化,更在于追求文化的品位,在于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使"文化成为城市的灵魂,城市成为文化的载体"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管理各个方面。在管理中,东城区注重探索新的古都风貌  相似文献   

12.
《松州》2010,(3)
<正>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被公认为是未来城市发展核心竞争产业和持续竞争力的来源,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突出强调人的创造力,它的发展需要大量优秀人才的推动,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上,人才是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现代城市伴随着资本主义地理扩张而逐步壮大,它通过建筑、电影院、印刷机、互联网等种种城市机制不断生产出高级文化,为其扩张开辟道路。这些文化因其"先进性"得以顺利进入现代城市人(市民)的日常生活世界,左右了他们关于现代城市的想象,进而支配他  相似文献   

14.
在中小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问题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好看的不好用、好用的不好看等问题。要提升公共文化空间的品质,国家文化公园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态或模式。城市国家文化公园要在文化基因、文化标识、城市高度、城市形象等方面达到水准,把"好看"与"好用"结合起来。建立国家文化公园,已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美丽中国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武宣研 《政策》2013,(6):73-75
文化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发展最深沉、最长久的动力。当今,文化实力越来越成为判断城市发展水平,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标志。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以格局定高下,以文化论输赢。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五城"(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大学之城)的战略任务,以此提升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21,(28)
正近年来,衢州市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打响了"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也让"富而好礼"成为城市风尚。当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理想、理念日渐形成,衢州市的很多老百姓都能在"家门口"与邻里们一起培育"致富果"、共享好生活。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城市的形象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层不变。"十三五"时期,国家顶层设计连续赋能武汉,武汉城市形象再塑工程具有新的内涵与意义。重大时代背景的转折和战略重点的转变让武汉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对武汉城市形象精准的再定位、对武汉城市精神深入的再阐发、对武汉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持续的再跟进、对武汉长江文化品牌强劲的再创建,让武汉在"十三五"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敢为人先、赢得主动,创建城市形象塑造的"武汉style"。  相似文献   

18.
一个地区的统战文化,必然与地区鲜明的人文特点密切联系。就磴口的发展历程看,凝聚和发挥其文化优势的根本特征,即屯垦戍边文化。一部屯垦戍边史,贯穿了磴口的古往今来。人们在这里屯垦戍边、繁衍生息、开发建设、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19.
王君正 《政策》2013,(8):10-13
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是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襄阳实际作出的战略部署。襄阳有着2800多年的悠久建城史,文化对城市建设与管理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襄阳的鲜明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加快"都市襄阳"的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贯穿于城市的规  相似文献   

20.
崔晨 《北京观察》2015,(1):26-29
<正>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现实需要,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积极稳步加以推进。北京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强调,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使北京成为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城市。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考察调研时,进一步明确提出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