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桌戏是早被戏剧学家称为戏剧“活化石”的贵州地方戏的一种,但大山深处的民间桌戏由于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显得比传统地戏更为古典、精彩和珍贵。桌戏与地戏一样,始终讲述着五六百年前屯堡人从北迁南的征战章节与历史上的一些古典故事,其纯朴的演艺、唱腔及超凡的表演形式给桌戏奠定了独具魅力的感染力,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唯独大山深处的贵州省安顺市新寨村所独有。 已忙过春种的山里人,为有客来不亦乐乎,他们来  相似文献   

2.
灯剧是川剧中的一种流派,是中国戏剧宝库中古朴而又十分奇特的艺术形式.演出时场地周围悬挂各种彩灯,既作照明装饰,又可吸引观众.而川北灯剧更具民间喜剧,以天然纯真的情趣焉整体,剧中人物大都以“丑”来表示,其特点是:“丑扮灯、无丑不成灯,有丑好扮灯.”被称之为“喜乐神”.川北灯剧大都朴实无华,更具民间小戏特点,著名川北灯剧艺术家汪洋,通过他妙趣横生的表演,将戏演得有滋有味,充满喜剧艺术魅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性——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写意性(或称程式化、虚拟性、写意型),在众多剧种中,以京剧体现得最为充分、最为集中,具有代表性,这是世有定评,众所认同的。在京剧诞生之前,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体系早已形成格局。从唐代歌舞戏、参军戏到宋、金的杂剧、院本,及至宋元南戏和北杂剧时期,就已奠定了基础;早于京剧二三百年的昆剧集其大成,正式形成了完整、严谨的表演艺术体系,故得”百剧之师”称号;产生、形成于中国中、西部民间的秦腔(梆子)的表演艺术,也早在京  相似文献   

4.
起源于山西,繁盛于内蒙“二人台”是起源于山西民间的传统的群众艺术,据考证,“二人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宋朝初期流行于山西河曲的“舞鞭”,即霸王鞭。明清时期,这种带武术性质的霸王鞭在河曲的民间社火玩意中已极为盛行,并配以笛子、四胡等乐器伴奏,“人们围坐,尽欢而散”,是谓“打坐腔”。之后,“打坐腔”又从“社火玩意儿”(如秧歌、高跷、道情)中汲取营养,并融入戏的因素,进入“以歌舞演故事”阶段,人们称之为“打玩意儿”,这是“二人台”的雏形。“二人台”成熟的标志是“二人台”戏文《走西口》的问世。1986年,河曲县的一位老…  相似文献   

5.
巴桑 《时事报告》2011,(12):80-81
“强竿”表演是活跃于西藏目喀则萨迦县扯休乡东纳村的民间传统高难度竿技表演。旧西藏,“强竿”是专门为西藏上层贵族表演的节目,其表演带有一种惩罚性质,表演者要冒极大的生命危险。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骆朗 《江苏政协》2013,(11):52-53
<正>我国有三百多个戏曲门类,每个剧种都具有中国戏曲的共性,然因各个剧种的形成不同、活动地域不同,受不同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呈现出独具风味的表演特色。戏曲演员是戏剧艺术的直接体现者,以自己的实体作为舞台角色的载体,利用剧本和舞台提供的一切条件,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言谈和内心活动等在舞台上粉墨登场的展示,把故事发展、人物感情变化、以及内心世界传递给观众,演绎成为鲜活的舞台形象。戏曲艺术是以歌舞表演故事,不论什么剧种,所演哪些戏,什么风格、戏曲表演都要讲究基  相似文献   

7.
市依族民间戏剧文化,是指布依族的布依地戏、布依花灯戏、布依彩调戏、布依八音坐唱戏、布依傩戏为主体的总称。建国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布依族民间戏剧文化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发展,布依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屹立于祖国戏剧文化之林。布依族民间戏剧是布依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说唱艺术等发展的硕果。 布依族民间戏剧文化、无论是布依戏或是布依花灯戏、布依彩调戏等,均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有较为稳定的戏剧化曲调,有近百个民族剧目和移植节目,也有一定的虚拟表演程式和与此相应的戏剧角色及行当,是布依族民间音乐、舞蹈、表演和谐的统一体,在我国诸多的戏曲中是独树一帜的。布依族戏剧文化活动,在布依族聚居地区相当盛行,深受  相似文献   

8.
嵊州“吹打”起源何时,没有确切年代记载。一些年长的村民说,“吹打”最早是以“万民伞”戏客班(又名嬉客班)的形式出现的。清光绪年间,嵊州一些村里组织了“万民伞”戏客班,后来慢慢地增加了乐器种类,这成了嵊州“吹打”的雏形。在嵊州,“吹打”乐队又以白泥坎村最具有代表性。众多乐器的使用、丰富的表演形式使白泥坎的民乐与普通的民乐有着较大的不同。1957年3月,白泥坎村民间“吹打”乐队昔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民间器乐曲《夏雨》获得很大成功。汇演后,演员受到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上世纪50年代是白泥坎民间乐队的鼎盛时期, 《夏雨》被录制成唱片,还被编入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材。  相似文献   

9.
星闻人物     
秦音 《观察与思考》2006,(20):64-64
<正>蒲巴甲:主演《喜玛拉雅王子》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电影《喜马拉雅王子》新闻发布会上,导演胡雪桦携音乐何训田、服装莫小敏、编舞侯宏澜和男女主演蒲巴甲、卓嘎全部到场。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出品发行的《喜玛拉雅王子》是一部全面启用藏族演员,全部在西藏拍摄的藏语电影开篇巨作。藏族作家扎西达娃把浓郁的藏族风情和戏剧化语言整合成的“莎士比亚+西藏”的故事叙述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加油好男儿”全国总冠军蒲巴甲扮演王子拉摩洛丹,表演可圈可点,尤其是多场决斗戏、情感戏、心理戏都拿捏得体、酣畅淋漓,尽显王子风范。  相似文献   

10.
25年前,因为一部黄梅戏电影《孟姜女》,杨俊声名鹊起,与马兰、吴琼等并称为黄梅戏“五朵金花”。她在事业大放异彩之时,被邀请到湖北黄冈振兴黄梅戏艺术;功成名就时,她又毅然放下一切,来到省城武汉追梦——让来自民间的黄梅戏在都市里也占有一席之地。最近,  相似文献   

11.
地方“戏宝”扎根本土提起广西梧州市的本土戏曲艺术,除了粤剧之外,岑溪市的牛娘戏也是响当当的特色剧种。牛娘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许多桂东南的群众对牛娘戏都情有独钟,赞赏有加。在岑溪,家家户户都爱唱牛娘戏,男女老少都会吟牛娘词。牛娘戏在岑溪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逐渐成为独具韵味的民间大戏。  相似文献   

12.
鞠庆波 《春秋》2010,(4):45-46
鲁北木板大鼓是流布于鲁西北的一种鼓书艺术.也是夏津县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据考鲁北木板大鼓发源于鲁西北一带农村,是清末夏津民间艺人吕廉山在民间鼓词、运河号子、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又在当地老艺人指点下,融入传奇故事,逐步形成鲁北木板大鼓的雏形。表演时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0,(5):F0003-F0003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即由艺人隐身于台下手托并操控木偶于台上演出的表演形式。公仔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种之一,因其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海南公仔戏2008年人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14.
李锡奇的现代绘画艺术有两个重要出发点 :一是来自民间和传统的民族因素的潜在影响 ;一是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的显在吸引。由金门的乡土出发而交错在中国历史沧桑中的文化感悟 ,构成了李锡奇毕生绘画的宏大背景。而在台湾开放的艺术氛围中成长的历程又提供给了李锡奇对现代艺术的多元选择的可能。从最初的《失落的阿房宫》、《落寞的秦淮河》 ,经过“月之祭”系列 ,到以传统书法为素材的“顿悟”系列、“大书法”系列和被称为“后本位”漆画系列 ,李锡奇一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自己归属于民族本位的艺术独创性。越来越专注于来自民间和传统的形而下的艺术语言 ,和越来越强烈感悟到的形而上的现代精神 ,构成了李锡奇的现代画艺术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朱清泉  梁莹莹 《前沿》2012,(6):130-131
民间歌舞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歌、舞、乐三者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民间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多样的表现形式,而秧歌便是歌舞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本文从山东鼓子秧歌的艺术形式、形态出发,阐述了山东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与程序,角色、服饰及队形,演唱及伴奏、艺术特点等;并对山东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戏曲的萌芽时期,百戏与散乐表演内容彼此融合,称谓亦交替混用。百戏的形制承袭前代,表演内容更加丰富,主要包括杂技、歌舞戏和优戏三大类,表演技艺和表演规模都有较大程度提高。各种技艺互相影响、渐趋融合,为中国传统戏曲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吴斌 《台声》2011,(3):72-72
浙江省余姚市艺术剧院首度赴台演出姚剧(余姚的地方戏,原称“余姚滩潢”,是江浙一带的民间歌舞和说唱活动形式)《王阳明》,祖籍余姚的国民党籍“立委”洪秀柱拜余姚市艺术剧院院长寿建立为师,洪秀柱表示,姚剧音韵和黄梅戏有些相似,感觉亲切,台湾民众可尝试学唱。  相似文献   

18.
<正> “似戏非戏”的酒吧剧前阵子,当充满浓郁张氏味道的《十面埋伏》席卷国内各个影院时,无数观众也都中了媒体大肆鼓噪的十面埋伏,在那个被蒙太奇粉饰的绚烂无比的平常故事中缱绻的无力自拔。而不多时,在杭州最高档的夜总会——天堂人间娱乐超市的演艺吧里,也隆重上演了一出《十面埋伏》之吧剧版。华美的造型、摇曳的灯光,在那个方圆不过几米的表演台上演绎着几乎可以乱真的情节……于是,像《十面埋伏》像《林海雪原》  相似文献   

19.
布依族有戏否?众说纷纪。布依戏怎样形成、源于何地?见解各异。 在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长河中,如何认定一个民族的戏剧文化,我自感孤陋,不敢妄言。本文仅就布依戏源流及形成因素,谈一孔拙见,以求匡正。 笔者认为,对上述问题的提出和争议,首先在于对什么是戏曲,怎样界定戏曲的形成,在概念上、认识上存在着异议。 何谓戏曲?前人云:“‘戏’者,以虚中生戈;‘曲’者,音乐也”。王国维云:“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些定义,包容了戏曲的基本特征;以演员为中心,广泛地调动诗词、音乐、舞蹈、绘画等各项艺术和技艺的表现力,成为众体兼备的综合性艺术。 确定了戏曲定义之后,又怎样来界定戏曲的形成呢?我认为:凡最早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剧种,就标志着戏曲的形成。反之,只含有某种戏剧因素,某种戏剧动作,只能视为戏曲的孕育或刍形;凡最能以复杂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或艺术表现上高度  相似文献   

20.
侗戏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本民族剧种,现已有160余年的历史。侗戏应该怎样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个问题,不仅250多万侗族人民关心,而且许多热爱少数民族戏剧的汉族老大哥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同志也很关心。有人认为“侗歌剧”是侗戏艺术的“发展趋势”,笔者则认为侗戏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走自己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