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哲学思维逻辑的根本对立,这种对立贯穿于哲学思考问题的前提、思路、结论以及旨趣等思维过程中。在传统哲学思维逻辑下,哲学所认识的世界是一种抽象的本体世界;而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思维逻辑,则把关注的目光从抽象王国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以人的生成性特点为依据,完整体现了主体性、客体性、历史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回答了人与世界的历史发展。因此,马克思新世界观与唯物史观是内在统一并相互规定的。  相似文献   

2.
雒新艳 《求索》2013,(11):80-82,18
依据不同思维路径和理论构建方式,历史观经历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传统历史观主张历史是客体不断向主体展示自身、主体则不断规范引导客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具有连续性、总体性和方向性。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黑格尔历史哲学思辨的基础上,围绕人的物质资料生产,借助社会矛盾运动构建起历史与逻辑双向互动的总体性过程。以米歇尔·福柯为代表的现代历史观则强调历史的间断性、偶然性特征,主张现实个人主体的碎片性、孤立性与个体原子性,割裂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整体主义视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生态后果。为此,只有在正视个体现实力量的基础上,借助国家及社会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调整克服个体间的孤立性与碎片性特质,重建社会个体间的真实性社会联系,实现历史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才能回归并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实践逻辑"是客体现实性批判逻辑与主体能动性彰显逻辑的有机统一。马克思的共享观以"实践"为运思逻辑,这种"实践逻辑"在马克思共享观中呈现为三重进路:从资本批判到"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实现经济共有的实践逻辑进路;从政治批判到"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社会共治的实践逻辑进路;从劳动批判到"一切人的自由个性"是实现个体共进的实践逻辑进路。三重逻辑进路在实现客体现实性批判与主体能动性彰显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表达出共享发展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4.
一 马克思哲学凭借实践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哲学 ,凸现鲜明的当代特征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实践思维方式就是以人的现实实践为核心 ,是“从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主观性和客观性在现实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 ,以本原存在和超越形态在现实活动中的统一关系为依据 ,去观察各种事物、理解现实世界、回答两重化矛盾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凭借实践思维方式 ,克服了以本体论思维方式为核心的传统哲学 ,从而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首先 ,实践思维方式使马克思哲学成为真正现实的哲学。传统哲学的本体论之所以为本体论 ,就在于它把对…  相似文献   

5.
作为德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费尔巴哈哲学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它以感性自然和感性的人的武器沉重打击了思辨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神学,但在对哲学的功能与使命的理解上,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却陷于解释世界的理论囹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诞生,以感性实践活动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感性存在,实现了对哲学功能与使命认识的革命性变革,达成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中的“中国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整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去理解、认识与改变世界,确立起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实践的、主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它通常会内化为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现实方式,直接引导、支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运用这种变革了的新思维方式来理解把握和践行实现“中国梦”,将导致我们能够形成和巩固对于它的本质内涵、依靠力量及实现途径等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魏俊雄 《求索》2012,(9):127-129
马尔库塞的思想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言,时刻处于极其矛盾的状态中,纵观其思想变迁的历程可看出其发展逻辑的连续一贯性,这尤其体现在他学术探索的根本问题———主体解放思想上。马尔库塞主体解放思想的理论逻辑是: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控制一切的意识形态,技术(工具)理性排斥了价值(批判)理性,劳动成为歪曲人的本质的异化存在。克服异化的关键点在于重新实现传统的技术理性和价值(批判)理性的统一,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恢复个体否定、超越、批判的主体理性能力。而实现主体解放的现实路径是树立新感性和进行艺术革命,因为感性是人的最真实最具体的存在,也是理性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则是使感性与理性协调的中介。  相似文献   

8.
"四个全面"强大的动力机制推进其每一个"全面"的逻辑演进,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具有以"目标与举措"和"动力与保障"相结合的层次逻辑;以唯物辩证法为导向的科学思维和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开放思维相结合的思维逻辑;以破解时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路向的价值旨归。其逻辑结构显示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全面、系统、辩证、开放的哲学风格,其价值旨归预示着人民新期待的满足和社会新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发现人类身体与人作为实践主体的关系,是马克思留给后人的未完成课题.本文试图在主客体框架内嵌入身体行为过渡到实践的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早就发现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本体论哲学“无人身的理性”带来的抽象和空泛问题.但是,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生活的具体性和人类活动的身体基础.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它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至今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解释我们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也可以解释我国今后人文教育的改革方向.身体思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大发现”源于对现实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考察,他以“劳动”为切入点,找到了资本剥削工人的秘密,进而以“人的逻辑”批判和超越“资本逻辑”,以劳动正义对抗资本主义法权正义,并探究实现劳动正义、劳动解放并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和意义。劳动正义既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核心,又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劳动正义思想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厘清马克思思想的本真内涵与价值旨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过去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形而上学地割裂了,导致了“知”的片面和“行”的盲目,但因此抹杀马克思的“改变世界”与一般哲学的批判意向或知行统一的差别是错误的。实践的观点并不能归结为理解历史的一种思维方式,而是把解释的逻辑看作是实践自己派生的,而且只有在人理解了自己的存在并愿意改变的时候,解释的逻辑才完成。马克思哲学并非不“看”,但唯一真实的“看”乃是实践的自身显示着的意义联系整体。  相似文献   

12.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史,其在总体上持续存在着逻辑上的分裂式解读,即要么坚持以单一的科学逻辑阐释马克思主义,要么坚持以单一的人本逻辑阐释马克思主义,并表现出两者交替式演进的特征。如何处理两种逻辑之间的关系对于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回归马克思思想演进的过程,其在总体上经历了从人本逻辑向科学逻辑的"格式塔"转化,但人本逻辑并未遭致完全地丢弃,而是始终以外在于科学逻辑的方式对其发挥了多方面的前提性作用。反过来,正是基于科学逻辑对社会现实的确定性的说明,马克思基于人本逻辑的未来构想才能够避免空洞的说教。就此而言,科学逻辑又在根本上支撑着人本逻辑。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双重逻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不是单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这种改变要诉诸实践。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类的感性活动,是人类学实践论,并认为人是以这种感性活动自觉地改变世界的,因而,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就是以实践改变世界的实践的人类学哲学。此外,人类学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的合理生存与自由解放,因而,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也就是力图以这一核心理念改变世界的哲学。它以人类的合理生存为基本理念,对现存的一切进行合理性审思与合法性批判,并在对不合理现状的批判中开创合理新世界,从而使得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在目的上和性质上成为一种以实践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4.
王清涛 《前沿》2010,(5):4-8
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是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三要素,其准确确定是该理论体系严密科学性的根本保证。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都是从逻辑起点出发,严格遵循逻辑规则展开,逐个层次构筑起来的逻辑体系。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学说的逻辑起点,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学说的逻辑终点,而革命的实践则是贯通马克思学说逻辑起点、逻辑终点的逻辑中介。马克思学说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的准确定位是构筑科学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前提,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发展一脉相承的基本准则,对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逻辑起点是贯穿理论体系首尾的一条“红线”,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重要环节。哲学是对社会生活在观念上的总体把握,它的起点范畴不是实践和社会生活,而是社会生活的根本矛盾。这个矛盾构成社会生活的根本内容,是主体活动的内在尺度。主体活动内在的、根本的尺度是价值原则,因此,哲学的逻辑起点应当是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2,(8):12-12
王云霞在《长白学刊》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够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基于三个逻辑根据:第一,哲学基本问题不是怀疑思维与存在是否统一,而是直接承诺思维与存在是统一的;第二,哲学基本问题是阐释思维与存在是如何统一的;第三,哲学基本问题是以反思思维的出现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7.
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发展一直是西方哲学所关注的一个问题。马克思提出的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从自由的渊源来理解。在德国古典哲学中 ,康德把物自体范围内的知识归为关于自由的知识 ,自由成为本体的代称。而自由在经历了形而上的阶段之后 ,马克思在本体论范围内所提出的实践是以感性活动本体取代主体意识性本体 ,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和形式逻辑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认知方式,两者共同"哺育"了人类文明。但是,辩证法和形式逻辑有着根本的不同,两者是两种完全异质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说,辩证法是一种"人"的逻辑,而形式逻辑则是一种"物"的逻辑。辩证法立足于人的生存性存在方式,它在思考人及人类社会时遵循自我呈现原则、辩证原则和自由原则,辩证法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开放性、矛盾性和历史性的特点。与此相反,形式逻辑立足于物的现成性存在方式,它在解释自己的对象时遵循对象化原则、知性原则和本质原则,作为一种形式化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封闭性、无矛盾性和非历史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杨英杰 《长白学刊》2021,(2):92-100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历史逻辑清晰地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和质量均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理论逻辑则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要素禀赋及由此衍生的制度和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践逻辑则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双管齐下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平稳形成,提供了更为基本的抓手和更为合理的预期。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