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3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政府与公民关系应是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被授权与授权的关系、以公民意识觉醒为基础的治理与自治的关系、以政民良性沟通为特征的合作性伙伴关系以及以网络监督常态化为特征的被监督与监督的关系.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政府忽视公众需求,过度干预社会;公民意识薄弱,公共利益代表缺位;政民缺乏良好的沟通,政府公信力缺失等.因此,需要从社会、公民与政府三个层面改善政府与公民关系:公民要培育自身的公共精神、理性参与政治生活;社会要大力培育建立社会激励机制、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政府要大力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完善网上信息公开制度、健全社会安全阀制度.  相似文献   

2.
和谐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互动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谐治理是政府依法行政与公民依法自治的有机统一.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是形成新型合作治理模式的重要标志.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合作互动机制,既是推进政府改革的逻辑起点,又是实施政府改革的内在动因.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和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互动机制是当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与和谐治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善治展示出社会政治发展的趋向,对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建设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借鉴善治理论与实践加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建设,必须变革领导观念,科学处理党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民主法治,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与稳定;转变政党职能,实现社会治理的廉价与高效;培育公民社会,形成党、政府和公民社会的良性合作与互动;加强协调整合,在化解矛盾冲突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彭焕才 《学理论》2009,(24):121-122
善治展示出社会政治发展的趋向,对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建设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借鉴善治理论与实践加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建设,必须变革领导观念,科学处理党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民主法治,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与稳定;转变政党职能,实现社会治理的廉价与高效;培育公民社会,形成党、政府和公民社会的良性合作与互动;加强协调整合,在化解矛盾冲突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个体本位以及普遍主义思维方式和价值论基础上的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核心主张为权利至上;该理论在处理国家与公民关系时,遵循中立性原则;在处理公民与公民关系时,遵循平等原则,其实质是形式平等、普遍平等.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存在以下局限性: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之间存在内在张力;权利与责任严重不平衡;自由主义所谓的政府中立性是不彻底的,甚至是虚假的;政府中立性的主张,容易导致公民政治冷漠和公共美德的缺失;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普遍平等观漠视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党秀云 《行政论坛》2012,19(4):7-10
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土壤和基础。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迅速崛起,公民社会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日益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成为推动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是一种相伴而生且相互依存的关系。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又影响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社会在推动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在于:影响政府决策,促进政治参与,推动社会自治,监督政府权力,推进政治民主,推动政府改革和增进社会稳定等。  相似文献   

7.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契约关系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目标不相容是造成政府公信力递减的主要原因.契约理论认为,民主政治模式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包含多个层面的契约关系.如果排除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发展阶段和国际政治环境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仅从契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政府与公民间的契约是天然的不完全契约,并且存在“目标不相容”、“信息不对称”等委托代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执行机制与激励策略修正政府与公民间的契约关系,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孔庆茵 《行政论坛》2009,16(2):53-56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公共治理的和谐.其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就在于公共治理的和谐.而要实现公共治理的和谐,政府和政府管理是关键.服务型政府是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行服务职能和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是统一的,两者在方向和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公众服务导向和行政理念;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设法治政府;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深受该国政治背景(诸如历史经验、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等)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参与意愿。因此,在分析公民参与时,除了研究政治体系与政府能力外,尚须了解社会与文化因素,才能对公民参与以及政治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有较完整的解释。本文旨在探讨社会资本对于公民社会形成以及政策执行的影响,说明社会资本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和谐社会的制度性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近期努力奋斗的目标.和谐社会的根本内涵就是通过政府与社会之间、社会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实现人民的福祉.要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关键是要有制度性起点,否则,就可能在关注目标的实现中,急于求成、主观随意、左右摇摆、大起大落.在比较东西方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基础上,从西方行政改革理论的变迁角度.论证了公民、公民社会和政府的关系,突出了以人为本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郑家昊 《理论导刊》2012,(3):13-15,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质依然导致了各种治理缺陷和问题的出现,这对政府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基于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治理现状的省察,转型时期的政府治理必须在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念和服务精神的指引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公民之间的关系,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对长期以来履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价值观的反思与检视,和谐理念更加关注公民的民主权利、社会公平公正原则、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等问题,彰显了未来我国政府执政的民主与宪政蕴涵.为了切实地贯彻这些民主宪政理念,政府应健全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与程序,扩大公民参与权;落实行政问责制,实现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3.
公共危机治理主体间逻辑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治理,包括以下涵义:首先,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实现危机化解与规避而对市场和社会进行干预的过程.其次,是指国家协调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实现危机的控制、转化,有效维护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诸多方式的总和.而这其中就涉及到三个主体:国家的行政代表——政府、社会、公民个人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囿于目前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中出现的低效率和高成本问题,在公共危机管理、资源供给等方面均在寻求多元化参与主体的需求.从而实现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这一理念已获得普遍认同.然而如何实现政府、社会、公民三者问的良好互动,需要对其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社会发展积极互动的教育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视野伸向广阔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的前沿.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觉醒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正视公民意识并把公民意识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政府与社会及公民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也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首要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及公民的关系问题,才能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公民社会的内在要求决定其必然影响公共政策过程,而公共政策过程的价值取向和回应效能使这一影响成为可能,二者互为环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国公民社会为公民提供的组织化和舆论性的参与途径,改变了公民参与不均衡的状态,并引导公民理性地、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政策诉求,从而增强了政府回应的有效性.而政府回应推动了日益壮大中的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使其成为一股引导公民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再到"制度性参与"的正向有序的建设性力量.这种互补性政治生态和作用机理,使中国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一种实现政府善治与社会和谐的双赢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政治效能感、政府信任对公民政治行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政府网站的普及应用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新的契机,但迄今仍缺乏关于政治效能、政府信任对政府网站公民参与行为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以重庆、武汉与天津三个城市(区)的普通公众为调研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政治效能、政府信任对公民在线参与行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政府信任、内在效能感、回应性能够直接促进政府网站公民参与行为,其中回应性的作用最为重要.政府信任在内在效能感、外在效能感与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中呈现出部分中介作用,而对认知度与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则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此外,外在效能感、认知度、回应性能够显著增强公民的内在效能感.内在效能感在外在效能感对参与行为的积极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18.
善治依赖于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社会的良性运行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与社会互动,并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传统政治文化排斥公民社会的发育,传统政府治理模式阻碍了公民社会的发展,它们使得公民社会组织协调性不足.为构建善治政府,应加强对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完善并强化对公民社会的扶持和规制.  相似文献   

19.
发达国家常用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适用于我国时遇到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基于公民互助的公共服务协同生产模式.公民并不是单一的、均质的主体,公民内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使公民可以通过互助互惠满足彼此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公民与政府协同生产公共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政府、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依赖.此外,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不仅具有技术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会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从而改善公民与政府间的关系,减少社会失序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论坛》2014,(6):52-57
从政府、市场、公民社会新三元结构来看,政府绩效评估系统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及文化因素,由此形成绩效评估环境性偏差的四种形式:经济环境性偏差、政治环境性偏差、制度环境性偏差及文化环境性偏差。政府绩效评估环境性偏差的生成是在制度环境核心作用的基础上各环境要素作用的共同结果。缩小或消除绩效评估结果的环境性偏差,要从政府、市场、公民社会多元治理的角度出发,优化政府绩效评估的外部环境,使得绩效评估环境对绩效评估系统发挥良性作用。其重点应是构建多元合作治理框架,推进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发挥各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