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在为青少年提供有益服务的同时,也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都应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政府应加快网络立法:全社会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加强青少年网络建设;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等。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变堵为导,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互联网,这是网络时代全社会面临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特征及其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传播性和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全球性以及互联网信息的瞬间性和易逝性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使青少年的人格和人际交往出现严重障碍,道德意识减弱,政治观念淡化,导致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识别能力弱,法制教育缺位,自控能力低。有效防范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应加强网络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上,尤其是要加强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3.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改变了他们的交流方式,促进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网络在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进行正确引导,倡导网络文明,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有利于中小学生获得开阔眼界、培养独立意识、渲泄不良情绪、提高自信心等。但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带来的负面作用不可小视:网络沉迷影响身心健康、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认同产生冲击、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道德标准等等。帮助中小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教育部门加强监管,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密切协作。  相似文献   

5.
科技造就了虚拟世界,媒介化生存逐渐成为人们的另一种生活状态。部分青少年在高频度使用网络过程中产生了“网络疾病”等一些社会问题。全社会应给予广泛关注。建议通过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来帮助青少年科学健康地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   

6.
直面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对于青少年的种种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和引导功能,强化行业自律,明确社会责任,将会有效地改善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青少年心理一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育与德育的融合。在开展青少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时,应遵循整体发展、价值导向和寓教于乐的原则,通过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教育阵地建设和网络法规建设等途径,通过全社会的整体协调,共同实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海量信息正以全新的形式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为全社会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知信息的重要来源。同时,网络也开创了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莠共存的全新景观,网络不良信息的客观存在及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通过对大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调查样本的细化统计,分析了大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认知现状,指出了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此,应加强立法,有效控制网络不良信息的源头;构建有效的对话机制,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训练,以促进大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毛庆峰 《工会论坛》2010,16(2):24-25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改变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容易导致青少年网络交往的热衷化和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和政治观念淡化。为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文化的正面教育引导;加强软件开发与市场管理,提倡和培植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积极配套防范措施,加强互联网的规制建设;深入探讨网络、青年、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比较复杂,从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角度探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教育,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等。家长应通过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引导子女正确使用网络、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等方法预防子女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利用网络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联系实际,围绕青少年网络犯罪特点、原因进行阐述,并提出减少和预防青少年利用网络犯罪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优势和高效新奇的特点。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降低控制青少年犯罪的能力。为了降低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应当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并且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对我省青少年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能理性地面对网络,但也有少数青少年沉溺于网络;青少年的网络本质观基本是正确的,但对网络的使用存在偏差;青少年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主流是正确的、积极的,但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真实世界有着不同的表现。问题的原因:道德教育主体比较单一,未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德育合力;网民教育还未真正纳入教育体系之中;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实效;现实道德环境的缺失。我们认为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主体应三者并重,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应具体化,突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道德教育途径应多样化,教育主体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中介开展德育活动;道德教育方式要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道德教育体系应有系统性,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社会其它领域的支持、需要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支持、需要德育管理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正>当作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互联网方兴未艾时,以手机上网为平台的"第五媒体"——手机移动互联网悄然兴起,如火如荼。手机网民中青少年群体占主体。手机互联网在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对青少年产生了异化影响,需要从培养信息免疫能力、信息技术创新思想教育、构建青少年网络家园、校园网建设"三统一"原则、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来减少或避免手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对社会上重大事态的发展影响巨大,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信息管控发挥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力,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将成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应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公开和民意表达渠道;加强互联网立法,利用法律手段实施监管;利用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实行有效把关;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切实提高地方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调查显示,网络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认识方式及行为方式等关系密切。部分青少年在高频度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全社会应给予广泛关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运行商应提高认识,发现问题,采取对策,构建健康、文明、充满活力、没有污染的和谐网络文化环境,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迷失于网络的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相关问题。迷失于网络的青少年犯罪呈增长趋势 ,骗财骗物、敲诈、抢劫案件及危及人身安全的案件不断增加。要有效防治迷失于网络的青少年犯罪 ,需要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文章拟从探讨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法律成因及其防范对策出发,以期帮助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有针冲陛地加强我国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对网络场所的执法力度、网络执法队伍及执法人员水平建设、网络法制建设、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以有效防治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网络新媒体成为舆论主渠道.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突发事件导致网络舆情的产生,而网络舆情反过来推动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体制建设,应在加快建立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制的同时,规范网络媒体管理,提升媒介素养;注重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培育成熟网民.必须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制度保障,完善法律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制与保护,加快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发言人、互联网实名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我国颁布实施的关于互联网监管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和相关规定,为我国处理相关网络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同时也应看到在互联网监管方面仍存一定的漏洞。借鉴国外对互联网监管经验,采取政府加大执法力度,开展综合执法;公众监督,加强行业自律;不断完善发展新技术手段等措施,就可推动我国互联网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