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岁的悦悦静静躺在冰冷的地面上,在冷漠路人的眼中,她的生命力缓慢流逝。一个、两个、三个……前后共十八个。最终,一位拾荒阿姨扶起了小悦悦.也同时扶起了最后一点良心。从不敢扶的老人.到不愿救的孩子,网友虽义愤却无奈反问,谁来“拾”起社会道德的“荒”!  相似文献   

2.
近期,一批所谓“彭宇案”及其判决受到舆论的持续关注,并被认定为是“道德滑坡”、社会冷漠的原因。似乎在一切人际碰撞中,老年人都倾向于讹钱,而年轻人都是助人为乐者。这种看法其实很粗鄙,客观上,它替我们社会的道德冷漠找到了一个牵强的借口。  相似文献   

3.
一位老人摔倒街头,人们纷纷伸出援手,但是谁也没有把老人扶起来,还有人“善意”地提醒:“别去扶他,当心赖上你,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相似文献   

4.
在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杞熏陶下,当身边的老人、孩子遇到摔倒等危境时,我们总会施以援手。“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可是,释放善的温度的我们。在面对舆论一篇篇关于“扶人遭讹”甚至因“扶人被诬自杀”等报道的“冷水泼面”下,我们禁不住放慢甚或停下脚步:扶还是不扶?扶,可能“被讹”摊上官司,甚至搭上一笔数额不菲的赔偿金;不扶,摔倒的老人、孩子可能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失去生命。  相似文献   

5.
见死不救、见倒不扶,一时间关于道德危机的讨论显得苍白和无奈。文章主要从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状况中存在的某些个案看当今社会中"普遍不敢扶老人"这一现象,结合"人格结构与选择"理论分析老人摔倒"普遍不敢扶"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以调解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6.
刘鹏 《江淮法治》2011,(23):49-49
一方面.是道德滑坡,以致于老人摔倒无人扶,车祸、溺水等突发事件无人伸手相援等现象频频出现;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在社会转型期间.更加怀念和向往互助互帮、博爱仁和的道德氛围。这样的矛盾纠葛之下,以法律弥补道德不足或者道德退步留下的行为规范空间.自然就被人们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岁末年初,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漳溪乡46岁的村民吴伟青疑因扶人遭讹后跳塘自杀。此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这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待解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8.
助人为乐是一种无条件的付出,其前提是每个公民都对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怀有责任,并且对他人的生命安全持有强烈的关怀。也正因为这种行为通常没有回报,所以需要通过各种社会激励模式予以发扬光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民事侵权责任的社会环境下,助人为乐也可能带来某种特殊的风险。彭宇案虽然经受了舆论的不断抨击,但这一带有强制性的司法判决却给社会观念带来了巨大影响。面对摔倒老人扶还是不扶,由一个原本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了一个考验社会道德水准的坚硬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老人摔倒在地,扶人者反被讹的事件屡屡发生,扶人需谨慎似乎成了大部分人对待此类事件的态度。吴伟青用自杀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清白,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惨烈方式再次引起社会对"该不该扶摔倒老人"的讨论,似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社会风气日下的当今不该扶,而笔者认为,老人不仅要扶而且要扶得起。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是传统道德最基本的要求,任何人的本能反应也是如  相似文献   

10.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军官沈星、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最美司机吴斌、最美路人周冲,还有最美清洁工、最美护士、最美孕妇……仿佛一夜之间,生活中涌现出了数不清的“最美”,我们的社会正在成为“最美”竞相绽放的花园。 在“最美”频频出现的背后,还有另一些让人记忆犹新的事:彭宇案、药家鑫案、小悦悦事件,以及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在某种层面上,这些事件引发的道德焦虑催生了当前“最美”人物的井喷。  相似文献   

11.
周庆华 《人民司法》2011,(22):88-88
当前,一些新闻媒体都在讨论一个让人看采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老人摔倒要不要扶?”  相似文献   

12.
杨剑龙 《检察风云》2011,(20):60-61
是“彭宇案”导致的心理逆反还是社会变成了爱的沙漠 2011年9月6日,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对于跌倒的老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具体指出了处理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单士兵 《政府法制》2011,(28):25-25
最近一段时间,彭宇案种下的流毒似乎开始集中发作。先是天津许云鹤案在继续彭宇案的法律遗憾,再就是南通殷红彬案以摄像头证明善行被当成肇恶的悲情。最近,一位88岁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窒息身亡,以生命代价宣解一个法治谬误将带来怎样可怕的人性灾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小悦悦事件,以及一些老人跌倒无人扶的新闻,曾让很多人对社会道德滑坡爱心缺失生发绝望之感,不够幸福的指责、物价高、就业难、医疗贵、治安差等抱怨扑面而来,不谅解、不认同。社会上言论很尖锐,网络上传播更迅猛,群众的心情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15.
佛山小悦悦事件17路人见死不救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究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社会冷漠、陌生人不敢帮扶,这不仅仅是彭宇案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阶段,社会转型期、主流价值观的缺失,道德滑坡、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制度不足、社会保障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小悦悦事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产生6々社会问题的反应。针对此类事件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道德重建,改革教育制度、加强生命教,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的帮扶力,真正实现弱者有所依、公众互相信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6.
2006年的彭宇案作为一起嗵德官司”一度引起社会各界轰轰烈烈的争议和讨论。按照法理学家德沃金的理论,该案件的争议应当是关于事实的争议,并不是政治道德和忠实的双重争论。依据我国民事诉讼规则,在证明标准方面,法官判决依据的“社会情理”不符合“优势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在证明责任方面,在双方当事人都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的事实的真实性之时,原告方作为引起诉讼的一方,有责任证明自己主张的真实性,否则就会承担的败诉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戴煌 《江淮法治》2008,(8):20-20
“艳照门”到今天仍然高烧不下,它带来的伤害已经从娱乐圈蔓延到了整个社会。 整个过程我们看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看到了人们潜伏的偷窥心理,我们看到了电脑可以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我们看到传媒的操守,我们更可以看到人们的道德标准……是道德失范?还是法律无力?抑或媒体无良?  相似文献   

18.
汪红光 《政府法制》2011,(33):16-16
前一阵子,在谈及“老人跌倒无人搀扶”现象时,国家文明办副主任王世明极力否认“国人道德滑坡”论。他认为中国人主流呈现了良好的道德风貌: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展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二是一系列重大活动展示了讲文明、讲礼仪的公共道德;三是应对自然灾害总是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体现了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9.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形象地反映了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本文认为,造成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法律制度和医保制度等四个方面,因此,我们应当从重视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深化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发挥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和改革医保制度的赔付范围等入手改善当前社会道德的缺失状况。  相似文献   

20.
当下的道义救助危机,不仅是中国日益弥散的整体性道德危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宏大背景的一个微观影射。“彭宇案”及“小悦悦事件”充分表明,道义救助危机的酿就绝非偶然,而是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行动逻辑:正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漠视乃至无视道德成本的客观存在,才促使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不自觉地遵循了一种悖反的行动逻辑,即过多地将精力倾注于道德话语的传播,而无暇甚至无心眷顾那些在实质上支撑道德践行的外部条件,以致在道义救助的场合,道德规范的一次不经意的隐退,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危机。因此,必须正视道德成本的基本原理,加快制度化的公共道德治理机制建设,即建构一套以道德行为的成本原理为基础,以道德行为的供需平衡为目标,以公共政策的有效供给为手段,集道义救助的风险干预、成本补偿、行为回馈、需求筛滤以及需求分担机制为一体的制度化的公共道德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