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价值境遇,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社会认同的作用机理,探索社会认同实现的合理路径:倡导先行,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共识;宣传推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教育促进,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实践养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制度保障,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正确价值观念形成有着较大影响,深刻把握青年教师价值观念形成的规律,构建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机制,着力从理论教育、实践历练、人文关怀、师德建设、网络阵地建设五个维度引导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认同和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航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着力于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解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化、精神信仰和行为外化问题,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4.
信念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气质上是统一的,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指引着大众的判断与选择。它是德性伦理中最具基础性的元素,或者说是促成德性成长最重要的基元,其他德性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它的影响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凝炼出的12对德性要求,也都与信念伦理有机联结。它需要全体国民具有与这种价值观相吻合的信念伦理作支撑。信念伦理的缺失将导致工具理性泛化、价值相对主义甚至走向道德虚无主义。研究信念伦理理论,有助于加快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接受,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坚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社会层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肥沃土壤,而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阵地。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经验,给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提供借鉴与启发:融入教育教学,围绕学生成长,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主渠道;加强话语转换,注重情感体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亲和力;注重以文化人,促进价值认同,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共振波;注重落地化行,加强协同培育,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黄蓉生  张帆  范春婷  白云华 《探索》2015,(2):147-154,19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是前提、是基础,科学认知、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增强市民认知认同层面下功夫,使其深入人心、充分践行。基于重庆市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现状,引导其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应注重因人施策、加强理论研究、挖掘地方优势资源、注重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诉求,又是推动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形载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形成的关键在实现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形成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高校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重视环境影响、推动实践育人来强化理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引导自觉践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前提。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认知与实践养成、线下活动与网络引导的协同前行、相得益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9.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不仅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还要增强对其的实践认同。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开展隐性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发展走向;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不仅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还要增强对其的实践认同。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开展隐性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发展走向;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行为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落脚点。从行为认同理论视阈剖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深入理顺认同过程、认清培育形势、把握问题症结、找准关键目标、优化路径方法,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的内涵与特征,高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整体规划,紧扣行为认同教育的关键环节,秉持"言行一致"的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12.
李前进 《唯实》2014,(12):38-40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首先必须明确教育的具体目标,通过教育工作切实引领高校多元思潮,达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共识,并进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3.
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凝练“理想、责任、诚信、成才”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探索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有:第一,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着重解决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第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第三,构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体制机制,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构建社会主义性质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体,必然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打造与引领。在青少年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上应该在宏观层面上加强意识形态的引领与掌控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在中观层面上加强价值观的教育和构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微观层面上加强思想信念教育,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新形式,使青少年从内心深处领会、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所在,是国家思想凝聚力的内在实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践行特性,可从理论来源、内容性质、作用功能、形成机理等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具体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来源方面的践行特性表现在依据于价值主客体内在统一的哲学理论、依据于社会主义制度层面的价值理论、依据于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主要因素方面的践行特性主要通过主体性、主导性、民族性、时代性、包容性和现实性等得到体现;从作用功能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特性主要通过制度保障、思想巩固、社会建设推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等得到反映;生成环节、生成规律和生成保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机理践行性所包含的三个内容。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已经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然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却不甚理想.当前,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不仅削弱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而且模糊了核心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来说并非自明的,价值观念的培育也非一朝一夕的事,如何切实有效地在价值层面上积极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成为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本文从建立健全教育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加强理论灌输;创新载体、促进教育方法多样化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认知和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依次演进的前提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则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反思和创新。认知、认同、自觉追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主体诉求的三个重要维度,由认知理解领悟,进而凝聚主流价值认同,形成自觉的文化追求,最终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主体诉求的根本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9.
民众的政治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社会公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问题.只有从改善民生、健全制度和转变作风等方面解决民众的政治认同问题,而民众也只有在制度认同、形象认同和心理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对社会成员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的最终目标在于将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一目标的实现,客观上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塑从现有的柔性引导层面进一步提升到法治的刚性约束层面。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制度完善、中观层面的社会治理融入和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养成,这三个维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认知向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转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