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运起荣 《天津人大》2013,(12):43-43
学习,人人需要、西汉刘向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这位古人把学习比作太阳、阳光和烛光,既形象又贴切,实在妙极了。人都是学而知之,并非生而知之,连人称至圣的孔子都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相似文献   

2.
读书的滋味     
苏杉 《北京观察》2001,(5):51-52
读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读书就是学习,狭义的读书只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事实上,古人很少把读书称为学习。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聪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读书传统。我们这一代人的古文根基与前辈相比,相差甚远,但有一些广为流传的关于读书的名句却耳熟能详。如,“学海无涯苦作舟”、“萤窗雪案”、“头悬梁锥刺股”……鲁迅先生在《难行和不信》中也提到,“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说到读书,话题都不那么轻松,至于手捧一部书悬梁刺股的模样,  相似文献   

3.
“要管用”是小平同志一贯倡导和实践的马列主义学风。他多次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中,也始终坚持了这一学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小平同志倡导的“要管用”的学风对于当前的“三讲”教育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管用”的前题是要学好理论。小平同志的理论是“管用”、“管大用”的理论,理所当然地是“讲学习”的中心任务。学好了才能明方向,辩是非,才能出政治,出正气。古人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是说一个人如仅有爱人求智的良好愿望,而不认认真真地学习,永远也摆脱不…  相似文献   

4.
羽戈 《同舟共进》2021,(4):14-17
【读书不二之法】俗云“文无定法”,读书亦然。选择哪种读书方法,首先取决于读书人的资质。如孔子所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之,出自天赐,可望而不可即,不在谈论之列。以下如“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等——此处之“学”,权且简化为读书——依然有高下之分,有人可一心二用或多用,同时读好几本书,有人则分心乏术,只能一本一本来苦读;有人可一目十行,一日数本,有人只能一行一行来推进。要言之,聪明人有聪明人的读书法,笨人有笨人的读书法,听人传授读书经验之前,最好能确认自己究竟长于什么,短于什么。  相似文献   

5.
善学睿智     
谈起学习,古人有丰富的劝学思想。比如苟子的《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更有汉朝的孙敬“悬梁”、战国的苏秦“刺股”之典故。古今中外,学习炼就了人的基本能力,造就了层出不穷的人才。学习已不是啥新鲜话题。  相似文献   

6.
吴天祥 《政策》2010,(10):58-59
一位专家说:少而好学,如初升的太阳;壮而好学,如日中的太阳;老而好学,如烛火的光明。一位学者也说:"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可见,加强学习对人的一生何等重要。"蹉跎莫遗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我们工作在基层的党员干部,  相似文献   

7.
平等的目光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明之光尽管灿烂如雨后的阳光,却不应避讳它的某些劣根,比如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然后“学而优则仕”。封建时代百姓见了官要叫老爷,下跪请安。那时人事制度不健全,不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想当官只有参加科举考试一条路。所以古人读书能刻苦到读累了、困了,就头悬梁,锥刺骨。“清醒”了,接着再读。  相似文献   

8.
文摘     
知识的海洋,浩淼无际。坐井观天的人,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断进取的人,总感到自己知识太少,常发出“学然后知不足”的感叹。马克思一生酷爱学习,其知识之渊博是惊人的,但他却说:“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感到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深刻地感到不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学然后知不足”,这的确是古今中外学者的经验之谈。学,有一个“知其然”到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知其然”就不容易,穷及其“所以然”就更困难了。难怪古人有这样的叹息:“我生也有涯,而知  相似文献   

9.
“心忧国事曾拍案,活在人心便永生。”这是两句怀念胡耀邦名诗的辑句。2005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诞辰90周年纪念日。11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当年,中共中央发布的讣告中说,“胡耀邦同志的逝世,是我党和我国人民的巨大损失”,讣告中有三个“学习”的号召,最后一个是“学习他谦虚好学、顾全大局、艰苦朴素的高贵品德”。耀邦的谦虚好学,太值得今人学习。学耀邦之学,太重要、太紧要、太必要了。“好学近乎智”,古人如是有云;“好学不倦者,必成大才”,这则是林肯说的话。耀邦出身贫苦,只读了半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古代家训中古人读书观的考察,得出结论:古人读书并非完全是为了中举,相反,很多因素则是为了做人;古人读书也不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皓首穷经,死记硬背,相反,很讲究方法。本文最后还论述了古人的读书观给我们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方鸿辉 《政策》2007,(3):58-59
“我不是一个思维型的人,但不止一次尝到读书时多思考的甜头。古人曾劝人‘从无字句处读书’,要‘读一句能识其正面、背面’,从书的字里行间思索出新意是我毕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按照中央部署,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将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三讲”首先是“讲学习”,这是“讲政治、讲正气”的前提和条件。学习有三条途径:一是向实践学;二是向社会学;三是向书本学。这里只就向书本学习谈一点粗浅的认识。读书好书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读书。宋人尤袤说过读书的妙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袤;孤寂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不仅如此,书是药,“善读可以治愚”;书是船,“带着我们从  相似文献   

13.
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春风习来     
《台声》2018,(23)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为此,全国台联《台胞之家》微信公众号特意邀请海内外广大台胞朗读习近平总书记语句,与大家共同学习,在习总书记的语句中汲取智慧,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本刊特意开辟专栏,邀请读者们扫描二维码与我们一起聆听与分享。  相似文献   

15.
春风习来     
《台声》2018,(21)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为此,全国台联《台胞之家》微信公众号特意邀请海内外广大台胞朗读习近平总书记语句,与大家共同学习,在习总书记的语句中汲取智慧,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本刊特意开辟专栏,邀请读者们扫描二维码与我们一起聆听与分享。  相似文献   

16.
读书如树木清代文学家法式善,写有一首《读书》诗::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读书如活水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  相似文献   

17.
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如何建设一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中国古人既有对选贤任能之“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等的期盼,又有对干部素质之“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等的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恩格斯要求共产党内每个人“具备久经考验的耿耿忠心和坚强性格”,列宁则要求干部“要懂行”“要精通生产的全部情况”“要懂得现代水平的生产技术”等。  相似文献   

18.
余清  陈润平 《重庆行政》2019,20(1):89-90
关于读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经常能做到的就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把读书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因为读书可以强化文化认同,可以凝聚民心,可以振奋精神,可以提高全民素质,可以构建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世顺 《政策》2004,(1):57-57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 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 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 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 这个意思。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 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 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 解,概括…  相似文献   

20.
凌龙华 《群众》2017,(16):61-61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传统社会,乡土中国,文化始终根植于“耕读”两字。“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从建树角度论,读书也是耕种,且是最有收获的“百年大计”。“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嘲讽的是草莽英雄对文化的蔑视,隐痛或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但历史的舒展随即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不读书”的英雄一执政,幡然省悟,则无不对文化推崇倍至。“马上得之,焉能马上治之?”于是,汉高祖刘邦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孔子敬礼,一举把儒家文化抬举到治国平天下的“庙堂之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