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面对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我国政府提出的一个新的改革命题,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符合本国、本区域特点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探索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的压力和战略目的一经结合可以转化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动力,在经济学视角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本质是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珠海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制的创新体现了需求导向的原则和"大部门体制"的实质,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的职能和机构,分类提供服务和适度引入价格机制,新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制取得了显著的财务和社会效益,为地方政府创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制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构建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体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迫切需要构建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为主要目的的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体制。为此,需要改革政府绩效管理领导体制,构建服务型政府绩效指标体系和评估体制,改进服务型政府绩效结果运用机制,加强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其价值体系中的行为诉求规范已成为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必须突破的瓶颈。本文在公共服务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服务行为诉求规范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6,(10)
当前,公共服务结构失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广大农民群众难以与城市居民共享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究其原因,主要是财政体制与社会经济运行不适应、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长期存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不科学以及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要进一步完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最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构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平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平台,为社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最好体现,也是其不可让渡的基本职责。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进行有效制度安排,通过培育社区公共服务准市场机制、完善政府与社会社团以及居民互动机制、完善社区管理协调机制、构建地方政府公共财政供给与监督机制等制度创新,实现对服务模式、服务体制的整体重构,确保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确保各类主体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参与,确保社区公共服务机制运行的以人为本和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略论加快建设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执政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虽然我国已经具备建立较为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经济实力,但当前的公共服务体系存在诸多缺陷,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应当从政府职能转变、制定公平的公共政策、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和政府分级管理体制、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以及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评价机制,建立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构建高效服务型政府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公共服务外包中的风险管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交易成本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风险主体、风险客体和风险因素三方面对公共服务外包中的风险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提出了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策略,以期推动公共服务外包的成功运作,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9.
王永生 《新东方》2000,(3):47-49
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公共服务是政府大力提升的内容之一。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公共服务体制具有无限政府,供给的低水平、广覆盖,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效率低下等特点;供给与需求中的供方逻辑;政府间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了解过去的公共服务体制无疑对今后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划分及其财政管理体制支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阐述了财政管理体制与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关系,介绍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与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其原因,并从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财政转移制度、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保障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实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公共服务是政府大力提升的内容之一。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公共服务体制具有无限政府,供给的低水平、广覆盖,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效率低下等特点;供给与需求中的供方逻辑;政府间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了解过去的公共服务体制无疑对今后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江 《理论月刊》2012,(3):137-141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谋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之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是地方财力的均等化,但地方财力均等化并不直接带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应体制和机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应有效率并且高质量。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等于政府需要全部由自己来生产这些公共产品,可构建可抉择的公共服务供应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应多元参与和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途径,也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近十年来,通过确立服务型政府基本理念、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政府间职责分工不合理,社会政策体系整体规划缺失,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完善,使得发展型政府难以超越,政府转型远未完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服务型政府,除了进一步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巩固、确立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政策体系等制度基础外,关键在于为政府转型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志华 《求索》2012,(2):66-68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已成为广泛运用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极大促进了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公民社会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体制嵌入的问题。本文对关系嵌入、功能嵌入、结构嵌入和目标嵌入等四种嵌入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嵌入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体制嵌入的结果是导致社会组织的公共性、独立性、志愿性和非政府性等组织特性缺失,进而导致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下降。解决公共服务购买的体制嵌入问题需要构建制度化的信任机制,提供必需的制度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确立制度化的保障机制;扩大公众参与,建立决策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夏志强  罗旭 《前沿》2013,(15):145-148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频繁发生,社会秩序经常处于非常态下.在非常态下的公共服务必须更具回应性.然而从实践中看,我国在非常态下的公共服务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对称,供给速度较慢,供给协同不够、合力不强等诸多问题,需要从完善公共服务立法人手,清晰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在非常态下的公共服务职责,落实公共服务责任,健全和完善非常态下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机制、财政投入机制和公共服务协同机制,提高非常态下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并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非常态政府公共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6.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胜章 《思想战线》2006,32(4):49-53
提高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落实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完善政府公共财政体制,重新调整政府间公共服务事权财权划分,建立与完善以社会化为目标的多中心治理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特质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凡河 《前沿》2009,(8):90-92
服务型政府是当代政府治理的基本模式,是我国政府转型的重要价值目标。它蕴含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阳光政府等四个向度的服务特质。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其实现机制,即转变政府管理理念,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行政文化,改善政府管理软环境;实现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提升公务员素质,建设服务型机关等。  相似文献   

18.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就是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在政府内部、政府与政府外部之间,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机制。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对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由公共数据中心法等三种方法实现,同时需要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良好机制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公共服务发展的成就,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体制、机制障碍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体系,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绩效;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德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中,德国属于温和型国家,其地方改革的原则策略选择与中国的渐进改革模式具有某些相似特征,即以法治为核心、以政府能力提升为目标、多价值平衡及公民间接参与为主直接参与为辅。在改革内容上,表现为公共服务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体制改革包括机构精简(含组织流程再造)和地方政府区划改革,机制创新包括公共服务提供系统的重新设计和公共物品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体制改革的直接价值取向是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绩效和强化公共部门的服务能力;而机制创新的直接价值取向则是创设一种新的治理文化,最大限度地动员市场和第三部门参与地方性公共服务的生产,让地方政府"瘦身",实现公共服务生产与供给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