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ChatGPT所展现出来的令人惊艳的对话理解与表达能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工智能已经迎来了全新的里程碑,并且有望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基座系统,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各行各业,持续引爆未来世界的数字经济体系。ChatGPT背后的技术原理ChatGPT背后的技术原理到底是什么呢?在正式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语言模型”,即利用计算机去重新建模人类语言,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产物,ChatGPT通过连接大量的语料库来进行模型训练,并进行深度学习,其公开发布和应用推广在产生“技术奇点”的同时,也正在引发一场人工智能技术新革命。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transformer)路线,包括其取得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展示出的通用人工智能(AGI)特征,使人们看到了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并引发了技术进步主义者与技术规范主义者之间的激烈争论,进而引发人类开发工具与工具脱离人类控制的悖论性命题。  相似文献   

3.
横空出世的ChatGPT开启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标志着人工智能具有广泛的学习能力并在大多数领域达到或超过普通人类的水平,其社会影响将巨大而深远。ChatGPT本质上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最新应用成果,面对这一新传播范式,对其风险认知、治理策略研究刻不容缓。类ChatGPT应用嵌入公共治理领域将展现出巨大潜力,同样需要未雨绸缪,预判其可能带来的失灵、失信、失德、失向等风险,使其成为一个可用、可信、可靠和可亲的“推动者”。有乐观者认为,ChatGPT等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的优势将为法治政府建设所用,带来人力所不及之利好;显见的是,作为“聊天机器人”出身,在代表政府与公众互动方面,类ChatGPT应用必将减少大量行政负担。欲知全豹必窥多“斑”,有人提出,可从认知、技术、数据和服务四个方面对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嵌入政府治理进行研究探讨;也有从“工具、语伴、智慧体”抽象隐喻视角辨析围绕ChatGPT类智能应用的治理;更有对后ChatGPT时代政策智能发展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于靖园 《小康》2023,(9):30-31
<正>大洋彼岸的振翅,掀起了全球的AI巨浪。ChatGPT的付费使用人数剧增,验证了其巨大商业价值和科研价值。它的出圈,可能意味着一个人工智能大规模商业化时代的到来。“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们需要招聘公关人才,有没有推荐?”“今年房价预判怎样,能买房吗?”……“问ChatGPT吧!”如今,人们发现,无论什么人问什么样的问题,几乎都可以从ChatGPT找到答案。这一串英文字母,仿佛在一瞬间就火爆了全世界。  相似文献   

5.
ChatGPT的强大算力和拟人化逻辑思维方式,让人们在感叹人工智能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思考。从刑法学者视角看,这些探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ChatGPT是否已经成为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的强人工智能,刑法人类中心主义是否是不可变的;二是具备强大算力和丰富数据库的ChatGPT4.0是否存在侵害法益的危险,可能会引发哪些犯罪;三是人工智能的刑事风险研究是否可能,研究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的目的何在。回应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厘清ChatGPT本身可能带来的刑事风险,还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未来人工智能刑法风险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出现引发众多领域的革命性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化应用中也彰显出从用户体验“使用”到行业领域“适用”再到算法技术“实用”的三维演进式“韧性”社会价值。而针对其中伴生的群体能力退化、道德伦理异化、行业圈层泛化、信息资源极化等“脆弱性”风险,需要以“韧性治理”范式进行系统化规制。结合TOE分析框架,在韧性技术层面,需要以“技术”治理“技术”,通过发挥类ChatGPT正向效能,促进技术的自适改进与融合赋能;在韧性组织层面,需要以“组织”协作引领“组织”决策,通过强化多方协同赋能,推进组织化的优势互补及科学施策;在韧性环境层面,需要以“环境”营建应对“环境”挑战,通过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实现发展环境的全面优化和长期平衡。“韧性-脆弱性-韧性治理”可作为类ChatGPT社会化应用的学理解构与系统架构,有助于人工智能技术更具“韧性”地持续迭代升级,赋能人类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在ChatGPT给现实世界带来的各种冲击中,新闻业所受的影响尤为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二者“写作劳动”的共同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与机器在信息和知识生产方面的再次博弈。作为一项令世人惊艳的AI生成技术,ChatGPT造就了一种新的跨人机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工智能借助过去人类生产的文本来生成和编写新的文本。这使得大量涉及“写作劳动”的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类一边担心人工智能的风险,一边快速推动智能革命的发生。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是融合人类和“类人”智能的新生产模式。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技术内含不可化约的功能张力。一方面,ChatGPT等智能生产平台兼具对话功能和内容生产功能,拥有提升数字生产力、增强决策能力,加速社会组织化、扩大社会动员能力等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内容生产者可能导致多领域劳动者价格为零,还会带来对话风险、信用风险、政治风险和“存在”风险,这些是其“反社会”功能。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是人类和“类人”的合作生产,随着新内容生产主体的涌现,人工智能文明的出现便有了新迹象。科学、有效监管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是高难度、复杂性行动,政府、平台、用户和社会等多元主体要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协同监管,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公正、社会透明和社会责任落实。正确的人工智能功能观、发展观,决定了人工智能内容生产能走多远。  相似文献   

9.
袁凯 《小康》2023,(9):37-38
<正>做ChatGPT好比踢足球,踢足球都是盘带、射门,但是要做到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文案宣传、智能营销、智能风控、代码编写……近期,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众多团队与公司,都试图用自己的途径回答问题。但ChatGPT真的这么简单吗?“踢足球都是盘带、射门,但是要做到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  相似文献   

10.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迅速崛起并广泛参与应用,其不仅遵循“智能逻辑”对社会生产、生活带来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影响,而且从根本上重塑着人本身。特别是在资本逻辑的操控下,人工智能正在演变为一种新的异己的力量,把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人的交往活动、人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等逐渐推向异化的“深渊”。扬弃人工智能造成的新异化,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科技发展理念,限制资本无序扩张;遵循技术向善的价值原则,规范人工智能的创新与应用;推动个人转变传统观念,利用智能科技在全民终身学习、自我深度学习中持续提升和完善自我,从而令人工智能彻底摆脱资本的桎梏,成为不断推动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有利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正>在理性社会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会遇到需要讲理的时候,如何讲理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生活中最为急迫的“存在”问题。平时最为常见的有“宣教式的”和“对话式的”两种讲理方式。前一种“讲理”只适用于特定场合,如作报告、教会活动等,而不适合用于日常生活中,因为日常生活中涉及此种“讲理”,  相似文献   

12.
感悟之一,积极介入。对话是一种态度,它要求参与对话的各方都要积极参与。在对话的课堂上教师不仅仅充当“导演”,还应该充当演员”;学生的活动再不能是少数尖子生当主宰,而应面向每一位学生。感悟之二,平等关系。对话是一种关系,它要求参与对话的各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对话的主体是一种“我———你”的关系,对话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师生在充满着民主精神的氛围中,共同探讨,共同商谈未知领域的过程。感悟之三,知识创建。对话是一种认识方式,但它并不是对知识进行简单地、机械地重复与再现,而是要体现生产性…  相似文献   

13.
夏莹 《探索与争鸣》2023,(6):40-48+177
海德格尔的技术语言批判准确地指认了人类语言的言说方式被技术的输入输出方式所决定的宿命,却没能进一步揭示为何人类会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也即其内在动力机制,根本原因在于他未能如马克思那样将技术的发展与资本的增值强制紧密关联起来。马克思在其著名的“机器论片段”中提出自动化的“机器体系”,不仅指认这一机器体系让工人成为机器的智能器官,同时还指出资本家采用机器的根本动力在于不断压缩工人的必要劳动,以便获得工人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这一意义上,ChatGPT应被概括为“机器语言”,它的不断迭代并不是源于技术革新的探索,而是源于资本逻辑的增值强制。因此暂时的技术“叫停”不会从根本上阻止类似人工智能发展的进程,目前我们更紧迫的任务是在充分理解其内在驱动的资本力量以及现代人交流表达的信息化和碎片化的基础上,限制资本逻辑的无限扩张,尝试消解日益抽象而扁平的生活经验,培养一种更富有“讲述性”的体验及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ChatGPT技术的出现,使得文学的生死存亡问题又冒了出来。为什么说“又”呢?因为“文学已死”的说法并非首次出现,20世纪以来,这个话题已经出现了很多次。然而,ChatGPT技术的出现,似乎将这一话题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与这一话题相关的,不仅仅是文学领域,还包括其他学科和职业,以及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向,它甚至可能影响我们的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15.
<正>机器学习:“复合的教师”还是“超级学习者”与历史学纵横千年的时间观和哲学高居山顶的宇宙观不同,教育学的视角贴近地面上平凡的芸芸众生,他们希冀什么,又承受什么?被什么所迷惑,又被什么所刺痛?面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我的关注既非远忧,也非近虑,而是一个现实的困境:在机器学习的凯旋中,如何给予受教育者必要的保护与尊严?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改的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课堂,你会体验到教师的角色正在悄悄地转变着,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并具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本文试图颉取政治课教学的几个片断,感受一下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新变化。对话中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种交往互动是通过沟通、对话实现的,它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基础上的。“对话”式教学,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既保持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张丹 《重庆行政》2023,(4):86-89
<正>从1950年图灵提出“机器能否思考”这一命题到2016年Alpha Go击败人类职业围棋手,人工智能(AI)在70余年的进化中已对各行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即便如此,2022年底ChatGPT的问世依然让社会各界陷入对生成式AI的应用场景和伦理边界的思考。高盛研究部近期报告预测,“未来全球平均18%的工作岗位或由AI自动化完成。”这只是生成式AI的起点。2023年5月,谷歌发布其最新AI语言模型PaLM 2,  相似文献   

18.
论对话教学     
一、对话教学的含义中央电视台有个“对话”栏目,主持人和观众之间在宽松的氛围中面对面交流,畅所欲言。这种对话,从表面上看,是个人与个人相互交流的一种语言现象,但更深入地理解,它具有社会和文化的内涵,它的背后是尊重、信任、平等。如果双方没有共同的话题,相互不信任,关系不平等,就不可能坐到一起进行实质性的对话。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对话是实现交往的形式和途径,如果把对话引进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真正民主,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可见,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  相似文献   

19.
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改变了人工智能治理的底层逻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由个性化向普适化方向发展,风险的不确定性从外部延伸至内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周期将越来越短,这使得传统治理范式适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时存在诸多局限。基于对象场景的分散治理难以统筹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全局,基于风险预防的事前治理难以精准预测风险并提前预防,基于法律规范的硬性治理难以提升治理实效。作为一种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治理范式,敏捷治理契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需求,与我国一直推行的包容审慎监管具有理念上的一致性。基于敏捷治理的全面性、适应性与灵活性,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应秉持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依据模型产业架构,形成“基础模型-专业模型-服务应用”的全面性治理格局;划分已知与未知风险,构建事前预防与事后应对相结合的适应性治理机制;综合运用技术、法律等灵活性治理工具,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范式革新,促进科技向上向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两岸对话与谈判问题上,“不预设任何前提”是台湾当局领导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仿佛台湾当局对重开两岸对话与谈判持一种无条件的、开放的态度;而祖国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是为对话与谈判设置不合理的前提。这种舆论造势,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台湾当局真有所谓对话的“诚意”和“善意”,但它却经不住两岸关系的现实和两会商谈的历史的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