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3月11日下午4时,安徽省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马鞍山市原国土资源局局长王海风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王海风因受贿1700万,创造了安徽省近年来土地领域受贿额的最高记录。庭审中爆出的一条"奇闻"颇令人玩味:王海风虽受贿1700万,但却拼命在家人面前"装穷","穷"得甚至舍不得给孩子买一件玩具,舍不得给新婚的侄女随礼,舍不得给自己买件新西服……这一切,都是因为王海风坚信一点:连至亲的人都相信他是"清官",谁还会怀疑他呢?  相似文献   

2.
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大卫·舒瓦茨教授在他的《大思想的神奇》一书中指出"越是深入研究人,你越会发现不成功的人深受一种‘思想病’的羁绊。我们称此病为借口症。"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有一些人得了这种病,有的人甚至还病得不轻。有人常以"自己能力有限"为由,将很多事都推给别人做。这果真是能力有问题吗?当然不是,关键是态度问题,是一种"懒"的表现。不懂可以学,不会可以练,莫非能力不行的"你"连学习的能力都没有了吗?我们应当看到,"借口症"就是一种庸、懒、散、软,那些患有各种各样"借口症"的党员干部常常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3.
所谓廉洁,意为清白不污,纯正不苟。《周礼·小宰注》中说:"廉者,清不滥浊也。"廉是洁的基础,无廉则不洁。所谓自律,即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自觉的行为。前者是一种操守和品德,后者是一种修养和能力,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无论是买车还是买房,南京市江宁区水利局原局长徐亮都喜欢找人埋单,他没想到的是,最终他把自己送进了牢房。2012年11月份,南京市纪检部门发现他涉嫌经济问题,将其双规。2013年11月19日,徐亮涉嫌受贿案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公诉方指控,徐亮在十多年里总共受贿290多万元,其中包括两套低价房产。  相似文献   

4.
人乎?狗乎?     
养狗不但为食用,而且为驱使。有趣的是,现在竟出现了一种受人驯养、任人驱使的“新狗种”。 事情发生在四川简阳市,原市长王善武与一个销售公司的张经理交往,张从送王一床被面和2000元现金开始,又送烟酒、送空调,礼品越进越多,礼金越送越高。王市长来者不拒,两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热乎,张的生意也自然在简阳越做越大。然而,在张的心目中,王不过是一条“狗”而己。他敢在哥们面前夸口,喊王像唤狗一样容易。果然,  相似文献   

5.
作为省人大代表的原娄底市副市长赵更效7年敛财千万,案发时他的家产 多达1800多万元人民币。本案涉嫌受贿金额之大、受贿次数之多属湖南之最, 是湖南省查处的最大一起受贿案件。 人称"权力资本家"的市长大人贪欲之心已至病态,权钱交易六亲不认;疯 狂批发权力,利用中间人大发横财;他反腐会议从不参加,遭举报扬言报复;东 窗事发后自制保险箱转移财产,没想到纵横驰骋7年落下马……  相似文献   

6.
贪污、受贿是一种犯罪。这一点,人们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于是,不做一个不光彩的贫污、受贿的罪人,成了许多人的刻骨铭心的信条。不去越“雷池”一步,这本来是值得称道的。可是,有些人却走进了另一个误区——认为只要不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就没事。更有甚者,有人竟然大言不惭地说:“现在只要不进自己的口袋,做什么事都可以。”果真是这样吗?回答  相似文献   

7.
潍河 《江淮法治》2008,(16):30-31
作为学者型高官。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兼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的受贿特点与众不同。虽然他受贿数额只有区区50万元,但他受贿却带有政府中层官员“有权受贿晃权办事”的普遍特点,无论在“双规”期间还是在法庭上,丁力都坚称自己虽然拿了钱。却没有为企业提供帮助,坚决认为自己没有受贿。当然,他的辩解是站不住脚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以受贿罪判处丁力有期徒刑8年。  相似文献   

8.
"退居二线"后赋闲的领导干部受贿如何处理,存在直接受贿、斡旋受贿和利用影响力受贿之争。本文对于其可能涉及的受贿行为,提炼出五种行为模型,加以分析。在主体方面,探讨了"在职"与"离职"之辨,认为其仍是在职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方面,探讨了"职务便利"与"便利条件"之辩,认为应适用斡旋受贿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价值"?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广西医学博士、教授王乃平45岁当上中医学院院长后,错误地认为有权有势,才会有人给他送钱,送的钱越多,自己的"价值"越高,为此利用手中的职权大肆受贿。经查,其在任广西中医学院院长和正厅级调研员期间,共受贿人民币170万元、澳元4万元、美元2万元;事发后,他又错误地认为自己在全国是个小有名气的医学专家,而且对广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过一定贡献,是个非常有"价值"的人,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与法治》2012,(15):1-1
“为官避事平生耻”、敢于坚持原则、勇于负责、不怕得罪人,是为政之德的基本要求、对领导干部来说,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在群众眼中是最重要的形象,不讲原则、不负责任在群众眼中是最可憎的行为。要看到,不得罪歪风邪气,就必定得罪公道正气;不得罪少数有这样那样问题的人,就可能得罪大多数奉公守法的人。我们不能因为怕得罪人,而使自己成为得罪组织和人民的人。  相似文献   

11.
一位肩负着60多万人口市政建设任务的区市政局长,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周易研究会的理事、副研究员,从而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能掐会算”的“神人”。从此,每逢局里制定工作计划、对外发包工程、人事调动等大大小小的事情,事先他都喜欢虔诚的“预测”一番,并美其名曰“趋利避害”。为了实现自己向往已久的“老板梦”,他竟然别出心裁的把这种荒唐的“避险术”,用于大肆收受贿赂。在检察机关查证的65次受贿中,每一次受贿之前他都要进行“预测”,并以此来决定是否收受。案发后,他在接受检察机关的审讯时说道:“不这样做,我就觉得心里不踏实。”  相似文献   

12.
他曾经是一位政绩突出、家庭幸福的局长,在工作中多次获得先进个人称号,一度被当作廉洁奉公的楷模。谁想到,50多岁的他只因为老不尊,被两个女人死死“套牢”。为不让风流韵事曝光,为维护廉政形象,他以各种名义受贿索贿,最终身陷囹圄……  相似文献   

13.
怕官记     
开篇说一个真实的笑话:一 日,我与另外两个同事聊天。不知 怎么搞的,那两个同事扯起"怕" 的话题。甲说他怕老婆不怕官,因 为得罪老婆无疑是"后方动乱", 那日子就无法过了。乙说他怕官 不怕老婆,得罪了官就等于"前方 告急",轻则利益受影响,重则前 途一片暗淡,因为官大一级压死 人。两人各据其理、争执不休。忽 然,甲像气球被针扎了眼似的蔫 了,噤若寒蝉。我正蹊跷,转身一 看:糟了,甲的领导立在身后。 这则笑料说明,我的两个同 事都是怕官的。只不过一个坦诚 地直露,一个虚伪地遮掩。其实, 怕官是谈不上什么丢人的。因为 怕官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的现 象,是一种不得已的无奈。  相似文献   

14.
阿红 《政府法制》2010,(11):33-35
2010年3月11日下午4时,安徽省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马鞍山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王海风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王海风因受贿1700万元,创造了安徽省近年来土地领域受贿额的最高纪录。庭审中爆出的一条“奇闻”颇令人玩味:王海风虽然受贿1700万元,却拼着命在家人面前“装穷”,“穷”得甚至舍不得给孩子买一件玩具,舍不得给新婚的侄女随礼,舍不得给自己买件新西服……  相似文献   

15.
龙云 《江淮法治》2013,(8):30-31
同样是受贿,比起直接收人红包,黄帜的手法就巧妙、隐蔽的多了他将国家对农户购置农机予以补贴的政策为己所用,暗地里与人合伙开办了两家公司,利用职权,搭政策顺风车,大发横财。他就是广西玉林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黄帜。2012年9月,黄帜因受贿171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没收财产30万元;同案的玉林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办副主任(负责人)、玉林市农机局农机监管科  相似文献   

16.
所谓“行受贿代理人”犯罪新模式,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不直接接受贿赂,而是通过自己信任的人间接接受,再转由自己支配;而行贿人也心照不宣地将贿赂送到“代理人”或“中间人”手中。在这种模式下,受贿人与行贿人没有直接接触,而受贿人在法律上也常常不具有所贿赂财物的“所有权”,只是拥有“使用权”。  相似文献   

17.
《史记·循吏列传》中有鲁国宰相公仪休拒鱼的故事。公仪休非常爱吃鱼,当了宰相之后,有很多人送鱼给他,但他都拒绝不要。人们不解其故,公仪休说:“如果我经常收受别人送的鱼,就会落下徇私受贿之罪名,到时候职位不保,反而不能常常有鱼吃。如果我廉洁奉公,安享俸禄,就能长期有钱买鱼吃。两相比较之下,还是不要别人的鱼为好。”可见,公仪休很懂得权衡利弊,是一个很会算“大账”的人。由此想到当今一些贪官“算账”的故事。据报载,江苏某乡原党委书记冯某,因受贿、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在检察人员提审他时,他算了一笔账…  相似文献   

18.
北大校长周其凤最近又一次成为新闻人物,起因是他在一次演讲中抨击美国教育:"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如此看来,他们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他同时认为中  相似文献   

19.
储皖中 《政府法制》2011,(10):34-35
在国家级贫困县里,一个由卫生局副局长、医院院长等多人联手组成的团伙,集体套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近500万元,这起窝案共有9件9人涉嫌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多项罪名。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黄成模就任海南省东方市委书记之初,提出要砍掉当地半拉子的综合“形象工程”,有人善意劝他说:“砍这个工程会得罪一些人,影响班子团结。”黄成模却斩钉截铁地回答:“搞这样的形象工程已经对不起全市人民,现在我考虑的是农民的肚子,不是领导的面子。”(引自8月7日《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