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环境,其意是指周围的境况。依不同的学科,环境具有不同的类别。经济学研究经济环境,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新闻学研究舆论环境等等,德育也有自己的环境,即德育环境。所谓德育环境,就是开展德育活动的客观条件和德育对象所处的境况。它所包含的范围和内容是很宽泛的。对德育环境的范围、状态、性质、作用等方面内容所作的概括就是德育环境理论。它是德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的教育流派,对德育环境的理论概括是不同的。为了使德育工作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有必要按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对各种不同的德育环境理论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吸收德育环境理论的有用成分,抛弃唯心主义、形成上学的糟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德育环境论,用以指导我国的德育环境建设,推动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日大学德育之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日大学德育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原则与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等的比较分析,认为中国高等学校应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坚持“德育为先”的方针,兼收并蓄,不断完善大学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科尔伯格与班杜拉作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奠定了现代美国乃至世界德育理论的重要基础。科尔伯格与班杜拉的德育思想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途径,但与此同时,两者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科尔伯格与班杜拉的德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两者异同,对德育工作进行反思与重新认识,以期在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革新进步。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1994-2003年我国高校德育研究论文的统计,对我国高校德育研究论文增长量、论文主题年度变化进行分析,揭示我国高校德育理论研究发展特点以及变化趋势,预测高校德育科学领域的研究走向。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大家正在对什么是德育,如何认识德育过程,大学德育与广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此,把这些研究成果和各家之言,做一归纳,供同行们参考。一、什么是德育目前,对什么是德育,至少有三种理解: 第一种,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或者说,德育是道德品质教育的简称。这种理解,在中国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教育、德育理论,一直把道德教育看作是德育。甚至到今天的  相似文献   

6.
白璟 《求实》2005,(Z2)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史上对受教育者主体的个性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其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贯穿着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主体性德育理念。然而,在相同的德育理念的指导下,两者的德育思想在具体的德育实施过程中却各异其趣。由此,本文认为,中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脉络导致了中西方主体性德育的不同路径,要提高现代中国社会德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在挖掘传统与借鉴西方两方面共同努力。一、德育目标的比较主体性德育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力度空前地加大了,德育内容与目标体系的研究、德育理念与方法的研究、德育机制的研究、德育系统论的研究等学术研究异常活跃和深入,但是,“道德滑坡”现象却十分严重。在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德育态势面前,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造成这种不能令人满意的德育收效之原因,积极寻找改善德育工作的不利局面之对策,对推进学校德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德育传统的特点进行比较、鉴别,提出要借鉴中西方德育传统的精华,丰富、补充高校道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潮流的同时,造成了中国大学生在道德观、价值观的识辨与选择上出现了信仰真空、理性迷失的状态,这既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也是教育不可回避的难题。国家繁盛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德和才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两大条件。鉴于目前出现的新情况,努力抓好德育建设将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作为一种观照,本文试图对中西德育环境理论的流变进行梳理,比较两者的异同,以期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用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解读人文与德育的关系,其实就是从人文视角看德育和从德育视野看人文的问题。人文视角下德育目标的体系创新和方法转换主要包括德育目标体系的调整、提倡和推动跨阶层的观念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促进当代社会建设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在人文视野下,德育的方法转换所指向的主要内容就是跨学科借鉴和应用、方法鉴别和观念启示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推崇和传承。德育视角下人文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传承发展,把德育从课堂拓展开来,从理论辐射开来,从条文释放开来的有益途径,使大学成为文化传承的组织载体和文化创新的战略基地。  相似文献   

11.
宋明时期,理学逐步形成和发展,到明初,理学思想发展到如日中天的顶点,从中央国子监到地方的书院,以及社学、私塾,都用理学进行教育。社会上、家庭里,理学的思想影响到处存在。理学之所以能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是与理学德育活动的普遍开展分不开的。理学德育从理论基础到课程体系,从德育过程到德育方法都具有新的特点。 德育理论基础严密化 德育理论基础是为德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德育目的进行论证的。宋明德育理论基础包括人性学说、理欲之辨、义利之辨三个方面。人性学说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学用以联结天道和人道的中心环节。宋明理学对人性学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性即理——对人性与宇宙本体关系的新概括。宋明理学家在何谓宇宙主体,宇宙本体究竟是理、是气还是心的问题上,虽有激烈争论,但在人性与宇宙本体问题上的看法却完全致,都认为人性来源于宇宙本钵,人性与宇宙本体在内容上  相似文献   

12.
杨露  董伟 《世纪桥》2011,(21):88-89
朱熹与陆九渊均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作为理学和心学的重要代表,二者对道德教育也都十分重视。两位思想家的德育理论体系不仅对宋代德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当今的德育发展也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三个维度进行探索,以期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3.
白璟 《求实》2005,(Z1):65-66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史上对受教育者主体的个性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其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贯穿着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主体性德育理念.然而,在相同的德育理念的指导下,两者的德育思想在具体的德育实施过程中却各异其趣.由此,本文认为,中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脉络导致了中西方主体性德育的不同路径,要提高现代中国社会德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在挖掘传统与借鉴西方两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属于不同层次的德育范畴。现实中一些德育论著往往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由此导致了德育目的(目标)理论的混乱和德育实践的错位,德育功能大为削弱。如能从理论上阐明德育目的与目标的关系,则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本文力求作这一尝试。  相似文献   

15.
高校生态德育与建构主义理论之间在属性和方法上高度契合。当前我国高校生态德育还存在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整体需求、教育形式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及教育方法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优化高校的生态德育,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一是强调受教育主体内在的意义建构而非简单知识传授,二是要强化师生、学生间互动协作而非单向灌输,三是注重实践体验而非抽象认知。  相似文献   

16.
对价值澄清理论在德育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价值澄清理论的应用方向、应用价值、应用过程以及应用难点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合的考察。价值澄清理论在德育中的应用通常可以分为三个方向;其应用价值体现在从理念创新到方法的丰富等五个方面;其应用的过程一般都遵循拉斯评价过程的三个阶段,但对第三个阶段的研究都有所不足;应用的难点在于处理多元价值选择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而当前的研究试图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伦理学基于价值与存在的二元对立、道德多元论、反道德垄断等理论立场对现代性伦理学的解构使自身面临德育的困难。同时,后现代伦理学的理论对于现代德育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诸多积极的意义。概要地说,这种意义在于德育本身的目的化、德育领域的扩大化、德育内容的多样化、德育过程的情感化和德育形式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8.
德育方法有效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强德育方法的有效性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德育方法的有效性表现为德育方法对德育工作者的适宜性、对德育对象的针对性和对德育目标的服从性;增强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就是使德育方法与德育工作者的特长相结合,就是要充分调动德育对象参与德育实践的积极性,就是要使德育方法紧跟德育目标变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现状分析出发,通过对情境德育概念的界定以及情境德育理论的价值分析,试图在情境德育过程中,充分借助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认知,启迪他们的思想道德敏感性,使他们在情境体验中自觉以优良道德的要求践行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指向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的德育理论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解决德育失范,德育机制失灵,德育实效性低的现实,仅靠德育自身的隐性博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传统德育中的政治化、知识化和功利化倾向,也只是德育活动过程中的表面现象,其深层原因在于研究德育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上存在形而上学的倾向。因此,超越传统思维定势,在更为广阔的理论空间寻找德育创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