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鼠皮肤挫伤后Beclin1和LC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 FP  Chen YJ  Huang XH 《法医学杂志》2007,23(1):11-13,F0004
目的 研究大鼠皮肤损伤后Beclin1、LC3的表达,观察皮肤损伤中的自噬现象,并探讨其在损伤诊断及损伤经历时间推断的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研究大鼠皮肤挫伤后、损伤不同时间段后Beclin1、LC3表达的变化.结果 大鼠正常皮肤表皮细胞Beclin1、LC3低表达,大鼠皮肤挫伤6h后局部表皮细胞Beclin1、LC3表达开始增多,挫伤3、5和7d呈强表达.结论 皮肤损伤后局部细胞Beclin1、LC3表达增多;其表达与损伤经历时间具有相关性;细胞自噬增强是对损伤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胺酮连续给药致小鼠产生的类似精神分裂症症状,与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NRG1)及其受体ErbB4 mRNA表达的相关性,为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可能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5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氯胺酮小剂量(25 mg/kg)、中剂量(50 mg/kg)、大剂量(100 mg/kg)组和氯氮平治疗组,腹腔注射给药,1次/d,连续7 d。氯氮平组在连续腹腔注射7d氯胺酮(1次/d,每次100mg/kg)后,再用氯氮平灌胃7d(1次/d,每次20mg/kg)。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海马中NRG1及ErbB4 mRNA的表达。结果注射7d氯胺酮后,大剂量组海马区NRG1及ErbB4 mRNA的表达显著减少。结论氯胺酮诱导小鼠产生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能与海马区NRG1及ErbB4 mRNA的表达减少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Apelin-13对小鼠脑外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对小鼠脑外伤后自噬相关蛋白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CD-1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生理盐水(sa-line)组、Apelin-13组。Apelin-13组和saline组在建立脑外伤模型前10min,分别注射Apelin-13(0.3μg/g)或等量生理盐水于侧脑室,然后利用Western-Blot检测脑外伤后24h、48h组大脑皮质自噬相关蛋白LC3、P62、Beclin-1和Bcl-2等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在脑外伤后24h、48h,saline组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的蛋白表达均被显著上调(P〈0.01);同时Bcl-2、P62的蛋白表达水平被显著下调。然而,与saline组相比,Apelin-13组可显著下调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比值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同时显著上调Bcl-2和P62的表达水平;亦明显降低Beclin-1/Bcl-2的比值。结论Apelin-13可以明显抑制脑外伤后小鼠大脑皮质细胞的自噬活性,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Beclin-1、Bcl-2蛋白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骨骼肌损伤后BECN1、LC3和p62三种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鉴别生前与死后损伤中的应用。方法 72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被随机分为未损伤的对照组、生前损伤组(0.5、1、2、4、8、16和24 h)和死后损伤组(0.5、1、2和4 h),制作大鼠右后肢损伤模型。运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对照组、生前损伤组以及死后损伤组骨骼肌中自噬蛋白BECN1、LC3-2/LC3-1和p62的表达,分别将数据中心化和标准化处理,建立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te analysis,OPLS-DA)鉴别模型。结果大鼠骨骼肌挫伤后BECN1、p62蛋白的表达以及LC3-2/LC3-1值在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组中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ECN1的表达量及LC3-2/LC3-1值经中心化和标准化处理后,可区分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OPLSDA模型提取的主成分对模型的解释程度较好(Rx2=0.563,Ry2=0.439),但预测程度稍差(Q2=0.366)。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局部组织中BECN1、LC3-2/LC3-1值可用于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鼠皮肤切创后不同时间细胞自噬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同时探讨这些变化与损伤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West-blot方法检测小鼠皮肤切创组织在不同时间Beclin-1、LC-3、IL-1α、IL-1β、MCP-1的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结果皮肤切创后早期IL-1α、IL-1β基因的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升高,12小时达到最高值,而后呈下降的趋势;MCP-1的表达在损伤后6h开始升高,48h达到最高值,72h有所下降,而Beclin-1、LC3基因及蛋白表达在组织损伤后6h开始升高,24h到达到最高值而后下降。结论小鼠皮肤组织切创后细胞自噬的启动及自噬的最高值明显晚于炎性细胞因子的启动及炎症因子表达的最高值,实验发现当细胞自噬水平达到最高时,炎症因子的水平则开始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随着切创组织中炎症因子释放的增多激活了细胞的自噬,而当自噬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又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自噬与炎症因子的表达随着小鼠皮肤创面损伤后不同时间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这为组织损伤后损伤的时间推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l-四氢巴马汀(l-THP)对氯胺酮依赖大鼠条件位置偏爱(CPP)、海马CA1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以及伏隔核ERK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0只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氯胺酮模型组(10 mg/kg)、l-THP低剂量(10 mg/kg)干预组、l-THP高剂量干预(20 mg/kg)组,每天大鼠给药及训练,建立条件位置偏爱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GFAP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伏隔核ERK磷酸化蛋白。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胺酮模型组大鼠在伴药箱时间明显增加(P0.05),成功建立氯胺酮依赖大鼠条件位置偏爱模型。与模型组比较,l-THP高剂量干预组可明显减少大鼠在伴药箱中的时间(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胺酮模型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l-THP低剂量、高剂量干预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RK磷酸化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l-THP低剂量、高剂量干预组ERK磷酸化蛋白明显降低(P0.05)。结论 l-THP拮抗氯胺酮依赖与伏隔核p-ERK蛋白表达有关,并且l-THP对氯胺酮依赖大鼠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l-THP对氯胺酮成瘾具有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后脑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DBI模型,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0个DBI组、1个对照组和1个假手术组。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DBI后0.5、1、3、6、12、24、48、72、96、168 h和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组织内α-syn表达规律,所得数据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 DBI大鼠大脑皮质、海马、脑干内α-syn阳性细胞个数及平均光密度变化形成先升后降再升的曲线。大脑皮质α-syn阳性细胞个数和平均光密度在损伤后1h少量增加,3 h明显增多,6 h达到高峰。而后逐渐减少,大脑皮质α-syn第2次表达高峰在损伤后96 h出现。海马、脑干部位α-syn阳性细胞个数及平均光密度第1次表达高峰出现于损伤后6 h,第2次表达高峰约在损伤后72 h出现。结论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内α-syn可作为DBI诊断的参考指标,同时对推断弥漫性脑损伤时间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B1(high mobility group B1,HMGB1)蛋白在创伤引起大鼠肺组织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变化中的作用。方法用标准重物挤压大鼠双后肢建立创伤应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第一部分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体位对照组和挤压后6 h、18 h和30 h组,第二部分实验分为体位对照组、挤压后18 h组、HMGB1抑制剂正丁酸钠组和挤压后18 h+抑制剂组。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肺组织HMGB1以及ERS相关蛋白(GRP78、caspase-12、CHOP和IRE1α)的表达变化。同时,常规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体位对照组比较,挤压大鼠后肢可引起肺组织中ERS相关蛋白(GRP78、caspase-12、CHOP和IRE1α)以及HMGB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挤压后30 h时上述蛋白表达降低但仍高于体位对照组,同时大鼠出现明显肺损伤病理变化。与挤压后18 h组比较,挤压后18 h+抑制剂组大鼠肺组织中上述ERS相关蛋白及HMGB1蛋白表达降低,大鼠肺损伤病理变化减轻。结论创伤应激能启动HMGB1-ERS通路导致大鼠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损伤后BDNF及其受体TrKB蛋白表达及其时序性变化,进一步研究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BDNF及其受体TrKB蛋白在受伤后不同时间(5min、15min、30min、1h、3h、6h、12h、1d、3d、7d)的表达情况,以正常大鼠及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结果正常及手术对照组大鼠脑组织表达少量的BDNF及TrKB;脑损伤后1h大脑皮质颗粒和锥体细胞、海马CA3及小脑Purkinje细胞表达增强,3h达高峰,维持较高水平,12h开始下降,24h后降至对照水平.1h、3h、6h和12h与正常及手术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表明脑损伤可诱导BDNF及TrKB基因在脑内表达,其时序性改变可望用于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CNS内β-APP蛋白表达时空性规律.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致大鼠脑挫伤模型,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伤后β-APP蛋白在不同时间(0.5 h、2 h、6 h、12 h、24h、3 d、7 d、14 d)的表达情况,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作定量统计分析.结果(1)皮质内β-APP蛋白在伤后表达呈一定波动性,0.5 h表达明显增加后,逐渐下降,12 h降至最低,低于对照组,随后再次表达增加,3 d达高峰;(2)伤后24h海马区β-APP表达开始逐渐下降,3 d降至最低,14d回到对照组水平;(3)齿状回(DG)内β-APP蛋白在伤后12 h低于对照组.结论实验性脑挫伤后皮质β-APP表达时序性规律可为脑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指标,但海马区及DGβ-APP变化规律在脑损伤时间推断方面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氯胺酮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变化规律及温度对再分布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室温组24只、冷藏组18只)和1个对照组(6只),实验组大鼠以氯胺酮290mg/kg灌胃,45min后缺氧处死,分别置于室温(24℃)和冷藏(4℃)条件下,于死后不同时间(0、12、24、48h)取心血、外周血、肝、肺、肾、心肌、大脑,检测其中氯胺酮含量;对照组大鼠以生理盐水灌胃,各对应组织器官样品为空白对照。血和组织样品中加入内标物SKF。。后碱化,乙酸乙酯萃取,GC/MS全扫描定性,内标法、工作曲线法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室温条件下,大鼠死后48h内随着死亡时间延长,心血、肺、肝中氯胺酮的浓度呈升高趋势(P〈0.05),肾脏中氯胺酮的浓度先升高后下降(P〈0.05),外周血、心肌和脑中氯胺酮的浓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冷藏条件下,血液及组织中氯胺酮浓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心肌外,各样本浓度均低于相应时段室温条件保存的样本。结论氯胺酮在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温度对大鼠死后血液及组织中氯胺酮浓度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Wang Y  Shen LH  Chen WJ  Liu M  Li F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6,22(4):241-244,F0002
目的探讨大鼠毒鼠强中毒的病理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高剂量中毒死亡组、低剂量中毒组,高剂量中毒死亡组以1.0mg/kg毒鼠强悬浊液灌胃,低剂量中毒组以0.1mg/kg体重毒鼠强悬浊液灌胃。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中毒大鼠器官检测caspase-3与Bcl-2蛋白的表达,用图像分析技术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器官caspase-3与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即高剂量中毒组大鼠caspase-3与Bcl-2蛋白均呈较强的阳性表达,低剂量中毒组大鼠,Bcl-2与caspase-3于中毒30min后表达不明显,3h时,可见较为明显的阳性信号,Bcl-2在6h~3d达高峰,随后表达下降;caspase-3在24h~5d达峰值,随后下降。Bcl-2峰值早于caspase-3出现。结论Bcl-2与caspase-3参与了毒鼠强中毒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胆囊收缩素(CCK)受体拮抗剂对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神经元CaMKⅡα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CCK受体拮抗剂抑制吗啡戒断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盐酸吗啡,建立大鼠吗啡躯体依赖模型,将模型鼠的海马组织制成细胞悬液,体外给予不同剂量CCK-A及CCK-B受体拮抗剂,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海马神经元CaMKⅡα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①慢性吗啡成瘾大鼠海马神经元CaMKⅡα mRNA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②成瘾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在给予纳洛酮催促戒断后,与对照组及吗啡组相比,CaMKⅡα mRNA及蛋白均显著降低;③纳洛酮催促戒断组加入不同剂量的CCK-A受体拮抗剂(CR-1409)、CCK-B受体拮抗剂(CR-2945),CaMKⅡα mRNA及蛋白表达与纳洛酮组相比显著升高,并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两种拮抗剂的作用以CR-2945起主要作用。结论CCK-A、CCK-B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地抑制因纳洛酮催促戒断所引起的CaMKⅡα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并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氯胺酮致小鼠产生类精神分裂症的行为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氯胺酮单次或连续给药后小鼠所产生的类似精神分裂症症状进行观察.以评价不同剂量氯胺酮造模的可行性。方法4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氯胺酮小剂量(25mg/kg)、中剂量(50mg/kg)和大剂量(100mg/kg)组,腹腔注射给药,1次/d,连续7d。观察小鼠的行为学变化。结果单次注射氯胺酮后,大剂量组小鼠有明显的运动亢进、刻板行为及共济失调现象(P〈0.01);连续注射7d氯胺酮后,中剂量组小鼠出现了运动亢进、刻板行为及共济失调(P〈0.05),大剂量组小鼠刻板行为及共济失调现象更为显著(P〈0.01)。结论单次或连续注射氯胺酮均可诱导小鼠产生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且大剂量时症状更为显著.连续注射后症状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5.
Wang F  Li YH 《法医学杂志》2011,27(4):250-252
目的 研究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大脑海马中热休克蛋白质(heat-shockproteins,HSP)70 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RT-PCR扩增,扩增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验,观察DAI后大鼠海马中HSP70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损伤后4h,大鼠海马中...  相似文献   

16.
Chen ZY  Wang JY  Li YH 《法医学杂志》2008,24(3):172-174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时间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复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分别于伤后1、3、6、12、24、48h和3、7d取脑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DAI后不同时间段大脑皮层、丘脑、小脑和海马部位NGF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与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结果正常及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层、丘脑、小脑、海马均有少量NGF的表达。打击后1hNGF表达增强,12h达高峰,3d开始下降,7d降至正常。结论NGF参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的修复:NGF的时序性变化有望成为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量重复取样法对兔玻璃体液样本离子浓度或元素含量检测的可行性。方法28只家兔分为3组:Ⅰ组:死后12h一次取出所有玻璃体液;Ⅱ组:死后12h微量取样50μl,连续取15次;Ⅲ组:死后120h微量取样50μl,连续取15次。分别检测样本中Ca2+、C l-、K+、Na+和磷元素的含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Ⅱ、Ⅲ组左、右眼的Ca2+均数分别为1.956和2.068,1.942和1.948,2.071和2.045;C l-为111.520和121.240,116.744和117.022,106.322和106.767;K+为13.016和13.900,11.230和11.144,35.411和34.828;Na+为127.200和141.880,133.872和134.566,111.511和110.647;磷元素为0.556和0.744,0.284和0.280,5.585和5.597。3组双眼上述5种成分含量经配对t检验,其P值范围分别为0.2753~1.2365,0.1627~1.6596,0.1520~1.3446,0.2386~1.0892和0.0575~0.8195;Ⅱ、Ⅲ组的重复取样检测经方差分析,其P值为0.9433和0.8638,两组总体重复取样检测的方差分析,P值为0.8772。结论微量重复取样法对兔玻璃体液样本离子或元素含量的检测无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静脉注射氯胺酮家兔死后血液流动对体内药物浓度再分布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2组(各24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入40mg/kg氯胺酮,1.5h后处死,其中一组立即结扎主动脉,另一组不结扎;家兔尸体仰卧位室温下保存,分别于死后0、3、6、12、24、48、72和96h解剖并采取组织和体液样本;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样方法解剖取相同样本。所有样本采用GC/MS和GC-NPD法检测样品中氯胺酮含量。结果两个实验组家兔尸体放置96h内氯胺酮含量,除尿液各时间点与0h以及相邻时间点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两组家兔其余各类样本与0h以及相邻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尿液外,各类样本两个实验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扎组和不结扎组心血与外周血中氯胺酮含量比值分别为0.90~1.03和0.90~1.02。结论静脉注射氯胺酮家兔死后的血液流动不是体内氯胺酮发生再分布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ICAM-1及P选择素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及P选择素的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对实验大鼠不同损伤时间的生前伤 ( 5min~ 7d)及死后伤 ( 5~ 3 0min)皮肤组织中ICAM 1及P选择素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在生前损伤组中 ,ICAM 1最早在伤后 1h ,最迟至伤后 3d在表皮层中呈阳性表达 ;P选择素最早在伤后 10min ,最迟至伤后 5h即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呈阳性表达。此外 ,ICAM 1还在炎症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中表达 ,且随损伤时间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在时间段分组 ,ICAM 1在第Ⅰ组 ( 5min~ 1h)中阳性细胞率极低( 0 41± 0 73 % ) ,第Ⅱ组 ( 3h~ 7h)及第Ⅲ组 ( 9h~ 12h)均呈显著性增高 ( 9 79± 3 74% ,2 3 3 3± 1 10 % ) ,至第Ⅳ组 ( 1d)达高峰 ( 3 0 5 8± 2 65 % ) ,其后逐渐减少。ICAM 1及P选择素在死后伤中均呈阴性表达。结论 ICAM 1及P选择素可作为法医学损伤时间判定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