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朗·L·富勒是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论述是对实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批判,也是对传统自然法理论的突破。虽然富勒的法律与道德关系理论并未达到逻辑上的自洽,但其关于法律的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动态关系的论述切中了法律发展的轨迹与脉络,对于当前的立法与司法活动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哈特的理论对现代分析法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观点也是其特色理论之一。哈特与富勒、德富林以及德沃金等人论战中更是展现出独特的观点。本文主要围绕这三次论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道德和法律是两个最重要的社会规范体系 ,但两者的关系却是哲学界和法律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关这一问题的著名理论———托马休斯 -康德模式并未解决这一问题。现代新自然法学派与实证法学派之争又将这一问题再次突显。现实和理论的双重需要都要求我们一方面为道德与法律划定基本界限 ,另一方面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有关难题作出细致的分析 ,对有关行为方案作出谨慎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朗·富勒 (LonL .Fuller,190 2 -1978年 ) ,美国著名法理学家。他继承了西方历史上世俗自然法思想的理性传统 ,不仅强调法律与道德不可分 ,而且强调法律本身的存在也必须以一系列法制原则作为前提 ,这些法制原则就是法律的“内在道德” ,也即“程序自然法”。为了论证法律与道德不可分 ,富勒提出道德可分为两种 ,即愿望的道德 (moralityofaspira tion)和义务的道德 (moralityofduty)。显然富勒的道德是很广义的道德 ,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讲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中的“道德” ,在理解了富勒关…  相似文献   

5.
道德建设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际民  陈波 《理论前沿》2001,(20):13-14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 ,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 ,善于总结经验 ,注重实践提炼取得的在治理国家基本方略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领域的新发展。故此 ,从理论和实践视角来积极探讨道德建设与法治的作用关系 ,对这一思想的实践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从法治的含义和折射出的本质及其原则来看 ,道德的影响和作用深刻地体现在道德建设是法治实施的内在精神源泉和支柱(一)从法治社会关于法治建设的一系列原则考察。“法治”在当代最具权威的法律百科全书《牛津法律大辞典》所界定的含义是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之争贯穿于整个法理学的发展,富勒认为法律是具有道德性的。哈特则认为法律与道德是相分离的,但承认存在最低限度的“自然法”。这场争论的最终目标还是放在如何更好地实现法治这一落脚点上。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的道德性必然会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地方民众日常生活实践中,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进行约束与规制,这种力量的源泉在于道德伦理,法律法规,经济互动,宗教信仰等复杂活动,抑或归结为社会整体事实,追求的是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井然。作为社会赖以维系的强手段,法律总是处于两难的困境之中,其一法律总是滞后于社会疾驶的车轮,其二人们总想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法律本身隐藏的幕后逻辑是维护社会制度的和谐和正常运转,所要做的是不给“越轨者”侥幸得逞的机会,运用的是牙齿的撕裂和咀嚼致使粉碎的功能。对于道德的越轨,受到的惩罚既有道德本身的谴责还有法律的制裁。法律的牙齿对于弥合社会道德裂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纽约大学著名法学教授德沃金与芝加哥大学著名法学教授波斯纳法官在法理学领域长达 2 0余年的论战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该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当代美国的两大法学流派 ,即新自然法学派与法律经济学派在“道德与法律”、“社会正义与经济效益”、“政府权力与个人权利”等相互关系上的重大分歧及各自的立场 ,更深切地体会到美国现代法学理论研究的巨大发展与学术自由的浓厚氛围是息息相连的 ,而这对中国法学的研究与发展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法与道德的一般联系为线索 ,深入总结了影响中国古代法律的内容、形式、特点等 ,并紧紧围绕道德是法律目标与法律是道德手段两个命题展开论述 ,对其危害法治建设的消极性进行了分析 ,以期从历史中吸取某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在实际中往往会出现悖理 ,为什么会出现悖理 ?这种悖理对法理学研究有何启示 ?对于悖理情况法学应当怎么办 ?这是本文浅析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关于道德能否进行法律强制问题,最有名的论战当属于哈特与德夫林的交锋,哈特在其著作《法律、自由与道德》中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精彩地回击了以德夫林为代表的法律道德主义的观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关于道德与法律的新的启发和思考,更为个人自由权利不受强制争取了宝贵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论语》作为中国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其道德责任意识开始萌芽。《论语》对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其特定的道德责任要求。在道德责任冲突的情况下,亦有其关于责任的选择的观点与见解。这些都是当代可以借鉴的重要伦理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犯罪的道德属性并不总是确定的。罪与非罪之间、罪犯与守法公民之间,有时并没有实质的界限。主要原因定:第一,法定犯罪的道德评价色彩不明显。第二,在近代犯罪学派那里,犯罪的道德评价色彩已经弱化。第三,犯罪的发生,从大的社会背景分析,有其必然性。对于特定的个体来说,更受到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第四,实际上的“犯罪”在向法律上的“罪犯”转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偶然性。所以,没有必要过于强调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去防控犯罪。归根到底,制度建设才是根本。  相似文献   

14.
在特定社会中 ,国家法律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 ,这样 ,法律才能获得赖以发生效力的根据。法律对道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法律内容、立法思想、执法行为、司法实践、守法意识等方面。但是法律的道德影响是有限度的 ,主要表现在影响范围的有限性。实践中 ,应发挥道德与法律的综合整治功能 ,避免过度夸大道德对法律影响的限度。只有这样 ,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良法之治 ,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法律目的下的法律与道德——庞德的阐释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历来是法理学所关注的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庞德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法律目的这一特定视角出发,通过划分法律发展的五个阶段来具体解析相应的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五种不同模式并旨在指导法律实践活动。这种理论智识和分析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道德分属不同的领域,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在社会生活的规范、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婚姻法》的修改中所表现出的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兼容入手,对法律与道德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关系和作用进行了重新思考,法律不是万能的,理想状态应是法律与道德的兼容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试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中国法制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而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在现代社会法治进程中表现得愈加明显。一方面,现代法律的内容冲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所谓“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现象不再个别。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若长期得不到缓解,将导致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问题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西法学语境中的“法律道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个人道德可以说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司法理论"或"司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道德性是在这一层面进入中国传统"司法"的.而西方学者讨论的所谓的法律的道德性问题完全不同,概括起来是自然法和实证法的冲突问题.可以将中国传统社会案件审理中所涉及的道德称为"司法者的道德性",将西方法理学强调的道德称为"法律或司法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的两种基本规范,法律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剐,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补充。法治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也不能替代道德的重要作用。“善法之治”要求法律应该具有道德性,但并不意味着道德成为治国的直接依据,法治才是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法理学中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不同学者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对中西方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可以得出法律与道德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研究现代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