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起步较早,工作成效显著,村寨自然生态得以保护,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文化特色得以彰显,和谐文明氛围不断增强.其经验为: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建设中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三者必须协同发展;政府重视、学者支持、村民热情参与是村寨建设成败的关键;特色建构型村寨虽然部分与历史文化真实不尽一致,但在村寨保护与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屋不仅是黎族社会文化象征的物质载体,它还在人与物的关系互动中被赋予生命。家屋建造过程中的立柱仪式、灶的设立及烹饪、女性生育及其对花婆的供奉等,将人的生命与家屋联系起来并展现家屋的生命力。食物作为家屋与外部环境、人与鬼灵之间的一道屏障,将外围象征男人和女人的两个圈层与内部人与家屋生命的核心区域隔离开来。这样的圈层,投射出家屋中以家族长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特征和黎族人的宇宙空间分类与秩序。  相似文献   

3.
桃在民俗中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形式,起到祈福娱神的吉祥功能与祛凶禳鬼的辟邪功能。这种自然界中的常见之物被赋予了特殊意义与神秘色彩,明显地具有“灵物”特征。桃的灵物崇拜与原始自然条件及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并在流传的过程中融合了儒释道多元思想。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地的村民参与旅游开发,是社区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贵阳市镇山村布依族苗族村寨为例,就该村寨的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该村寨村民参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节日节物是节日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类"意义生产"的特殊载体.节俗活动和节物也可看成主体的一种"言说"行为,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端午节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物--"端午索"就极具性别修辞意义和符号指述关系.社会生产和分工是端午索确立女性修辞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前提.端午索的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大致可分为夫妻指向的符号意义和母子关系的符号意义.这两种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既存在共同点,又具有差异性.深入研究包括端午索在内的众多传统节日节物的性别修辞与符号指述关系,对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民族文化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最好的物质载体,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全面、系统、集中、原生态的民俗展示,是活生生的正在运行、发展着的民俗;作为一种产品类型,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应将村寨作为一个整体开发为产品,产品要素要齐备。贵州省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展得比较早,且卓有成效,但是产品不完善,本文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7.
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李伟 《思想战线》2002,28(6):36-39
乡村旅游是一种具有田园观光、乡土民俗感受及休闲度假性质的"复合式旅游产品",其文化特性包含有深厚淳朴的传统文化和宁静自然的田园生态文化,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大力开发这一旅游产品市场,而且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城乡交流与沟通,理解传统与现代特质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山东文学旅游资源承传久远,数量丰裕类型多样,广布于全省诸多区域。在国内旅游产业由大众观光游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时代语境中,深入挖掘山东文学旅游资源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及审美内涵,实施整体性规划设计与开发,遵循建构主义真实性原则,将真实性文学地方与社会建构结合,构建"文学山东"旅游空间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拓展山东省作为"文化圣地"之内涵、丰富山东地方形象和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洪东 《求索》2013,(4):225-228
急剧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牵涉空间结构、城乡经济及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内容的深刻转变。通过解析村落家屋文化和住居形态及其现代化过程,可以窥见乡村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变迁,认识和理解区域社会与文化的历史及现实。以成都东山客家乡村家屋文化变迁为个案,研究发现,在传统社会,家屋是居住空间、礼制空间与神圣空间的聚合;改革开放以来,住居文化变迁的主表现是以礼制文化的逐步转型和以家屋"祛魅"为主特征的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及住居的世俗化。它同时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变迁历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14,(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访谈,发现海南在传统节庆祭祀、渔民生产生活和传统舞蹈中有丰富而独特的海洋民俗体育文化遗产;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市场需求空间较大,但目前存在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创新不够、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途径,旨在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增强旅游文化特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民族档案的田野生成始于在“文化生态—民族档案—人—民族文化”的认知系统中所展开的民族文化考察.基于田野实践,能凝练出民族档案的“探寻”、“认定”、“固化”、“留存”、“利用”五个环节,以作为序列化的田野档案工作范畴,初步建构具有序列感的工作知识谱系,再把其运用于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实现民族文化档案化的民间意识、民间行为在村寨中的约定俗成.  相似文献   

12.
俞爱玲 《新东方》2014,(1):34-37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访谈,发现海南在传统节庆祭祀、渔民生产生活和传统舞蹈中有丰富而独特的海洋民俗体育文化遗产;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市场需求空间较大,但目前存在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创新不够、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途径,旨在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增强旅游文化特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燕  王美芬 《思想战线》2011,(Z1):29-30
一个村落的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组成部分和与外界沟通的重要纽带之一,有其经济和文化功能;同时,以路为基点"连接"或"区隔"出不同的空间,村落及村民如何围绕路及其延展的公共空间得以组织、建构与互动,在不同的空间和场域中,人们如何行为。通过对大理市双廊镇双廊村"村社路文化"的调查,结合功能论的观点,思考路与白族人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4.
民族特色村寨作为我国民族地区重要的组成单元,因自身兼具的经济社会建设振兴与文化生态保护传承双重特征,其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国家的关注。被誉为“长寿之乡”的巴马瑶族自治县长寿村是群山绿水环抱中的一个历史悠久、人文生态和谐的民族特色村寨。在生态休闲康养旅游发展进程中,巴马长寿村依托自身独特珍贵的生态人文资源逐步成为世人惊叹的生态旅游、康养度假胜地,为村寨空间及地理景观的变化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哈维的资本三级循环理论作为基础框架,对巴马长寿村旅游资本的流转与积累、旅游空间的生产和村寨地理景观的改变三者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探索出未来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的主要模式包括:旅游空间原地生产、旅游空间本地生产、旅游空间异地生产3类,而每一类空间生产模式亦可涵盖诸多类型。这3类模式及其5种类型的比较研究初步表明:本地旅游空间生产模式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正效应最为突出;保持景区与民族传统文化社区稳定、合理的空间结构与文化展示合作关系,是此模式的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长阳县政府以"五落钟离山"为中心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修建了大量与廪君神话相关的人文景观,全面开发包括历史、考古、自然、民俗、民间歌舞表演等内容的民族文化资源,制定了优惠政策恢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在这些政策、措施的引导和刺激下,"五落钟离山"村民的民族认同意识产生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呈现出"渐进性"和"功利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李会娥 《思想战线》2012,38(2):141-142
贵州雷山郎德上寨,是一个拥有五六百年历史①的苗族村寨,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为生,全寨有耕地约287亩,140户,568人,全是苗族。自1987年以来,当地以"苗族风情博物馆"之誉对外开放,至今已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近百万人慕名前往。而值得注意的是,呼应于外界对其"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保存完好"等评价,当地村民也逐步树立起广泛而深入的"文物般的文化保护理念",②从而也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8.
苗族"鼓舞"是黔东南部分苗族村寨举行祭祖、祈求、驱逐等仪式时的一种形式栽体,由于它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民族文化旅游的经济活动中,"鼓舞"也开始变成一种文化资本和商业演出.这种功能的转换从内部改变了"鼓舞"的文化性质.在提倡文化发展和文化保护这两种现实的情况下,关注和理解民族文化事象的文化变迁是有意义邋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6,(10)
正小镇资源禀赋优异汤山,南京唯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内唯一世界著名温泉小镇,资源禀赋优异,人文精华璀璨。集"山、水、泉、林、碑、洞、寺"七景于一体,史前、地质、明朝、民国等文化传承有序,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小镇人文底蕴深厚汤山物华天宝,民俗旅游项目丰富,拥有汤家家温泉村、汤山七坊旅游村、湖山圣村等民俗特色旅游项目。围绕产业形态,持续开展众多节庆赛事,突出"温泉+"品牌特色,持续举办了七届汤山温泉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营造了"月月有活动、处处有看头"的浓郁文化氛围,汤山的人文情怀、大美形象和旅游休闲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小镇风貌韵味十足  相似文献   

20.
几乎是在获得玉溪市红塔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荣誉的同时,小白井村重修了祠堂,把全村不同姓氏村民的祖宗灵牌供奉在一个空间内,使"一姓一祠"的宗祠变为"六姓共祠"的村祠。这是村民们重建村落的集体实践的符号表征。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创造性地转化及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对村寨社会的重新整合,是小白井村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乡村发展的国家主导与村民的创造性参与,是乡村建设能够较好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