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1936年10月,鲁迅去世。如今70年过去,鲁迅已儿孙满堂。下文推出的是鲁迅后代中近年来最受注目的三位——周海婴,鲁迅之子,退休前为国家广播电视局干部,无线电专家,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周令飞,鲁迅长孙,一直从事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工作,现为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周璟馨,鲁迅曾孙女,周令飞之女,台湾淡江大学学生。  相似文献   

2.
汉初易学传流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韩诗外传》和帛书《易传》的对照,可知韩婴《易》学和帛书《易传》存在着渊源关系,帛书《易传》总体上属于《归藏》系统,而《史记·儒林传》记述的是《周易》的传承谱系,所以对韩婴《易》学不予记载。韩婴《易》学和《子夏易传》的解易风格相去甚远,《子夏易传》编入韩婴《易传》的说法并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李祖基 《台声》2000,(10):42-42
周婴,莆田人,明崇祯庚辰进士,生卒年月失考,其活动时间约在万历至崇祯之间。据《莆田县志》艺文志“周婴传”载:“周婴,字方叔。弱冠负才名,博极群书,尝著五色鹦鹉赋,一时传诵,巡抚朱运昌偶见之,意以为古人也。询知为婴作,遂聘之。尚困童子科,驰驿至三山,运昌置酒堂上,讲宾主礼,以儒士送入闱,会运昌卒,不果。后为诸生,崇祯庚辰以明经贡入京,适拣选天下举贡,御赐进士,特用婴与焉。授上犹知县,持廉白,革旧弊,崇尚文雅,邑人化之。未几,赋归。家居淡泊,与故旧结耆硕会,罕窥城市,有香山洛社之风。著述甚富,所传惟…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收礼与送礼翟峰近日重读《鲁迅日记》,有一个新发现:原来世人敬仰的鲁迅先生也曾收礼、送礼。两大册日记,随手翻来,都能看到收礼、送礼的记载。从日记中不难看出鲁迅先生收礼和送礼有两个最大特点,即礼品不多,礼额也不高。先生收礼,有许多是亲友送给其子海婴...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真伪     
1928年春,鲁迅收到一 位女大学生马湘影的来信,说年初在杭州孤山承蒙先生允许,给我经常通讯并指导…。鲁迅当即回了一信,说我已十年没到杭州去了,孤山见面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鲁迅又托住在杭州的青年作家许钦文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姓周的人,在城外教书,自称“鲁迅”,他说作过一本《彷徨》,销行八万册云云。 这段冒充鲁迅的历史轶事,最近在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中播出了。情节有点变动:鲁迅和许广平站在假鲁迅院外土墙边,听他如何陶醉自吹。他俩淡淡苦笑,一走了之 这个骗子属于“小儿科”,鲁迅并没有愤怒揭发,而…  相似文献   

6.
1. 鲁迅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书名:《两地书·原信》作者:鲁迅、景宋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1-1 定价:28元内容概览: 鲁迅先生保留并公布了自己和夫人许广平女士的通信,并亲自挥笔,把这些通信重新抄录,作为礼物,留给儿子周海婴,这就是著名的《两地书》。它真实地记录了自许广平首次致信鲁迅先生,直到他们婚后有了海婴这么长时间跨度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周婴《东番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末周婴所撰《东番记》为台湾早期的重要文献之一 ,清初的笔记文集及台湾方志中曾屡有提及 ,但其后久遭湮没 ,少为人知。周婴《东番记》主要源自陈第《东番记》 ,但也有部分与后者明显不同或为后者所没有的内容。这些内容翔实可靠 ,均可在清初的文献中得到印证。在当时尚无其他文献记载可供参考的情况下 ,这些内容到底是得自道听途说或是周婴亲身的所见所闻 ,文章对此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鲁迅早期思想之一斑──释《破恶声论》吴二持收入《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的《破恶声论》,是体现鲁迅早期文化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它最初发表于1908年12月5日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河南》月刊第8期,署名“迅行”。由于散佚,1938年许广平编定《集外集拾...  相似文献   

9.
《史记》的坎坷经历康仙舟《史记》人所共知一,它是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获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大初四年,共计3000在历史风云,分本纪、世家、外传、书、表五种体裁,是我国一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司...  相似文献   

10.
杨洪彬 《春秋》2009,(4):47-48
闵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七十二贤人中名列第一位的颜回之下,是古代“二十四孝”中最受尊崇的大孝子之一,广而流传的《鞭打芦花》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闵姓之考 闵姓源于姬姓,据《左传·闵公》、《闵子世家》和《闵氏家乘》载:闵姓源自于辅佐周武王伐纣建周的姬姓周公,  相似文献   

11.
何标 《台声》2003,(1):17-17
《台声》作为沟通两岸的综合性刊物,20年来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仅以我撰写的有关两岸文学方面的作品来说,就发表过十几篇。记得最早一篇是1984年第5期刊载的《鲁迅先生与台湾青年张我军》,这篇文章首次公布了76年前台湾青年张我军登门拜访鲁迅先生的经过以及在交谈中鲁迅对台湾青年的高度评价;并附有张我军赠给鲁迅4份《台湾民报》原件的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样难得的资料,出现在我写的《喜迎<乱都之恋>归来》、《6O年前北京———台湾一座“桥”:读<少年台湾>创刊号》,《张我军与“新野…  相似文献   

12.
周建人(1888-1984),著名政治活动家、生物学家,鲁迅先生胞弟。浙江绍兴人。早年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0多年。民国初期,与兄周树人(鲁迅)一起在绍兴《越铎日报》上发表《维持小学之意见》一文,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周建人的学问,大部分是靠自学得来的。他从小对植物就有浓厚的兴趣。在家乡任教期间,利用  相似文献   

13.
2009年8月18日《辽宁日报》刊登张小龙的文章,继多家地方语文课本连年删减鲁迅作品篇目后,最权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开始对鲁迅“下手”了,新版语文教材,(《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悄然消失,沈从文、梁实秋、金庸等人的文章“取而代之”。“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这是鲁迅对果戈理的评价,又何尝不是其自身情怀。当中国日渐富强,当国人早已奋争,鲁迅的作品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匕酋投枪”功能,变得“无足轻重”,实乃幸事。“落选”语文教材,鲁迅当笑。但究思鲁迅作品遭冷眼的真实原因,我们却笑不出来。  相似文献   

14.
复杂的鲁迅现象不仅是文学历史现象,而且是不断被现实影响也在影响现实的思想文化现象。有些青年作家或说鲁迅“他离我们挺远的,没有指导意义”,或说“我离他太远,不可想象”①,倒也尚未成文。成文后发表的《远去的鲁迅》则表达了老年学者的观点,其忧思虽令人有某些同感,却也不尽以为然。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海内外一度对新儒学的呼唤声中,在迈向21世纪之际,鲁迅“远去”了吗?  诚如《远去的鲁迅》作者所言,“从时间的观念看,鲁迅的生命实体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确实是“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的事实”②。文化巨人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上海世博会的驻会电影,贾樟柯的《海上传奇》的公映即引起巨大关注。这部上海人的口述史,用朴素和直接的记录方式,通过陈丹青、杨小佛(杨杏佛之子)、杜美如(杜月笙之女)、张心漪(曾国藩之曾外孙女)、韦然(上官云珠之子)、费明仪(费穆之女)、韦伟、侯孝贤、韩寒等18位与新旧上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受访者,还原了近代中国最早开埠城市的历史原貌以及其中万千个体人生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典籍对台湾名称的记载十分久远。《尚书·禹贡》称台湾为“岛夷”;《史记》称为“瀛洲”;《后汉书》称为“东醍”;《三国志》谓之“夷洲”;唐、宋、元诸代一般称其为“流求”或“琉球”。直至明朝后期才出现“台湾”这一称谓。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台湾”名称起源于荷兰人1624年占领台湾之后,修筑楼台于海水入湾处。有的认为“台湾”之称是由“大湾”一名转来的。大湾,指今台南西安平镇的大海湾。明代有陈第所写《东番记》将“大湾”称为“大员”,清康熙时周婴的《远游篇编》将台湾写成“台员”,史家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分析鲁迅的《伤逝》和香港女作家亦舒的《我的前半生》,阐述了子君和涓生的悲剧仍在不断重演,探索《伤逝》中对婚姻问题的隐含思考,重申经济和精神的独立对婚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北窗走笔     
这是我新出一本小册子的名字,此文无以名之,还是让它来走笔一番吧。《聊斋志异》是文言文写的,但精炼传神,充分表达了传统文学的语言美,往往几个字就能表达出别人用几十个字才能说出来的意思,如“王六郎”篇首:“许姓,家淄之北郭,业渔”仅九个字就把王六郎家住何方,什么职业交待的一清二楚,又如“瞳人语”:“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也只有二十余字,就把这无行的文人形象勾勒出来了。《聊斋》的文字之美,印象最深的是“婴宁”与“白秋练”。婴宁是狐与人交合之产,由鬼母抚养成…  相似文献   

19.
该书《凡例》: 一、本书采政治学之观点,用历史之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二千五百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以供各大学政治系学生参考之用;其西周以前之一段,因文献寡征,暂援孔子阙疑之例,不立专编叙述,只于孔孟诸章中随时附件。  相似文献   

20.
黄南山同志《鲁迅是这样评论〈水浒〉的吗?》对拙作《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提出商榷,我热忱欢迎并再谈一下己见。 第一,关于“鲁迅对‘强盗’有特定的理解,肯定了《水浒》有革命精神”的问题。黄文引鲁迅“有官之所谓‘匪’和民之所谓匪,有官之所谓‘民’和民之所谓民;有官以为‘匪’而其实是真的国民,有官以为‘民’而其实是衙役和马弁”的话,说明鲁迅并未否定“匪魂”,甚至还要“把‘匪魂’看作‘我辈的魂’。”但这番话的用意主要是提醒人们注意:“貌似‘民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