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在随后的五年中,中国不断开创国际关系的新境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创新。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提出新型国际关系的新主张。所谓"新型国际关系"是相对传统国际关系而言的,它在价值、理论、实践和目标四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的历史性超越。在价值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基本外交伦理,是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大价值创新;在理论上,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理论内容,是新型国际关系在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在实践上,从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周边关系、新型多边外交和新型发展中国家关系方面进行实践创新,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最伟大的实践;在目标上,新型国际关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彻底摆脱了狭隘的国家利益、狭隘的国家安全以及追求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的传统国际关系的束缚。因此,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为新时代国际关系提供的价值方案、理论方案、实践方案和目标方案。  相似文献   

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视角下的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也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美两国间的协调和合作既有有利因素,也面临严峻挑战。两国现处于战略竞争的相持阶段,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处理得当,这也将是中美合作的长期融合阶段。中美两国应该共同努力,避免恶性竞争,保持良性竞争,推进中美两个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增进共同利益,有效管控分歧,建立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与各大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相似文献   

3.
李文 《美国研究》2020,34(4):9-19
习近平主席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定位中美关系,认为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日益增多、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完全可以在社会制度不同的情况下通过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的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而非对抗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心愿,符合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共同向往,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也是两国应始终坚持的大方向。双方应从现实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举措,切实推进互利共赢,深化全方位利益交融格局,为发展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筑基固本,积厚成势。  相似文献   

4.
聚焦德国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美国对伊动武政策 ,欧洲和美国之间以及欧洲国家内部之间分歧日增 ,危机频发 ,欧美关系呈现出复杂、松散、多元、多变的特点。聚焦德国问题 ,将有助于世人在当前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纷争中清理思路、明辨方向。伊拉克危机是一个重要的标识和信号 ,表明统一德国已经重新步入世界政治大国行列。新起的世界政治大国必然会对现有世界秩序与格局形成冲击 ,德美关系已经陷入深重危机 ,欧美关系以及欧洲内部出现的分裂也都与德国有着直接关系。德国为什么会在国际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显示出巨大的冲击作用 ?其重新获得的世界政治大国作用的实质内容是什么 ?将对国际关系产生何种影响 ?这些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建交55周年之际,中法关系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本文提出"权力结构-秩序结构-观念结构"的分析框架,旨在研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其对中法关系的结构性影响。中法关系面临的权力结构、秩序结构和观念结构均已发生重大甚至根本性的变化,要以新的框架来认识和谋划新形势下的中法关系。面对权力的重组、秩序的过渡和观念的竞争,中法都主张推动国际关系的转型和国际秩序的创新,这构成了中法关系的新基础。中法应该成为推动国际关系创新的伙伴,以创新、责任、共赢的精神,推动构建平衡的新型大国关系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供给和新的国际制度供给,推动构建新型文明关系和观念创新。  相似文献   

6.
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世界释义 中国已明确提出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那么,什么是和谐世界?"和谐"的含义是什么?是目标还是手段?对此,国内外有很多的讨论. 依我的理解,"和谐"指的是一种行为方式,作为这种行为方式的结果,可以形成一种秩序.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它是各国共处的一种方式,即以协商、合作而不是武断、对抗的方式来处理相互间关系和具有相关利益的事务,从而形成一种以协调、合作为主的国际关系秩序,而这种秩序的结果就是和平.  相似文献   

7.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尤其是作为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的代表,中美两国如何避免因国情差异、制度差异和道路差异等因素诱发战略对抗的"修昔底德陷阱",成为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关注的焦点话题。习近平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对新时代的中美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从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处理中美关系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括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建立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发展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等。习近平的论述为新时代中美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发展中美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美两国关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创议成为世界政治的热点话题。文章认为,对新型大国关系的研究应从理论与政策、历史和现实等多层面进行深入思考。要想准确把握当前中美关系的战略实质,一方面需要超越现有国际政治理论中以权力转移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旧有范式,将国内政治模式、对外战略选择和国际战略互动等多重变量纳入研究范畴;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包括中美在内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反复出现的"崛起国一主导国"二元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总之,只有通过理论透视和历史比较,才能把握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所具备的学理基础和现有条件,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更有意义的判断,并努力"预为之谋"、最大限度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     
<正>本期"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专栏刊登的两篇文章,都是从中国的视角来审视如何构建新型世界体系与新型大国关系。付宇珩和李一平重新考察了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关系,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意义。作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具有世界体系构建意义的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战略,它试图将中国的内部变革与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整合起来,最终发展出不同于霸权更替的体系变迁可能。也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亚洲地区主义战略构建要着重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加强自己的亚洲认同,在国际事务中尽可能反映亚洲的利益.二是建设好三个支点,包括提升与东盟的关系,加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重视中亚,使上海合作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主动地促成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合作.三是在亚洲地区合作中应积极参与和主导规则的制定和机制的构建,在亚洲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发挥中国的政治大国优势,构筑亚洲地区主义发展的政治基础,在形成本地区多边安全机制中有所作为,逐步建立起涵盖各领域的互惠共赢和开放包容的地区合作网络.中国在构建亚洲地区主义战略过程中,既存在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一些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     
<正>如何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学界和政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同时也是具有现实紧迫性的战略问题。周方银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内涵解构和战略思考。他认为,这一新概念的实质在于,中美两国如何通过平衡战略竞争、稳定双边和实现必要合作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大国无战争背景下的国际体系权势转移。文章同时回答了中美两  相似文献   

12.
2023年3月21日,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系统阐释了在双边和多边、全球和地区等层面全面深化战略协作的重点领域与共同任务。《联合声明》基于对中俄关系历史逻辑、现实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为中俄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并引领时代潮流指明了目标与方向。《俄罗斯研究》编辑部特别组织了这组笔谈文章,深入探讨中俄关系的历史逻辑、相处之道、内生动力和世界意义。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阶段,得益于两国领导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睦邻友好”、“平等互利”、“战略协作”为原则,探索出“平等互信”、“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大国相处之道,提供了新型大国关系的示范。中俄关系是有内生动力的大国关系,以高层交往为战略引领,以政治互信保证行稳致远,以经济互补助力合作与发展,以人文交流深化传统友谊的社会基础。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俄关系的影响已超出双边范畴,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前途命运至关重要。中俄都是全球性大国,又互为邻国,睦邻友好,持续深化战略协作,有利于国际形势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当代中国外交文化的先进性内涵.推动东亚政治合作是面向21世纪中国奉行多边主义外交战略的重要步骤,它事关东亚能否崛起为世界重要一极.中国在东亚的多边主义战略目标是构建一个和谐的东亚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东亚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在"低政治"领域展开合作,但对"高政治"领域的合作却畏首畏尾,显得比较缓慢和迟钝.其实,东亚国家在战后初期就存在着大国主导"高政治"领域合作的空间.东亚虽然是世界主要的文明发祥地、战后各主要国家也先后实现了经济的起飞,但是政治上的作用却未能很好发挥出来.相反,东亚却成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轻易得手和随意操纵的地方,特别是由于政治合作意愿淡薄,直接导致了东亚大国政治上的分散化和政治问题的频繁发生,进而也威胁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日关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解决朝核问题的多边主义模式应该机制化,这是东亚"高政治"合作的重要起点,而中国应该成为该机制化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东盟防长扩大会议机制是东盟为进一步深化同对话伙伴国在非传统安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等问题上的讨论与合作而建立的安全合作机制。这一会议机制具有三大特色:第一,坚持东盟的主导地位;第二,要求大国的政治承诺和对规范的认同;第三,追求务实的安全合作。东盟通过运用议题设置、制度建设、决策程序等诸多手段维持其主导地位,并通过政治承诺与规范认同的方式协调大国行为。由于东盟缺乏必要的物质实力,大国对于政治承诺与规范认同的漠视使这一会议机制面临失灵的风险。东盟在建构规范约束其他大国行为的过程中,其自身也被建构的规范所约束。这为中国通过影响规范创设进而影响东盟决策提供了切入点。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东盟成员国的双边关系影响这一会议机制的议题设置,也可以将这一会议机制作为在新时代调适中美关系的抓手,推进与亚太其他国家的务实安全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作为国家关系明确有力的法律支撑和保障,确立了世代友好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原则,最大程度维护和保证了主权国家之间应有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大创举。本文站在该条约签署2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观察其强大生命力和示范效应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持续显现。尤其在边界问题、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展双边互利合作、促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等多个方面,该条约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大大推动了中俄关系的发展,使两国关系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在中俄关系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当代情势下,中俄两国超越所谓结盟的定义,持续合法、合理、合情地进行有效务实合作,在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维护国际秩序客观公道、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共同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结构不均衡问题对新形势下中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海林 《当代亚太》2006,(10):10-18
本文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巴“全天候全方位”的合作关系中仍存在着严重的结构不均衡问题,两国在经济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流领域的合作水平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合作水平有着很大差距。本文分析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中巴关系中谋求“共同安全”的“高政治”的需求占据主导地位,谋求“共同增进财富”的“低政治”需求处于从属地位。南亚国际关系格局是影响中巴关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寻求安全支持、抵御外部威胁成为中巴发展双边关系的核心目的。本文将目前的中巴关系界定为“外部导向型”国家间关系。这种国家间关系在外部环境有所调整时,很容易因为缺乏内部支撑而动摇。当前,南亚国际关系和美国南亚战略的调整都为中巴关系增添了变数,中巴关系的内在结构缺失就有可能凸显。对此,中国应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并深化与巴基斯坦的全方位多领域合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指出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兴起 ,主要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国际格局的急剧转换 ,大国关系的调整。接着 ,本文提出从新纪元开始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宏大目标是构建中国式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国际关系学 )及为实现此目标必须完成的六大任务。最后认为中国南方国际关系研究具有自己的优势 ,可以在构建中国式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多元多维的东南亚是如何实现长和平的?本文从核心问题、既有发展和未来议程三个方面对东南亚研究的文化路径进行初步探讨。东南亚国家的核心关切是大国竞争中的自身安全与发展。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构建服务于中国崛起的地区文化权力和地区认同。既有文献表明,中国的东南亚研究逐步从国别分析和历史考据方法转向区域研究和国际关系理论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然而,高端研究成果仍显不足,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尚未进入国际主流学界的视野,进而导致地方行为体在本地区问题上国际话语权缺失,难以满足中国和东南亚在当今世界政治中强化文化权力、增进地区认同的需求。就学术议程建设而言,东南亚研究的文化路径可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第一,坚持文化多元多维假定,以及多元普遍性的研究导向;第二,与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的主流辩论对接,首先尝试寻求中层理论上的突破;第三,进行跨国和跨地区的比较研究,重视地方知识和地方能动性对国际进程和世界秩序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9.
编者的话     
《当代亚太》2012,(2):1
本期四篇国际关系的论文涉及话题较为广泛。王磊和郑先武的文章试图回答,新大国协调机制与传统大国协调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其独特之处是什么?通过考察"七国集团"的案例,作者发现新大国协调的内部治理结构已由传统的多中心和多头政治转变为美国领导的多国合作,这一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德关系35年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回顾中德建交35年来的成果与经验,并对当前中德关系的发展提出三点原则性建议:1、站在战略高度,以长远眼光审视中德关系;2、认真对待和切实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3、坚持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为处理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