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医疗保障问题的关键是关系没理顺,机制有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需要机制创新。医疗保障机制包括筹资和付费机制、医疗服务提供机制、医疗药品供应机制三个子系统,机制改革要求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医疗保障要求强化政府责任,但又不能由政府一包到底,需要建立一个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相结合的混合型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李亚楠  陈在余  马爱霞 《学理论》2012,(19):104-105
新农合承担了为我国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重任,自实施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从制度运行、筹资和受益、参合与医疗服务利用等多方面对新农合进行了研究,然而却缺乏对现有医疗服务利用理论的系统研究。将通过对现有医疗服务利用理论的介绍,对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进行分析,这对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6,(6):88-93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既是整个农村地区农民健康的基本保障,也是我国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及医疗卫生事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农村的主要医疗制度为近些年顺势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其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固有缺陷,从而使其仍会陷入保险市场中常见的"逆向选择"悖论中,不利于新农合在一定时期内普遍覆盖这一目标愿景的实现。而现实中所采取的通过将"自愿性原则"改为"强制性原则"的处理方式,短期内无法实现"人人参与"的目标,更有悖于"人人有保障"的发展战略。本文基于政府行为优化视角,提出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治理思路,并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提出政府行为的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  相似文献   

4.
医疗保障扶贫要坚持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各项制度协同配合,形成保障合力,既要重点关注农村贫困人口,发挥"济贫"效应,又要兼顾贫困边缘人口,发挥"防贫"效应。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反贫困面临以下困境: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保险的分配偏见困境、医疗救助的目标人群覆盖扩大及补偿水平提升困境、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的充足性发展困境、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困境。基于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反贫困功能定位及面临的现实困境,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反贫效应的协同配合,要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对低收入者的分配偏好,加大大病保险对贫困人口的倾斜支付力度,进一步增强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效应,提高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的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是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但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存在多重困境,为此,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医疗保险金的筹集、监管、医疗保障制度完善以及具体实施办法、医疗服务的管理等相关内容,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权益,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6.
人口结构、就业形态、新时代的健康政策与脱贫攻坚任务、技术发展等宏观环境,为“十四五”时期医疗保障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立足“十一五”到“十三五”医疗保障从无到有、从制度全民覆盖到实践全民覆盖、待遇水平持续提升、各项机制跨越式发展等发展脉络,“十四五”时期医疗保障的发展思路应定位于守正、发展与创新。第一,坚守公平共享与切实保障的发展理念;第二,回应健康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医保制度现状,在待遇保障、筹资机制、支付方式、基金监管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第三,直面新形势的新挑战,在新业态人员参保、大病保障、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资金统筹衔接等方面实现创新与突破。目标是在“十四五”时期实现一个全民享有、公平适度、法治规范、高效便捷、协同联动的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以国家建设为分析视角,考察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起源、建立、推广等方面内容,与村民自治等制度比较,试以半官僚制概括此制度类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包含了国家多种层面的考虑,既有出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考虑,也有力图改善农村治理状况,增强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动因,并借此更好的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为初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良性运行机制,创造性地发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多种运作模式,着力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了巩固实施成果,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新进展,必须进一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增强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健全管理监督机制,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等。  相似文献   

9.
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健康需求是老龄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出强调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和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缓解老年人健康压力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年人在身体条件、经济能力、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点,使得其就医行为受到机构服务能力、距离、费用、就医过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新医改背景下,需要结合这些影响因素继续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10.
农村流动人口群体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进入到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收入成为影响其医疗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因素,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与其对城市医疗服务使用和消费支出的相关关系都不显著,年龄和家庭的特殊结构以及广泛地缺乏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保护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反映出农村流动人口在医疗资源分配与社会权利享有上的不平等状态。  相似文献   

11.
李红兵  严蓉  赵静  杨从尧 《学理论》2012,(13):20-23
成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户籍制度改革。它以实现城乡统筹为目标,欲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形态,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城乡互动,共同发展。成都改革存在经济实力不强、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农民问题和农村产权等需要解决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大力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加快户籍改革立法进程,规范农村产权流转,培育市民文化,各方面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以实现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养老"服务智能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准备多域基础条件、包容多元供需主体、整合多类服务模式、指涉现实与虚拟时空养老服务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旨在全面融合线下线上各种养老服务渠道和手段、功能和资源、服务过程及其成果、服务产出及其形式,构建多中心、一站式、专业化、整体性的养老服务平台,使之成为既有智能支撑又有智慧注入的日常性和应急性兼具的复合性生态综合体。"互联网+养老"服务智能化建设的价值或效用要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既取决于其成果本身的水准,也依赖于其多域基础条件准备程度、包容多元供需主体程度,以及有效发挥集聚效应尺度等基础和前提。多域基础条件准备程度,涉及技术域、组织域和管理域条件的覆盖面与雄厚度,各有其条件限度。包容多元供需主体程度,取决于克服"供需主体的共情落差""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等主要难题程度。有效发挥集聚效应尺度,在于把握好"利用数字化填补供需发展堕距""利用智能化补足主体能力短板""利用一体化提升整体运行效能"等优化逻辑。  相似文献   

13.
Urban bias theory predicts urban area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receive disproportionately more resources than rural areas due to their concentration of numerically large, politically important “vote banks.” This has not been the case in Bangladesh.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is variation occurs due to non-state providers (NSPs) changing the landscap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Operating on the premise that state control leads to more services in urban areas, urban bias fails to account for NSPs as critical service providers. Employing a grounded theory strategy to explore urban-rural dynamics in service provision and to build on urban bias theory, 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interactions between state and non-state actors. It argues that spatialized political networks, networks of formal and informal leadership more difficult to access in urban areas, influence the locality of service provision. Though NSPs recognize increased need in urban areas of Bangladesh, their interventions in those areas remain peripheral due to differing structures of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and differing levels of community acceptance facilitating these networks. The need for NSPs to adapt their activities to restric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 reflects the changing space for NSPs in the context of semi-democratic regimes.  相似文献   

14.
社会服务领域政策理论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包括众多议题,我们不能仅仅考虑政策法规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建设,更要重视理论层面的建设,只有这样,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才算完整。需要强调的是,社会服务领域不仅需要一般科学研究提出的社会科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更需要用于指导社会服务政策和实践、定位于政策的理论,即政策理论。本着这一目的,本文就社会服务领域理论的政策用途、如何构建和构建什么样的政策理论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本的资源优势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重要举措。而由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城市优先发展策略、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下、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非正规就业等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故而,笔者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从而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以甘肃为例,审视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不难发现,其存在着"公""私"文化发展不对称、公共文化总量短缺和结构失衡等问题。从体制层面来考察,主要原因是农村文化发展机制的"偏移"。为此,应当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逐步实现城乡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困境,深入阐述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资源配置逻辑,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劳动力非农转移、农民市民化进程;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适应城市资本下乡与农民财产性增收的现实需求;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衔接机制等优先发展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Populist radical right parties are considerably more popular in some areas (neighbourhoods, municipalities, regions) than others. They thrive in some cities, in some smaller towns, and in some rural areas, but they are unsuccessful in other cities, small towns, and rural areas. We seek to explain this regional variation by modelling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how citizens respond to local conditions. We argue that patterns of populist radical right support can be explained by anxiety in the face of social change. However, how social change manifests itself is different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so that variations in populist radical right support are rooted in different kinds of conditions. To analyse the effects of these conditions we use unique geo-referenced survey data from the Netherlands collected among a nationwide sample of 8,000 Dutch respondents. Our analyse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sence of immigrants (and particularly increases therein) can explain why populist radical right parties are more popular in some urban areas than in others, but that it cannot explain variation across rural areas. In these areas, local margin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support for populist radical right parties. Hence, to understand the support for the populist radical right, the heterogeneity of its electorate should be recognized.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和难点在基层,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也在基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维护群众利益的载体,化解各类矛盾的前沿,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