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实现国家统一已经20余年的德国广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质疑和诟病。"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问题又在困扰德国、欧洲与世界。对此问题,本文认为:"德国的欧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德国处于怎样的状态,其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冲击作用一直存在;二战以后的欧洲一体化致力于"欧洲的德国","接纳德国"同时又"防范德国",已经取得巨大成效,德国开始奉行一种具有"‘文明国家’内核的现实主义的‘贸易国家’外交政策",至今未变;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在"欧洲的德国"(原则层次)框架中推行"德国的欧洲"(操作层次),包括发展同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关系,是着眼于国际政治的结构性变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势之使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代前言     
2011年3月19日西方国家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以来,利比亚危机已经持续了数月,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鉴于此,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政治研究会与《欧洲研究》编辑部联手推出一组笔谈,约请国内学者从美国、法国、德国等大国的态度与行动,欧盟、北约的战略考量等角度分析利比亚危机的相关问题,并从国际关系、国际法、中国外交等多种视角进行了讨论,以期推动学界对利比亚危机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探索中国学术界回应国际热点问题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20 0 4年 3月 12日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欧研究所所长泽格伯斯教授 (KlausSeg bers)在欧洲研究所就欧美关系以及当前德国的内政问题做了一场学术报告。泽格伯斯认为 ,3月 11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的严重恐怖爆炸事件 ,说明有组织的、针对世俗及民主社会的恐怖袭击已经从美国扩展到了欧洲。尽管西方世界面临着共同的威胁 ,但欧美之间的关系目前却陷入战后以来的最低点。他本人曾受德国外交部委托 ,于去年 11月到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谈和调研 ,其间他走访了各研究机构、各派的智库 ,详细了解美国各界对欧美关系的看法。总的印象是 :…  相似文献   

4.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地带,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将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什么作用?对外奉行什么政策,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相比旧的国际关系模式,新型国际关系强调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主权原则、价值原则和利益原则的有机结合,是对基于实力均衡原则的权力政治和以社会制度划线的意识形态政治的突破和发展。对中美关系的案例研究显示,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的前景还是乐观的,确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规范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5.
梅兆荣 《德国研究》2013,(1):4-11,124
本文首先归纳了战后德国重新崛起的十方面原因,然后结合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指出德国恰恰因其"一枝独秀"而处在风口浪尖,成为欧盟和欧元区内部利益和理念之争的重要一方。但鉴于德国的综合国力、其欧洲强国而非世界大国的地位、历史包袱以及欧盟决策机制的约束,德国难以主宰欧洲。文章同时指出,目前中德两国实质性合作关系的广度和深度已走在中欧关系的前列,但不存在牺牲其他国家利益的中德"特殊关系"。文章最后就如何排除一些障碍或干扰,保持德国在中欧关系中的引领作用,提出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国际形势和战略环境的认知变化以及对安全威胁与现实挑战的新判断,美国提出了"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回归"的概念,它既在客观上反映了当前国际关系的基本面貌和趋势,更是美国政府在"后反恐时代"顺应全球战略规划转向需要的概念创设和阐述,为构建新的内外战略提供了政治效用.在大战略转向的背景下,美国对其核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转型的核战略以赢得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为 目标,其要点是加快核力量现代化,发展灵活、多样、实战性的核威慑力,强化对于其他大国的核优势.特朗普政府以"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视角和思维看待并谋划美国与中俄之间的关系,完成了安全和外交重心由"反恐"向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彻底转向,并启动核战略转型作为护持美国霸权的重要举措.拜登政府的安全战略与对外政策同样建立在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基础之上,其核战略或许会向"合作性"方向适度回调,但仍会将核力量作为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和巩固美国权力地位的重要依仗,这保证了基于"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回归"核战略转型的延续性.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塑造了美国的核战略转型,以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为导向的核战略又反过来激化了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促使美国更加重视核武器在大国博弈中的作用,形成二者的相互强化.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欧美曾携手在中东欧培育新的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以及扩大欧盟和北约,双方的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潮。然而,"9·11"事件之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成为欧美从合作高潮跌落的转折点。在如何处理国际问题上,欧美的分歧逐渐显现,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后初期紧密的跨大西洋关系出现裂痕。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欧洲人开始担心欧洲对美国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下降。自特朗普总统上任后,欧美关系又出现诸多新裂痕。特朗普抨击北约和欧盟,赞赏甚至鼓励欧洲内部的民粹主义势力,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奉行"美国优先"的原则,导致欧盟国家的普遍反感。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铝加征关税以及退出伊核协议,也沉重打击了欧美关系。本文主要分析欧美关系恶化的根源以及未来欧美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德国国家身份、欧盟核心国身份和北约成员国身份从不同角度共同对德国安全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产生重要影响。冷战结束后,德国在安全战略目标上,由服务于西方阵营安全以及寻求民族和国家统一,转变为维护德国和欧洲安全,争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在安全观念上,以新的视角看待国家主权,认识到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接受综合安全观;在安全手段上,完善国家安全决策机制,重视发挥综合国力的作用。德国依托欧盟加强自身安全,并扩大在欧洲和世界的影响力。欧盟经济一体化和政治联盟的发展一方面使欧洲国家相互依存强化,成为德国安全战略的依托;另一方面,欧盟正成为世界一极,提升了德国在世界政治、安全事务中的地位。德国依托北约维系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作为北约成员国参加北约框架下的军事行动和战争行动,利用北约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德国安全战略未来将重视内外复合安全和欧洲一体化建设,为国际社会做贡献,实行全方位外交战略,发展与新兴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9.
2012年东盟经济政治形势总的特点是稳定和发展。尽管面对不利的世界经济形势,东盟的经济前景仍然可以说是比较乐观的。在国际关系方面,美国奥巴马总统的新东南亚政策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东盟是否需要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作出选择,东盟将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其影响早已超越内部纷争。"伊斯兰国"威胁、恐怖主义袭击、大规模难民潮等直接冲击欧洲与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引发大国竞相角逐其中,德亦加大其对叙政策的影响力,成为国际社会介入叙利亚危机新的要角。本文力求剖析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德国对叙政策演变的基本轨迹,总结其阶段性特点,并揭示德国对叙政策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编后     
前不久 ,我们欧洲所参与承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国际问题论坛 ,论题叫做“欧洲模式与欧美关系”。京城内外的各路专家学者汇聚一堂 ,研讨会开得是卓有成效、热热闹闹 ,吵得是沸沸扬扬、不可开交。吵什么 ?欧美关系。笔者已经多年不见那种“针尖对麦芒”、面红耳赤的场面了 ,不禁为之叫好。但为什么欧美关系如此牵动众多国际问题研究“大腕”们的神经 ?粗粗想来 ,原因有三 :其一 ,它是国际政治近期变化最大的一个热点问题。以是否对伊拉克开战为主要事端 ,以德、法为首的一些欧盟成员国与美国之间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和分歧 ,而且如今尽管伊拉…  相似文献   

12.
卢基扬诺夫认为,俄乌冲突是苏联解体后边界划分所埋下的冲突种子在三十年后的集中爆发,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是由北约东扩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俄乌冲突给世界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世界秩序的危机已经开启,这是美国和欧洲不愿放弃从冷战所获得的特权引起的。未来几十年,国际局势将持续紧张。在世界秩序危机和大国力量失衡的情况下,先前潜伏的冲突和争端几乎会不可避免地重新出现,包括核战略安全风险也极大上升。这其中的原因,既有国际政治中的冲突因素普遍抬头,也有美国霸权下三十年相对和平所导致的战略疏忽。包括中俄在内的各国学者应该关注战略安全议题。俄罗斯领导层在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有效保障了俄罗斯国内政治稳定,维护民众的生活方式不变,推动俄罗斯经济逐渐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3.
朱哲莹 《德国研究》2014,(4):F0002-F0002
正第二届中德论坛于11月8日在同济大学召开,主题为"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德国和美国"。本届论坛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和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并得到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的支持。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德国前驻上海总领事、现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芮悟峰以及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  相似文献   

14.
面对二战后的美国知识霸权的结构性压力,欧洲内部的不同国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选择了发展本国国际关系学的不同知识路径,这就使得它们应对和化解美国知识霸权压力的绩效具有差异。英国的独立性的内部指导合作和北欧地区的开放性的多层次合作是较为成功的化解美国知识霸权压力的知识发展路径,而法国的独立性的学术孤立和意大利的开放性的移植生长并没有突破美国的知识霸权。来自于欧洲内部的多元的国别性和地区性的国际关系学的知识发展能量正在创造一个整体性的欧洲国际关系学,它与美国的国际关系学在知识关系上日益呈现出复合相互依赖的特征,在一个相对独立和大致平等的基础上与美国的国际关系学进行互动。这样的整体性的欧洲国际关系学并不是要求一个单一化的欧洲国际关系理论,而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别性的、地区性的国际关系学。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国际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多国尤其是一些大国将经历“大选年”,它们的政权更迭、政府重组和政策调整,将一定程度上改变国际关系的运作轨迹。作为欧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国家,作为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之一,法国的政治变化引人关注。在5月落幕的法国大选中,弗朗索瓦·奥朗德领导的社会党击败执政的人民运动联盟,在时隔17年...  相似文献   

16.
郑春荣 《欧洲研究》2012,(5):1-16,1
德国在应对欧债危机中从最初的犹豫走向后来的独断,这一表现既与德国的经济治理理念有着紧密关系,又是德国国内各否决玩家钳制的结果。虽然"欧洲的德国"依然是德国的行动框架,但是通过欧债危机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出德国的欧洲政策自两德统一以来呈现的若干新变化:德国的欧洲政策日益为内政所驱动;德国的"欧洲使命"日益衰减;德国正在成为地缘经济强权,等等。这些新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来自欧盟其他成员国对德国欧洲政策的外部期待,以及德国社会的内部约束之间的张力,增加了德国欧洲政策的不可测性,也给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两个重要的地区大国,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对彼此和欧洲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双边关系中,能源因素因其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决定性意义长期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2018年9月,由德俄牵头,法国、奥地利与荷兰合资建造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正式动工铺设。该项目将使输往欧洲的俄罗斯天然气绕开乌克兰,经过波罗的海海底直接连通德俄两国,德国由此成为俄罗斯天然气最重要的转运国。此举虽然在双边层面上保证了德俄的能源经济安全,但在多边层面却招致欧盟、美国等多方反对。因担心会进一步加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欧盟委员会及中东欧国家欲诉诸法律对该项目施以约束;美国在制裁项目企业的同时转而向波兰、乌克兰等国出口液化天然气,在利用政治机遇抢占欧洲市场的同时试图制衡俄罗斯的影响力。在多方力量博弈中,德国需要在平衡俄美欧关系中付出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18.
戴高乐是当代法国人的精神化身。他一心追求战后法国的"大国梦",并认为阻碍其"大国梦"的主要因素可能来自德国和美国,为此,必须借助苏联的力量来制衡。戴高乐的这一认识与思考对冷战时期的法苏关系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形成了国际关系史上独特的,将法苏关系建立在"第三方"基础之上的"戴高乐外交"。但是,法国与美国的矛盾以及对德国的担忧,终归是同一阵营内部的矛盾,而法苏关系则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外部关系,具有很强的相互利用性质,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冷战时期的法苏关系的脆弱性和反复性。  相似文献   

19.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在很多德国人心目中是理想的国家领导人类型,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其去年出版的新著《不在其位》中,他对目前欧洲人面临的中心问题,如欧盟建设、福利国家转型、欧美关系、与邻国关系、国际金融危机等议题作出了清晰而明确的分析,同时在书中他也谈到了个人政治生涯的经验和错误、政治伦理以及宗教等充满个人色彩的话题。本文重点介绍施密特对欧盟建设、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化和经济学理论等问题的分析,并对其看法作了一些评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金融危机前欧美经济增长趋同性为切入点,在实证分析欧美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复苏表现差异化的同时,通过对欧美金融结构差异的数据对比,解释了德国经济表现的例外性;同时分析了美国市场化融资模式对于美国经济复苏的促进作用,指出欧洲缺乏现代市场化融资机制,而以银行为主的融资模式,使其在债务危机发生时对经济体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可能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失灵。文章认为,富有弹性、多层次、市场化的融资模式对于一个经济体的稳定与经济增长十分重要,而欧洲金融模式结构缺陷将使欧洲经济复苏缓慢而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