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瘦理想指女性对以“瘦”为评价核心的理想身材的美好想象与希望,个体将其内化后会表现出持久而强烈的瘦身追求。在质性研究范式下,通过对19名受访青年女性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青年女性在瘦身方面整体表现出美好与偏离两种心理样态,具体包括瘦身憧憬、自我客体化、身体不满与饮食失调,并呈现动态化交叉与叠加。原因主要涵括追求健康的需要、提升魅力的欲求、审美文化的引领、身体规训的约束与媒体宣传的助力。研究结果认为身材审美文化是瘦理想盛行的核心因素,这一结论印证了文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也为该领域的研究增添了本土情境下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齐芳 《青年探索》2008,(3):47-49
文章从社会排斥的理论角度分析了流浪儿童的生存现状,指出他们生活在经济排斥、家庭排斥、文化排斥、教育排斥、社交排斥和自我排斥的社会边缘状态,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对不法分子利用儿童犯罪的打击力度、拓展对流浪儿童的外展服务、大力发展儿童救助的非政府组织、增强对流浪儿童的充杈等建议,具体的做法是构筑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流浪儿童的社会融合,消除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3.
儿童失明以后,对身体运动最可能、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出现盲态,这是视障儿童的一种特殊动作与行为习惯,而且肯定在心理上给他们造成负面影响。初入校的盲生,盲态各种各样,有些伴有心理障碍。如有的学生在家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离开家长的呵护便产生许多恐惧感,心理上陷入无能为力的困境;在家无人管理的学生,则属于多动型,不能长时间坚持在教室里坐好上课心理上自我封闭型的学生,大多从小被家长“扔”在家里,到学校后,  相似文献   

4.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领域,而城市认同是分析两者关系的重要维度.本文以南京市19所学校的流动儿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情感归属和身体归属两个维度分析了流动儿童的城市认同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情感归属和身体归属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不同的教导内容、学校类别、社区人员构成,形成了流动儿童与城里人不同的交往机会,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城市认同及融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身体—文化象征身份—民族国家"的框架下论述了微观权力机制下礼仪小姐的公共性别身份的建构。一方面,礼仪小姐在与民族国家的互动中实现了身体资本的理性运作,这体现在对身体的自我评估和对男性他者评定的认同上,但在公共父权制下,身体的主体性淹没在力图使之客体化的微观权力的技术策略中;另一方面,公共父权的凝视和民族国家的责任话语借助礼仪小姐的自我规训而建构起她们作为民族国家文化象征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6.
闫旭蕾 《青年探索》2007,(2):52-54,58
身体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纠结在一起,个体自己眼中的身体自我、镜中身体自我、身体资本折射出身体自我对自我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协商论坛》2012,(4):30-31
我省有0-18岁儿童2389.05万人,占总人口的24%。当前,由于缺乏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儿童肥胖症和儿童近视率持续升高,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和影响我省儿童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是青年女性呈现身体的重要平台。从数字技术层面看,青年女性在交往性身体的视觉创作中进行审美劳动,以蒙太奇式的身体剪辑与拼贴完成了非线性的生活叙事,并透过美颜滤镜寻找理想身体的自我投射。从社交平台层面看,在“美丽工业”的催化下,资本与平台紧密勾连形成新的数字消费模式,女性身体被平台流行文化嵌入,在资本编织的完美话语里主动发掘体貌缺陷。青年女性日常性的媒介使用与身体呈现被技术及平台圈禁,负面身体意象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妇运》2002,(1):20-22
新时期要创新儿童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将儿童参与的新理念融入到工作中,发挥儿童参与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开拓儿童工作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30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简称新儿纲)。它规定了中国政府儿童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举措,从儿童的健康、教育、福利、社会环境和法律保护五个领域提出了到2020年儿童发展应达到的目标,即:完善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依据社会化理论,用单变量统计方法描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并不理想。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水平较低;留守儿童的行为适应中,社交-领导行为比较差,攻击-破坏行为情况一般,并不象已有的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报道那样令人忧虑;留守儿童的情绪适应水平很低,易出现焦虑、孤独感,自我效能感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人们从未像20世纪这样,对儿童问题给予如此的重视。20世纪以来国际公约中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呈现了现代儿童观建构轨迹:从儿童的劳动价值到儿童权利主体的浮现;从儿童权利主体地位的确认到儿童权利主体概念的深化和贯彻;从儿童公民观到致力于建立一个适合儿童生长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身体及其他形式的儿童虐待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议题。本研究主要关注来自家庭内的儿童虐待现象,在儿童权利的视角下,试图探索儿童自身如何看待和理解在家庭中遭遇父母虐待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儿童普遍倾向于接受父母采用体罚的管教方式,但认为虐待无益于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相反,它不仅会伤害他们的身体,还可能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正面形象甚至破坏亲子关系。本文的结论部分就如何预防儿童虐待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贺敏 《今日海南》2008,(5):40-41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我们的政府与社会要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天空。  相似文献   

15.
当代各国都确立了儿童具有普遍、独立、平等的民事法律地位,这一地位并非从来就有,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进.儿童法律地位的发展经历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逻辑历程上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依附到独立,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历程.儿童是否具有完全自治权,儿童是否是普遍人权的主体在学界还有争论.  相似文献   

16.
纯光 《中国民政》2014,(6):11-17
<正>"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她的名字叫今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诗人米斯特拉尔关于什么是儿童福利,195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曾下过一个定义,认为"凡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种努力、事业及制度等均称其为儿童福利。"这是一个从内容到对象都十分宽泛的概念。它以全体儿童为对象,以保障儿童基本需要、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包含政策、行动、制度等各种要素,涉及儿童生存发展各个方面。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由于社会发展阶段和儿童理念的差异,对儿童福利的定义也不尽相同。除广义的儿童福利  相似文献   

17.
王秋香 《求索》2008,(8):160-161
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受损严重。探究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法律支持路径势在必行,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规范和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完善和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真正落实新《义务教育法》,加强行政监管和行政立法.优化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在风险社会中,人们随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事故,我们将这些自然原因产生的灾害以及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统称为灾难。其中,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群体由于缺少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在灾难应对和救援过程中成为最容易遭受损伤的受害群体之一,同时也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政府部门应给予灾难中儿童的救护工作更多关注。灾难中的儿童救护,是指在发生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等造成大面积人员受灾的灾难时,针对低龄(12周岁以下)儿童开展的医疗、转移、看护等保护措施。需要指出的是,灾难儿童救护的对象界定为低龄儿童,是由于两方面原因:第一,在灾难救护方面,在心智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下,低龄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灾害防范意识薄弱,因此年龄越低,开展相应的保护措施难度越大;第二,随着认知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大龄儿童对灾难的危害认识清楚,具备一定的避险常识,心理承受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9.
对基于安徽省四市九县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成果作二手分析,结论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与其实际居住情况不甚一致,这种不一致来源于出身家庭至上的价值观念及是否分家等现实制约。留守儿童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往往与代养者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有所冲突,而“留守”处境中的居处复杂及认同歧异,其复杂程度不可小视。其警示意义在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措施,如果不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着手的话,也许其效应就要打不少折扣。  相似文献   

20.
余姣 《学习与实践》2010,(5):107-113
儿童电影作为一种表达儿童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其塑造的儿童形象受整个时代背景的影响,本文采取了内容分析的方法,以建国以来我国出品的儿童电影中的儿童形象为研究对象,从生理形象、事迹形象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探讨了儿童形象变化与我国社会变迁之间的某些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