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价值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为重要举措,以加强社会建设为总抓手,大力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民生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民生理念和民生举措,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强大动力;制度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对比较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存在着一些不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创新社会管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奠基者。面对"文革"后中国民生普遍贫困的落后局面,邓小平紧紧围绕为什么要改善民生、如何改善民生以及改善民生的目标是什么等基本问题,把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本质、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指导着中国人民不仅彻底摆脱了贫困而且实现了总体小康。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学习研究邓小平的民生观,对于我们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因此,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努力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改善民生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和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改善民生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而践行科学发展观则需要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科学发展观和改善民生的关系,是事物发展保持必要的张力、到达微妙平衡的辨证智慧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7.
民生问题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问题转换成宪法学话语实际上就是人权的实现与保障问题、政府的职能定位与责任问题,体现着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政策选择中的价值取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也就是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过程,而宪政建设则为促进民生提供着坚实的制度支撑。既有效地规范政府权力、防止权力的异化与错位,又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民生命题下我国宪政建设的双重使命;在一个成熟而发达的宪政体制内,二者应当各得其所、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对如何改善人的生存与发展境况进行了积极探索。其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苏维埃俄国建国初期的民生思想,重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利;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民生思想,发挥人民群众建立社会新秩序的主体性;社会主义深化发展时期的民生思想,强调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和实行各项方针与政策。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发展是以民生问题为基础的,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国存在的与民生有关的社会问题迫切要求以民生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也是我国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不断发展、数据不断增长、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是大数据不断渗透生活和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不断前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国将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拼搏。民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必须要依赖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应用,发现应用过程中的几点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加大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创新和完善市场制度等建议,以期能让大数据更安全便捷的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继承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优良传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形势下我党执政理念的深化;民生能否得到保障和改善关乎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与成败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成为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的基础和前提。是我党长期执政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12.
民生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民生问题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能否得到落实和保障的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以法律作为基础性手段,通过进一步加快民生问题的立法步伐,建立合理的政府工作评价系统,建立健全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等渠道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如何更好地体现公平,仍有很多方面亟待改革。正确的理念是行动的前提,如何看待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如何分配改革的成果,进行什么样的城镇化、如何看待民生的投入与产出,都是地方在推动民生工作时要理清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增加投入,提高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更要注重制度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包括服务型政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供应体系、公共财政体系、社会安全体系、社会信任体系、现代职业体系、社会资源和国民财富的公正合理分配体系等。要加大现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制度的整合力度,优先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取消城乡差异,加大社会救助制度及社会福利制度整合。  相似文献   

15.
改善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民生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效果。在我国改革的深化阶段,政府职能的转变、体制重建、阶段推进、经济转轨必然要求政府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和谐;而民生是否改善、社会是否和谐又是对党执政理念、社会进步程度、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程度等方面的直接检验。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概括起来是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满足人民需求,要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促进社会和谐,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维护社会公正等。这些重要论述无疑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可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中国建国60年来的伟大征程中,我国领导集体一直在孜孜以求地探索和发展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思想。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则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其科学内涵。这一发展不仅推进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且从政策上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形成了新时期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民生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众认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要看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和改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为了有效地推动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严格界定民生的基本内容。民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包括了所有的同民生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事情。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等任一领域,  相似文献   

19.
当前,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的紧迫任务。作为改善民生的核心领域,劳动保障对构建和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系具有基础性的重大意义。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劳动与礼会保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提出新形势下劳动保障管理的创新思路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沐川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加快民生建设步伐,激发社会活力,着力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强化干部培训,完善应急管理,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